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各行为主体的影响分析及未来展望
2014-12-05周文虹
周文虹
摘要:作为多元录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自主招生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其实施效果和反响亟需了解。本研究自编态度和行为问卷对厦门市三所不同教学水平的高中的不同年级师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师生、家长最认可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作用,且高中生对此的认同度高于家长和教师;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对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在学生个体背景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在个体背景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其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对其学习行为的改变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正面宣传,不断增加教师和家长对其认同度,科学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兼顾弱势群体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态度;行为改变 一、研究目的
自1952年我国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以来,除“文革”这一特殊时期外,高校招生几乎是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中学教学陷入了“片追”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1]高考改革迫在眉睫。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考为主、能力测试、多元评价、分类招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2]。为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应运而生。2001年江苏省获准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到2013年,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已达到90所,基本囊括了我国所有高水平大学。
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联系最为紧密的应该是一线的高中教师、高中生及其家长。高校自主招生实施至今,它对高中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促进了高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还是干扰了高中的正常教学?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高中师生及学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和评价如何?是否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二者关系的态度是否存在个体背景因素的显著差异?高校自主招生究竟在哪些方面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的行为?是否存在显著的个体背景的差异?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是否会对其因高校自主招生而产生的行为改变有所影响?此影响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该如何改革,才可更好地为高校选拔出适合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未来发展又该持有何种期望?这些,都是本文想要尝试思考及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内容设计和研究工具编制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在问卷编制之前对刘海峰教授和厦门市3所中学的近二十名高中教师、高中生、家长进行了前期访谈,将他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作为问卷题目设置的重要参考。
(二)信效度检验
原问卷中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14道题,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6道题,两个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问卷形式。本研究对厦门市三所教学水平不同的高中师生、家长进行预调查。
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
预测时有效回收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535份。项目1到14均具有鉴别度,KMO统计量为0.807,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变异法行正交转轴,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解释累计总变量为66.303%。剔除因素负荷低于0.39、两个以上因素有较高负荷的因素,删除项目2。对剩余的13个项目再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789,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解释累计总变量为67.812%。将这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总问卷Alpha系数为0.768,四个维度Alpha系数依次为 0.728、0.834、0.731、0.740,该问卷信度颇佳。
2.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
预测时有效回收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297份。项目1到6均具有鉴别度,KMO统计量为0.90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变异法行正交转轴,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只有1个,解释的累计总变量为73.267%。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包括一个维度,即“学习行为的改变”。问卷Alpha系数为0.925,该问卷的信度颇佳。
·招生与考试·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各行为主体的影响分析及未来展望(三)调查实施
2013年4月到6月,采用自编好的问卷,对所在厦门市三所教学水平最好、较好、一般分别各一所的高中师生、家长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时,尽可能考虑被试在不同性别、年级、高中教学水平的平衡,以提高样本代表性。高中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91份,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为95.08%;家长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589份,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为80.65%;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1份,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85.95%。
三、 研究结果
(一)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
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总体状况
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的每个题项均采用5级评分制,故取中值3为参考值。从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各维度的平均分可以看出(见表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最为认可,其次是个体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再次是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均值得分越高,表明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增加师生负担的影响越小),最后是对高校自主招生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得分最低(高校自主招生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得分越高,表明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高考复习的影响越小)。
表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各维度的总体特点
参与自主
招生的行endprint
为倾向促进高中
教育改革
的认知增加师生
负担的认知影响高考
复习的认知样本数1236123612361236均值3.36553.619583.092252.75245标准差3.175723.748271.736471.76217
2.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群体差异
本研究对比了不同群体(高中教师、高中生以及家长三个群体)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差异。维度“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 “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通过方差齐性检验(见表2)。“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和“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不通过方差齐性检验,这两个维度采用Tamhanes T2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表2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群体差异比较
群体均值FP参与自主招生
的行为倾向高中生3.3767家长3.3495教师3.36780.1630.850促进高中教育
改革的认知高中生3.6737家长3.5789教师3.46354.6910.009**
进一步对 “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维度进行LSD多重比较,对 维度“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和“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采用Tamhanes T2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结果:在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上,高中生与家长和教师均存在显著差异;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上,高中生与家长存在显著差异。
表3不同群体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多重比较
促进高中教育
改革的认知增加师生
负担的认知影响高考
复习的认知均值P均值P均值P高中生
家长3.6737
3.57890.036*3.2047
2.94000.000***2.7238
2.75580.898高中生
教师3.6737
3.46350.008**3.2047
3.07690.4352.7238
2.91830.184家长
教师3.5789
3.46350.1542.9400
3.07690.3822.7558
2.91830.331
(二)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
高中生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同、在自身学校的综合排名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和LSD多重比较,依次探究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在高中生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见表4、表5、表6)。
表4不同高中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差异比较
