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学学位论文出版述评

2014-12-05俞萍航

中国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新闻学

文/赵 泓 俞萍航

自研究生学位论文电子文库建立以来,硕、博士论文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陆续面世。其中优秀的学位论文(主要是博士论文)大多又以图书纸质版形式正规出版。由于论文在转化成图书出版过程中,经过了出版机构的评审和筛选,以及作者和编辑的加工,因此这些图书往往代表了学位论文的最高水平。虽然也有少数质量并不高,但整体水平值得肯定,甚至有的成为作者的扛鼎之作。本文对20 世纪80年代以来以图书形式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学位论文做一疏理,希望对提升学位论文出版质量乃至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有所裨益。

一、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硕士论文出版

传播学在20 世纪80年代才引进中国,当时国内只有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有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才诞生首个国内培养的新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是当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重镇。

20 世纪80年代的研究生教育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点。因为当时的硕士研究生大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思想相对活跃且成熟,求知欲旺盛,普遍具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研究能力较强。很多硕士论文达到了公开出版的标准,甚至有些研究生在读期间即著书立说。有些优秀论文或被论文集收录,或发表在重要期刊上。如郭镇之的硕士论文《上海私营广播编年史》改写成英文A Chronicle of Private Radio in Shanghai 后,发表在美国广播电视教育学会会刊《广播与电子媒介学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Fall,1986)上,为首篇封面文章。

著名学者艾丰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首批研究生时,已经40 岁了。他在读研期间与明安香等人合译了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在写作硕士论文《论宣传性现象》(导师黄钢)的同时,撰写了《新闻采访方法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该书开创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运用于采访学的研究,1988年获首届吴玉章奖优秀奖。

以图书形式公开出版的还有李良荣的硕士论文《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02年又出了第二版。作者在第二版后记中写道:“1982年春,以新闻界老前辈徐铸成为主席的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了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并在评语里指出:论文填补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这给我3年的研究生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3年的研究生,我为这篇论文花了两年半时间。”“20年过去了,我出了一本又一本书,总共有十来本,从当年一名穷书生变成了博士生导师,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仍然怀念着当年艰苦的研究生生涯。正是当年的艰苦,打下我扎实的研究功底,把我引进科学的圣殿。20年以后,我不作修改,重印本书,我觉得对读者可以问心无愧,因为我的所有结论都是不掺水分、持之有故的。”

1981年6月,居延安的硕士论文《美国传播理论研究》(导师郑北渭)通过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论文答辩。这是国内首篇以传播学研究为主题的硕士论文。作者从美国进修后带回不少新资料,将硕士论文修改补充,以《信息·沟通·传播》为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该书分8 章,约13 万字,主要介绍美国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涉及信息理论、信息沟通、传播者与受众、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这是国人的第二本关于传播学知识的小册子(第一本是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被收入《当代大学生》丛书,起印40600 册。

由于20 世纪80年代传播学初入中国,研究领域尚未细分,硕士论文选题往往主旨宏大,以引进相关理论为主,如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79 级研究生袁路阳(导师张黎)的传播学硕士论文《传播学初探》。

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硕士研究生队伍迅速壮大,特别是21 世纪以来,扩张迅猛,整体素质明显下降,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只有极少数硕士论文达到公开出版标准。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宋昭勋的硕士论文《非言语传播学概论》(导师李之侠)1999年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后,经修订又于2008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再版。这是国内研究者尝试撰写的早期非言语传播方面的著作。该书建构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对于非言语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分类、功能、特性以及传播环境等作了学理阐述。

二、20 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博士论文代表作

1988年,童兵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导师甘惜分)通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同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的还有刘建明(博士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舆论形态》,导师甘惜分)、尹韵公(博士论文《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导师方汉奇)、郭镇之(博士论文《中国电视史稿》,导师方汉奇)。这4 份博士论文选题都具有开创意义,观点和材料都很扎实,并奠定了作者各自的学术方向和地位。

1989年12月,童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专著。作者“从收集材料、拟出提纲,写成与出版这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前后花了10 个年头”。[2]这说明作者在读博前就已有了丰厚的学术积累。同月,刘建明的《当代中国舆论形态》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舆论学专著。1990年,他又连续出版《当代舆论学》和《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奠定了中国舆论学研究的基础。1990年8月,尹韵公的《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断代史专著。作者力图从传播的角度审视媒介发展史,并“对中国传播本土化研究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1991年1月,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电视广播发展历史的专著。1997年2月又纳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简史》丛书,1998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二等奖。

张国良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科)联合培养的我国第一位传播学博士,1991年春获博士学位。1992年12月,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1945-1990)》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以图书形式出版的博士论文,新闻传播史领域的代表作除上面提到的童兵、尹韵公、郭镇之、张国良的这几部著作外,还有秦绍德的《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闾小波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曾建雄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陈昌凤的《香港报业纵横》(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胡太春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黄瑚的《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蔡铭泽的《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1927-1949)》(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李彬的《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彭兰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薛文婷的《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史论(1840-1949)》(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王润泽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新闻传播学理论领域的代表作,除上面提到的刘建明的《当代中国舆论形态》外,主要有殷晓蓉的《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经验主义和批判学派的视域及其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保军的《新闻价值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丁未的《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赵彦华的《媒介市场评价研究: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姜飞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杨击的《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吴飞的《平衡与妥协——西方传播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胡翼青的《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胡春阳的《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刘晓红的《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林爱珺的《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周葆华的《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景云的《大众传播距离论——一种心理学视角》(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

