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历史源流的研究
2014-12-05白彦荣李金龙
白彦荣 李金龙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八段锦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养生与健身功法,自古以来深受人民的喜欢。有关八段锦的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八段锦起源于宋代;1994年,翁士勋提出,八段锦产生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晋代。此外,很多人都以为八段锦专指立式八段锦。但通过查阅与研究大量资料发现,八段锦不仅有立式、坐式之分,还有文、武八段锦之分,还包括在八段锦基础上发展演变出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内容。那么,八段锦究竟起源于何时?始创于何人?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功法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在各时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该文欲对八段锦的历史源流与功法演变历程作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为八段锦理论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八段锦的进一步推广与发展。
1 八段锦渊源于西汉
八段锦由八组动作组成,是我国古代导引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八段锦据传出自八仙中的汉钟离,是由吕洞宾把画刻在石壁上而得以流传。197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一幅两千一百年前的导引图。导引图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动作汇编,共描绘了四十几个动作姿势。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看出,至少有四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相似。因此,可推断它与后世流传的八段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养性延命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导引资料进行整理的辑录专辑,这本书总结概括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有五势分别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的五组动作一一对应相似,可以推断《养性延命录》最早记载了与立式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功法雏形。而且该书中的叩齿、咽津等动作也被后世流传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功法所吸收。因此可以说,八段锦的形成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2 八段锦形成于宋元
2.1 “八段锦”之名的出现
八段锦是我国导引术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该功法将古代不同的导引术势编成套,并以歌诀的形式广泛流传。“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论述道,“在宋政和七年之前,民间早已流行一种‘虚吸按摩’的八段锦”;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刊行的晁公武撰写的《郡斋读书志》中所引录的藏书目录中载有题为“吐故纳新之诀”的《八段锦》一卷。
2.2 立式八段锦的最早文字的出现
北宋蒲虔贯著有《保生要录》,文中有5个动作类似立式八段锦功法,如“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与“左右开弓”相似;“两手双拓如拓石法”与“两手托天”相似;“双拳筑空”与“攒拳怒目”相似;“头项左右顾”与“后瞧”相似,“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与“两手攀足”动作相似。这一时期没有八段锦或导引诀的名称,亦没从其他导引术中独立出来。
后世流行的八段锦功法包括立式和坐式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的动作雏形均见于南宋曾慥所著的《道枢·众妙篇》。其中立式八段锦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仰掌上举,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独托,以安脾胃;反复而顾,以理伤劳;大小朝天,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手,摆鳝之尾,以祛心疾;两手攀足,以治腰”,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八段锦功法相比,宋代的这套功法已经涵盖了大部分技术动作,并且突出了编排意图。不同之处有三:首先动作只有七势,且其中有六势与后世八段锦动作相似,缺“攒拳怒目增气力”与“背部七颠百病消”两势;其次还没有形成歌诀;另外尚未冠名为“八段锦”。
2.3 八段锦歌诀形式的出现
宋元时道人托晋人许逊所编的《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有“许真人引导诀”,首次将《道枢·众妙篇》中的八段锦文字改为歌诀形式,即“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这是继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中首次以文体记载八段锦功法后,第一次以歌诀的形式记载的该功法套路。与《道枢·众妙篇》中记载的内容相比,该歌诀内容中增加了“鸣天鼓”一势,但缺少了“大小朝天”一势。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八段锦相比,宋代的八段锦仍然缺少“攒拳怒目增气力”与“背后七颠百病消”两势,而且仍然没有冠名为“八段锦”。口诀形式易于流传和记忆,《灵剑子导引子午诀》在八段锦功法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是其重要的里程碑。
2.4 坐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的出现