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均值P均值P教学水平最好
教学水平较好3.5028
3.32860.025*2.6847
2.85310.046*教学水平最好3.50280.001***2.68470.024*教学水平一般3.23472.8750教学水平较好3.32860.2602.85310.809教学水平一般3.23472.8750
从表4得出:(1)在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上,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高于教学水平较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高于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的高中生。(2)在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评价上,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低于教学水平较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低于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的高中生。
表5不同综合排名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差异比较
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均值P1-100名
101-200名3.4175
3.36810.5431-100名
200名以后3.4187
3.23820.036*101-200名
200名以后3.3681
3.23820.199从表5得出,综合排名在1-100名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综合排名200名以后的高中生。
表6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差异比较
参与自主招生行为倾向均值P研究生及以上
大学本科(或高职高专)3.7069
3.62210.596研究生及以上
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3.7069
3.21230.002***大学本科(或高职高专)
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3.6221
3.21230.000***
从表6得出:父母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的高中生;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或高职高专)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的高中生。
(三)高中生行为改变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和LSD多重比较,探究 “学习行为的改变”维度在高中生个人背景因素上(不同教学水平的高中、个人综合排名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不同)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高中生 “学习行为的改变”不存在显著个体背景因素上的差异。
(四)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及其学习行为改变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将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四个维度及其学习行为改变进行二元定距相关分析,采用Peason简单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endprint
统计结果表明: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7)。
表7高中生态度四个维度和学习行为改变之间的相关分析
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增加师
生负担
的认知影响高
考复习
的认知学习行
为改变相关系数
Sig.0.288***
0.0000.412***
0.0000.042
0.288-0.014
0.721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将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作为预测变量,以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选取方法为强迫进入法(Enter)。结果见表8。
表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预测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
(标准化回归系数)R2检验(Sig.)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
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0.160***
0.354***0.1920.000***
由表8得知,相伴概率值p<0.001,表明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与其因高校自主招生而产生的学习行为的改变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中可以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式:
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0.160*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0.354*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
“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对因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有显著影响。“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的多元相关系数调整后平方为0.192,表明这两个变量共可解释因变量19.2%的变异量。两个自变量的回归化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均为正向。从回归化系数来看,“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标准化回归系数较大,表明对因变量有较高的解释力。
四、 结果讨论
(一)关于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讨论
1.高中师生、家长在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上,最认可的是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这个方面,并且高中生得分最高,与家长和教师都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学教育处于“片追”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高中生、家长和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苦不堪言。尽管“高考如何改革,统一考试的主体还是无法动摇”[3],高校自主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在选拨优秀人才、鼓励自主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推进招生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优点,是广大高中生、家长和教师最为看重的。从访谈得知,高中生一直以来都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下学习,为考而学,他们渴望能有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此外,高校自主招生将高中推荐、大学测试和高考检验相结合,避免了“一考定终身”,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拨人才[5],这就使部分考生可以有更多进入高校的选择和机会,尽管这些机会和选择实际上只有少数人可以享有。所以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高中生,他们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得分最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2.高中师生、家长在对高校自主招生给高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认识上,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高考复习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师生负担增加的负面影响。
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人认为备考高校自主招生是学生自主的行为,那些学有余力的高中生为获得高校自主招生录取资格而付出一定的额外精力和时间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对其增加的额外付出被视为高中生自愿的行为。这些自愿行为并不能算作是“增负”,或者说他们对这种意义上的“增负”是持相对包容的态度。由于高考还是绝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的途径,大家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高校自主招生。高中生在忙碌紧张的高考复习期间备考高校自主招生,会占用他们一些原本用于高考复习的时间和精力,这很有可能对高考复习产生一定的冲击。另外,如果学生备考高校自主招生而最终未被录取,则可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影响到其正常的高考复习。基于以上考虑,相对于备考高校自主招生可能带来的“增负”的负面效应,大家更不能容忍的是因为备考高校自主招生而可能带来的“影响高考复习”的弊端。
(二)关于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的讨论
研究表明,教学水平越高、综合排名越靠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报考资格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限制和“硬性指标”。如高中阶段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新概念作文大赛或创新英语作文大赛获奖;各种专利或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等特长;省级重点高中毕业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等。[6]而师资条件一流、教学水平高的重点高中能够提供给学生更为优质的精英教育,重点高中的出身使他们从起跑线就步入精英群体的行列。[7]在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新形式联考中,“华约”的AAA联考已明确声明试题内容以中学大纲为中心,难度高于一般高考试题,其它联盟的试题内容和难度也大致类似。[8]显而易见,面对比高考要求更高的考试,在学校综合排名越靠前,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信心也就越大。文化再生产是以家庭的文化资源促进子女的学习表现,进而使其得到教育机会。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有利于子女的教育选择和教育获得,实现优势阶层代际传递和“再生产”的结果。[9]教学水平越高、综合排名越靠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其自身优越的个体背景因素越能对其参与高校自主招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因此他们更加愿意并且自主参与高校自主招生。endprint
(三)关于高中生学习行为改变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的讨论
在高中生对自身学习行为改变的自我评价上,并不存在学校教学水平、个人综合排名和父母文化程度上的显著差异。经访谈得知,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引起了广大学生较大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改变,这种改变具有普遍性。不仅是由于高中生可以通过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而获得除高考以外的途径进入高校,增加进入高校的机会,更是由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在厦门市广大中学中营造了注重素质教育的氛围,使高中生的学习行为改变具有普遍性,而不单单限于某几位参加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