新闻传播学实务和媒介经营管理领域的代表作,主要有曹鹏的《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蔡雯的《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孙卫华的《媒体市场化与电视分众》(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陆地的《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王润珏的《产业融合趋势下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陈秀云的《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

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主要有李秀云的《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张振亭的《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赵智敏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学之演进(1978-2008)》(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另外,有些博士论文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如侯健的《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为该社法学论丛法理学系列之一种。东南大学建筑学系博士生周正楠的博士论文《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一本少见的传播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成果。

三、博士论文出版评价

一般而言,博士论文把关甚严,博士生写作态度相对严谨,因而博士论文总体水平较高,在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出版机构历来对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出版非常重视,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力度。如新华出版社1999年推出的“新闻传播学博士文库”、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推出的“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等等。这些都是开放式文库,每年出版若干种。像新华出版社的这套文库已成为该社的一个品牌,迄今已刊印20 余部博士论文。在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出版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贡献尤巨。

从人文社科类图书评奖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论文的质量(见下表)。如吴玉章奖是面向全国的人文社科奖,主要用于奖励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人文社科论著,新闻传播学界将其视为本领域最高学术成就,迄今已颁奖6 届,获奖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共21 种,其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专著有5 种,占23.8%。高校人文社科奖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人文社科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而设立的奖项。该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迄今已成功评选了6 届,获奖新闻传播学成果共55 种,其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著作有7 种,占12.7%。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自1999年首次评选,截至2010年共计评出1173 篇,新闻传播学论文4 篇,占0.3%。这一方面说明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在本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闻传播学作为新兴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与文史哲政经法等传统学科相比显得较弱,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占的比重很小,也是新闻传播学在人文社科门类中地位不高的反映。

表 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著作获奖一览表

新闻传播学优秀博士论文往往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博士论文大多出自名校名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甘惜分、方汉奇、郑兴东;复旦大学的丁淦林、童兵、李良荣;中国传媒大学的赵玉明;清华大学的刘建明,等等。从图书出版和获奖情况看,新闻史大家方汉奇教授门下弟子成果最为丰硕。

学风严谨、个人勤奋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投身方汉奇门下的蔡铭泽回忆说:“我写的博士论文——《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就是在北京图书馆踏踏实实地看报纸看了一年,抄报纸抄了一年。”[4]这部专门系统研究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的著作,九易春秋乃成。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郭建斌采用民族志方法在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乡进行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共记录了50 余万字的调查日志,最后才完成博士论文《独乡电视: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5]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选题。出自方汉奇门下的郭镇之回忆说:“方老师本来希望我做‘中国妇女新闻(报刊史)’的,他大概想到我做过《中国女报》的研究,说:‘你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女博士(生),做妇女新闻事业的历史,多好啊!’但我反复掂量,觉得搞报刊史非我所长,广播电视才是自己的强项,决定扬长避短,研究中国电视史。方老师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开明。”[6]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撰写博士论文,往往能拿出有份量的成果,并奠定今后的学术道路乃至学术地位。

另外,20 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年轻一代的传播学研究者开始了较为规范的学术研究,尤其体现在博士论文写作上。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裘正义的博士论文《大众传播与中国乡村发展》(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采取了发展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深圳大学丁未的博士论文《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通过对上海、北京、兰州三地的实证调查,研究了中国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知识沟”现象,对“知识沟”假说的某些具体结论给予了证实和修正。

总之,博士学位论文在新闻传播类著作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是诞生新闻传播学标志性成果的重要领域之一。但由于21 世纪以来博士生数量激增,近年来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有所下降。如最早招收新闻学博士的中国人民大学在1988年仅有4 位博士研究生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1999年有5 位(其中1990、1991 两年未授学位),这11年平均每年2.9 名。由于1997年新闻学与传播学被设为国家一级学科,自2000年开始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的人数明显增加。是年,中国人民大学有9 人获授新闻学博士学位,到了2010年,有25 人获授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学位。这11年平均每年18.3 名。2000年才开始招生博士生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当年仅招收夏倩芳、强月新两名博士生,导师罗以澄),2007年获授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即达到了26 名。目前全国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达到14 所,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在300 人以上。这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出版机构也要严格筛选,以保证博士论文出版的质量。

注释:

[1]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84

[2][5]王怡红,胡翼青.中国传播学30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75,704

[3]王永亮,成思行主编.传媒论典:与传媒名家对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258

[4]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EB/O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http://www.sinoss.net/2010/0314/19486.html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新闻学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辨析类硕士论文的写作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