《道枢·众妙篇》中,“七气之诀”即由叩齿集神、向上托举、挽弓踏弩、按摩面部、摇动身体、按摩肾堂、漱液咽津等7个动作术势组合而成的导引套势是明代坐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明代的坐式八段锦由叩齿集神、摇天柱、舌搅漱液、摩肾堂、单关辘轳、双关辘轳、托天按顶、钩攀双足8个术势组合而成。明代和宋代的八段锦相比较,明代的坐式八段锦没有“挽弓”一势,而且把“挽弓踏弩”中的“踏弩”转变为“钩攀双足”;此外把“摇动身体”一分为二,分解为即“单关辘轳”和“双关辘轳”,其余术势基本相同。可推断明代的坐式八段锦是由七气导引诀发展演变而来。
2.5 关于坐式八段锦功法的最早文字记录
南宋时内丹术盛行,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际遇促使道教在元代极为兴盛,坐式八段锦就在道教盛行的这一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修炼功法应运而生,大受欢迎。坐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最早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后经无名氏整理,约在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最终定型,载入《修真十书》。
坐式八段锦功法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修真十书》,共两处:首先是《杂著捷径卷之十九》中载“钟离八段锦法”,功法内容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其次为《杂著捷径卷之二十三》中题为曾慥所作的“临江仙”。功法内容为“子后寅前向东坐,冥心琢齿鸣鼍,托天回顾眼光摩,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拿,虎龙交际咽元和,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
3 八段锦发展于明清
3.1 “八段锦”的正式命名以及简易口诀的出现
梁世昌在光绪初刊出的《易筋经图说》附录的无名氏编订的“八段锦”,1890年出版的《幼学操身》、1898年出版的《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图》,开始把一直被古人称作“引导诀”的术势正式冠以“八段锦”之名。八段锦的口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定型立式八段锦动作歌诀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语言上完全歌诀化,成为了后人习练立式八段锦的范本,影响深远。这时的口诀内容与现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口诀内容完全一致,只是第六句与第八句口诀的顺序相反。
由于人们对该套功法动作的理解不同,使得该套口诀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南北两派,南派以立式为主,动作柔和缓慢,故被称为“文八段”;而北派则以马步为主,动作刚劲有力,被称作“武八段”。此外,一般人们又将该套功法称为“动功八段锦”或“立八段”,以区别于明代《活人心法》中刊载的“坐势八段锦”。
3.2 “坐势八段锦”功法的定型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广泛流传
明初,出现了一套与立式八段锦不同的新八段锦,其特点为全采取坐势,所以称作“坐势八段锦”。坐势八段锦最早见于明初朱权所撰的《活人心法》中,其中八法分别为“叩齿集神法、摇天柱法、舌搅漱咽法、摩肾堂法、单关辘轳法、双关辘轳法、托天按顶法”和“钩攀法”。
明戏曲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之三《延年却病笺》(下)记载有“八段锦导引法图”,图势共八幅,分别命名为“叩齿集神图势、摇天柱图势、舌搅漱咽图势、摩肾堂图势、单关辘轳图势、双关辘轳图势、左右按顶图势”和“钩拳图势”。与《活人心法》所载相比,“八段锦导引法图”中每个图势后都附有动作要领,更加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功法动作,促使《延年却病笺》所载的版本迅速盛行;此外,元末明初人冷谦撰写的《修龄要旨》,明末清初医学家曹无极所著的《万育仙书》,清康熙时期,冯曦所编著的《颐养诠要》等载有坐势八段锦的图书的大量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坐式八段锦的广泛流传。
3.3 坐式八段锦功法在流传中的变形:“十二段锦”与“十六段锦”
明清时期,由于八段锦的广泛流行,养生家们在习练之余,结合个人的体会,对功法重新进行了编创,衍生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八段杂锦等功法,本质上这些功法仍以坐式八段锦为主体,是该功法在流传中的变形。
明清时期,在八段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多种功法,其中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广为流传。十二段锦原名为八段锦,即所谓的“坐式八段锦”,动作有十二节,所以命名为“十二段锦”。该功法包括动、静二功,动功包括鸣天鼓、攀足等,静功包括入静和存想。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徐文弼撰写的《寿世传真·十二段锦歌》一书中。清代载有“十二段锦”内容的图书大量刊行,如潘蔚编《卫生要术》、冯曦著《颐养诠要》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十二段锦”的流传。
十六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养生家冷谦撰写的《修龄要旨·十六段锦法》一书中。该功法也是在八段锦的基础上吸收和提取了“老子导引二十四式”“婆罗门导引十二式”和“钟离导引法十八式”等精华所创。该功法动作仍以坐式八段锦为主,由抱项、按项、鸣天鼓等十六组动作组合而成。
4 八段锦在近现代的缓慢发展
4.1 导引术发展开始“停滞”,进而演变为气功的一部分
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体育也逐渐传入我国,包括养生术在内的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严重的挑战。“气功”一词在古代养生文献中虽偶有提及,但尚未形成一种专业术语。1953年河北人刘贵珍在传统导引吐纳功法“内养功”基础上,创立了“气功疗法”。1957年,刘贵珍编著的《气功疗法实践》和《内养功》先后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气功”一词迅速盛名,成为涵盖传统导引术、武林内功以及现代人所推崇的类似于健身功法的代名词。与之相较,“导引术”这一名称则被人忽视,导引功法被归类于现代气功之“动功”。