(四)关于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及其学习行为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
研究表明,“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对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有显著影响。“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较大(0.354),表明对因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具有较高的解释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定义的“学习行为的改变”是指高中生根据高校自主招生对“多元化”人才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由单一重视高考科目考试转向为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行为改变。
经访谈发现,广大高中生最认可也最期望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能够真正地促进高中教育的改革,不断引导高中教育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基于这样的认同,他们在平时学习中,也就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关心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问题,更加注重培养自身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更加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多元化”人才。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意愿越强,自然也就越努力按照高校自主招生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来要求自己。为此,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对其学习行为的改变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因此,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的改革”的正面认知越强烈,“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相应地其“学习行为的改变”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基于以上分析,如果期待高中生的学习行为朝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设计的初衷转变,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元智力的发展,那么可以通过不断增强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正面作用的认知,不断提高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两个方面来实现。
五、未来展望
(一)加大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注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断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正面宣传
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其“学习行为的改变”也越大。要想高中生有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首先要让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推行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不断加深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了解。具有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高校应该更主动地将其招生章程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并尽早与高中取得联系,宣传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以吸引广大考生报考。对于高中而言,应做好高中生与具有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之间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地面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深入了解具有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高校基本情况,向考生宣传各校的特色和要求。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力量,要把各高校自主招生的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布,实行“阳光工程”。如具体标准是什么,具体程序是什么,各高校的独特要求是什么,这些高校在招生中的各项保障措施是什么等,都要全面及时地公布。[10]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的认知”越高,其“学习行为的改变”也越大。所以,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在保证报道真实性的前提下,要侧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断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宣传。要注重引导公众树立“多元化”人才的选拔标准,引导公众对综合素质的追求,让公众意识到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正是为了更好地引导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多元化的人才标准来选拔考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实施的。当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有了全面的了解,认可其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作用,高中生的学习行为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二)重视高校、教师、家长三方的交流,增加教师和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同度
在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可度上,高中生认可度最高,家长和教师相对较低。教师和家长相对学生更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了师生负担,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接纳显得更为保守。通过访谈得知,由于高中非常看重高考的升学率,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为了对绝大多数参加高考的考生负责,平日里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涉猎高校自主招生,不能为自主参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为此,高中教师呼吁负责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高校老师走下“神坛”,与高中教学一线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对其进行“如何指导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辅导,以便高中教师更好地了解高校对于高校自主招生人才的要求,领悟高校自主招生精神,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家长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和其文化程度的不同,除了网络基本没有别的有效途径了解高校自主招生,而网络上一旦有高校自主招生的负面报道,很容易被家长放大,导致家长不容易看到其正面效应。所以,高中和大学有义务和有必要向家长进行高校自主招生背后所蕴含的多元化人才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提倡,通过普及教育及高校自主招生面对面等形式,不断增加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可度。
(三)科学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参与高校自主招生不“增负”、不影响高考复习
在对高校自主招生是否影响高考复习和是否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上,大家对其的评价偏低,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高考复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师生的负担。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可以获得十几分甚至是几十分的高校录取优惠,这对于考生来说还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他们为了获得此优惠,不得不钻研意愿高校的自主招生试题,反倒陷入另一种“应试”泥潭中。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教育部要求各地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反映新课程改革思路并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果,而且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等无法通过量化手段精确测评的学生整体发展过程和阶段性结果。倘若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考核依据,学生就不用再在钻研高校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试题的“应试”准备的泥潭中挣扎,不用专门备考,这就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高考复习,也不会增加师生额外的负担了。
(四)兼顾弱势群体,注重教育公平
研究表明,教学水平越高、综合排名越靠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带来的增加师生负担的负面效应越小。总体而言,这些具有优势资源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的总体态度持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自主招生近乎苛刻的报名条件、高于高考水平的笔试测验、面试所应具备的“见多识广、能言善辩、谈吐不凡”条件,基本从一开始就把那些处于师资力量不够好的中学的学生、综合排名靠后却又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拒之门外,为此而责难那些不具有优势资源的高中生并不明智。我们应该在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分配和考评手段上,有意向弱势群体倾斜,注重这些弱势群体学生取得成就背后所付出的更加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若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5-142.
[2]刘海峰.高考改革推进的速度与条件[J].大学教育科学,2010(4):18-20.
[3]刘海峰.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2-13.
[4]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自主招生的一个制度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1(9):43-45.
[5]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7.
[6]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30-43.
[7]荀振芳,汪庆华.高校自主招生:精英角逐的场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56-63.
[8]杨德广,孔祥博.高校“结盟”自主招生弊大于利[J].招生考试研究,2011(1):15.
[9]李煜.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2.
[10]王萍.论普通高招“选拨信息多样化”[D].河南大学,2006.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