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该怎样看待周边国家间的交往

2014-12-05薛力

世界知识 2014年22期
关键词:战略伙伴周边国家争端

薛力

近来,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受到了中国媒体的较多关注。比如,一些媒体认为:印度总理莫迪9月初对日本的访问,是在呼应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旨在“遏制与牵制”中国;越南总理阮晋勇10月底访问印度,是为了在印度洋上支持印度,并为在南海问题上抗衡中国而寻找支持力量;即便对菲律宾总统阿基诺9月中旬访问欧洲四国,媒体也突出其欲在南海问题上获取支持的一面。其实,这背后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崛起中的中国,应如何看待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发生在一些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间的时候。

笔者的回答是:这些交往可能有对抗中国的一面,但未必是全部,甚至未必是主要内容。这些国家之间的交往,如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乃过去20年来国家间关系的大趋势,总体上符合中国所主张的“多合作、少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安全观,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系统性大国都在做的事情。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理性平和看待这些交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增加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如是更有利于中国的崛起。

周边国家的对华政策实践

冷战后,“和平与发展”基本取代“战争与革命”并成为全球大趋势。亚洲终于告别数十年来的混乱、动荡、战争局面,以快速的经济发展为全球瞩目。上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继“四小龙”后出现的“五小虎”都是东盟国家。进入新世纪后,“大块头”中国的崛起成为全球和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在经济上影响世界奠定了基础。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从显露系统重要性的角度看,2008年或可称为中国“崛起元年”。

应对中国的重新崛起,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百年未遇的新课题。周边国家对此体会尤深。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是现实选项——无论愿意与否。中国成为周边大部分国家最大贸易伙伴国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各国在推进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力度与效果上有明显差异,这与其是否有某些经济上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是否愿意大力强化与中国的政治关系有关。韩国与新加坡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因此效果显著。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老挝有政治意愿,虽然经济上的比较优势不如韩国明显,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也相当不错。蒙古国与马来西亚政治意愿相对较弱,经济上比较优势也不够明显,因此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发展势头不如上述国家。缅甸的政治意愿在弱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发展不如前几年。而印尼则恰恰相反,这几年的政治意愿在强化,与中国的贸易与投资联系在明显加强。上述国家与中国没有领土争端、或者即使有也能予以淡化处理。

对于与中国有领土争端问题、这种争端总体可控但却没有被淡化处理的国家来说,加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政治意愿受到了影响,这也体现在经济合作效果上——尽管程度上有所不同。印度比较注重管控与中国的领土争端,因此中印的经济合作发展较快。越南在管控争端上做得不如印度,因此几度影响到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日本与菲律宾则采取了一些激化领土争端的做法,更是明显影响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双边投资)。印日菲越这四国,人口都在9000万以上,印日无疑属于周边大国,菲越则属于中等国家。人口因素加上领土争端,使得这些国家之间的外交行为受到中国媒体的“特别关注”,担心它们不但会“勾结”区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而且彼此间互相“勾连”,以遏制、牵制、平衡崛起中的中国。

周边国家对华政策辨析

遏制的确切含义是围堵,乃典型的冷战概念,体现的是一种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从对抗性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形态优先,坚信对方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打败乃至摧毁我方的目的,并为此采取各种阴谋与阳谋手段。对于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它是联合国所有成员国的“周边国家”)来说,由于中国执行的是对外(主要是对西方)开放政策,这就决定了美国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遏制或曰围堵——就像冷战时期对待苏联那样。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是:确保中国的崛起过程和平、“不脱轨”,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西化”中国。大致上,克林顿时代确立的“接触加防范”成为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最近几年,美国看到“西化”中国短期内无望实现,但出于现实的考虑,接触的基调未变,而防范的成分在增长,主要表现是扶持中国的周边国家以便“尽可能恢复亚洲地区的力量平衡”。这体现的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数百年来坚信并奉行的区域战略。