4.2 八段锦出现“短暂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由卓大宏、唐豪、马凤阁三人编著的《八段锦》,共计整理出4套八段锦动作,前三套为立式八段锦的动作,第四套是安徽医学院马凤阁整理的坐式八段锦。随后又组织编写小组对传统八段锦进行了挖掘与整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提倡,习练八段锦的群众逐年增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我国大专院校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八段锦的理论,促进了八段锦的推广与发展。
4.3 导引术与“气功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气功”曾一度在社会上非常流行。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利用这股“气功热”,假借“人体科学”之名,愚弄群众,混淆视听,大搞“特异功能”等封建迷信,借助“发展气功、促进健康”之名骗取钱财。更有甚者利用这股风气组建带有政治色彩的邪教组织,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隐患。最终在这场沸沸扬扬的“气功热”中,浓缩中国传统养生术之精华的导引术被忽视与冷落,而反科学、反文明的标榜诸如“意念传功、带功报告”等之类的东西却被大肆宣传。
5 八段锦在21世纪初的发展
5.1 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最早是为防止人们陷入“外气治病”的迷信,区分气功的作用,宣传科学的健身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1996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将气功分为“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两大类。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气功功法的基础上,组织编创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等四套健身气功功法。其中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最为简单易学、动作舒展大方深受群众的喜爱,据调查显示,该功法最为普及,最受欢迎。
5.2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
2007年,为了挖掘与整理更多我国优秀的传统健身功法,使练功群众有更多的选择,在原先四种健身气功功法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着手进行健身气功新功法的创编。历时两年多,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又推出了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等五套新功法。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在继承原功法不同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加强了颈、肩、腰和腿部的动作,形成一套依次由头、颈、肩、背、腰、上肢、下肢、胸腹部的顺序进行全身性锻炼的坐式功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该功法是对坐式八段锦的继承和发展。
6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八段锦主要是沿着立式与坐式两条线索发展演变的。现将其发展演变轨迹分别概述如下。
6.1 立势八段锦的发展演变历程
立势八段锦的动作渊源于汉代导引图;动作雏形源自南朝梁代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的《夷坚志》;功法最早文字记录见于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语言歌诀化的出现最早见于宋元时《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的“许真人引导诀”;元明清时期发展相对缓慢;“八段锦”之名的正式命名以及简易歌诀的最早记载始于清初;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的导向促使其得到短暂的发展;文革时期以及在20世纪末“气功热”的大背景下遭到重创;2003年自健身气功·八段锦(亦为立势八段锦)推出至今,越来越深受练功群众的喜欢。
6.2 坐式八段锦的发展演变历程
坐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最早见于北宋;南宋比较流行,曾慥《道枢·众妙篇》中的“七气之诀”记载有七个术势动作;南宋中后期至元朝初期动作基本定型,有关功法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修真十书》;功法动作最终定型见于明初朱权著《活人心法》,载有八法即八个术势动作;明清时期广泛流传,演变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相近功法;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变迁促使坐式八段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2009年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推出了坐式功法健身气功·十二段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坐式八段锦在新世纪的发展。
[1]翁世勋.试论八段锦的发展与演变[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1):56-58.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9-168.
[3]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25(7):49-51.
[4]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八段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30.
[5]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十二段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5-15.
[6]司红玉.从导引术、气功到健身气功之现象学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