既然美国都无意无力围堵中国,中国周边国家更不可能采取这种战略。那它们是否愿意成为美国牵制与平衡中国的工具呢?对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来说,不愿意成为中美两个“大象”打架的“草地”,这是常识。印日菲越四国中,印度旨在成为尼赫鲁所说的“有声有色的大国”,为此长期奉行不结盟政策,因此很难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工具;越南不想过度刺激中国,也担心美国的和平演变,同样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盟国;菲律宾的主张是“在国际法框架内和平解决”南海争端,从来没有说要在美国的支持下武力解决南海争端,他们深知这不具有可行性;经济停滞中的日本担心崛起的中国在东海等问题上“改变现状”,这使得日本最可能成为美国平衡中国的砝码,但中曾根康弘以来的历届日本政府的目标恰恰是:成为正常化国家,以摆脱安全、外交上高度依赖美国的局面。在欧美国家看来,安倍与其说是右翼领导人不如说是“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领导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注重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政治上建立“伙伴关系”热。美国与中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都建立过不同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亚洲国家在这方面更是不遑多让。以中国为例,至少与55个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其中44个为战略伙伴关系。这些国家涵盖了周边大部分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哲学基础是联合国所倡导的、以人的安全与共同安全为特征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以普遍安全代替片面安全,以综合安全代替军事安全,以合作安全代替对抗安全。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则体现为:强调经济、技术与文化领域的合作,主张军事合作不针对特定第三方,强化在应对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海盗活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正确解读周边国家间的外交行为

以此回观文章开始时提到的那些国家间的外交行为,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

一,分析阿基诺的行程会发现,他对欧洲访问的重心在经贸方面,如加入欧盟普惠制度,促进欧洲对菲投资。菲律宾外交部部长助理也明确表示: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诉求不会包含在总统欧洲之行达成的正式文件中,欧洲国家对于菲律宾的支持是“心照不宣”的。

二,为了搭上东亚经济快车,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向东看”(look east)政策,并在近几年发展为“向东干”(act east)。日本以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而被印前总理辛格认定在“向东看”政策中居于核心地位。新上任的莫迪总理以发展经济为己任,他访问日本的重心是招商而不是组建“价值观同盟”,两国联合声明中表示双边将建立“特别战略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是希望加深经济、政治、文化、安保等多领域的合作,但其中的军事合作远远没有达到中俄之间的水平。如果我们认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下的军事合作并非针对第三方,也就难以认定日印战略伙伴关系就是为了针对第三方。退一步说,即使有这种含义,也不是双方关系的重心,中国没有必要对此担心。

三,越南长期以来与印度保持良好的国家间关系,双边互动密切,并在2007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但双边的经济合作程度依然不高,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两国贸易量依然很小,对越贸易在印度对外贸易中仅占0.33%,越南方面则为1.25%且大量逆差。目前两国之间依然没有直达航线。阮晋勇10月的访问中与印度就合作开发南海102/10与106/10两个区块达成了协议,但印度媒体已经多次报道这不在中越争议海域。至于双边的军事合作,主要基于这样的事实:冷战时期两国都是与苏联关系密切,军备多来自苏联,但印度对苏联武器的消化吸收要强于越南。所以对越南来说,引进印度武器具有技术上的便利与经济上的便宜双重好处。

中国不搞双重标准

国际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国家间的关系是在互动中塑造的。如果从对抗的角度看待两国关系,结果可能导致两国走向冲突;而从建设性的角度看问题,则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关系走向更多的合作。崛起中的中国,对于周边国家之间的交往要有自信。其原因众多,择要如下。

第一,中国海军的实力远远超过东盟十国海军的总和,这种情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东盟个别国家无力以武力解决海洋争端。美国不大可能因南海争端而为盟友菲律宾与中国开战。

第二,中国在全球的系统重要性在日益上升,与中国的合作而非对抗才是周边国家的选择。印度总统穆克吉2007年就说过,中国在印度“向东看”政策中居于关键地位。重视中国发展经验、9月中旬在家乡盛情款待习近平主席的莫迪总理应该会对此表示赞成。

第三,与周边个别国家之间现存的矛盾与争端不是彼此关系的主流,并且有望在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与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已经解决了领土争端,这些都发生在彼此关系比较好的时候。

第四,中国在快速崛起,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对中国存在一些疑虑是正常的。中国所需要做的,是进一步证明: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切实获益,中国不会在解决领土争端的过程中仗势欺人——中国解决领土争端的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我们也有必要提醒自己,多从周边国家的视角看问题。它们与中国一样,也希望与其他国家构建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并不针对第三方,至少不是主要目标。中国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既维护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观当然适用于周边国家。中国不搞双重标准。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战略伙伴周边国家争端
索尔维成为Stratasys公司增材制造(AM)材料的战略伙伴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米兰全球展之莫斯科展: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的标杆性家居盛会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做风电润滑领域的首选战略伙伴
富士施乐(中国)携手曼罗兰(中国)举行战略伙伴合作启动仪式
21世纪初印日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周边国家媒体研究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