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技巧

2014-12-05潘文栋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730030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吉特实心球现象

潘文栋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730030)

体育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技巧

潘文栋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730030)

教学有道:探讨教学规律 感受教学乐趣

体育课教学中,讲解与示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相对简单的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技术动作要领,之后进行体验练习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而在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仅凭讲解是无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的。笔者在教学中将示范法、图解法、模型演示法与讲解法相结合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介绍如下:

一、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是学生认知动作的基础,而讲解则是让学生了解动作的内在规律,两者结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效率。如,笔者在教授水平三(六年级)“侧手翻”动作时,首先进行完整示范,使学生感知动作的外部结构——“侧手翻的动作就象一个大圆桌直线向前转动”。然后,通过讲解,说明手脚依次落地要成一条线,翻转时空中的动作要成一个平面,这样学生就能模仿教师的动作,并领会“地上一条线,空中一个面”的要领。由于把示范与讲解结合起来运用,学生就容易领会整个动作规格的要求,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程序,大大缩短了学生对侧手翻技术动作的认识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把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完整、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从而提高练习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重复示范后讲解动作的重点、难点;或先讲解后示范;也可边讲解边示范。总之,讲解和示范密切配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讲解与图解相结合

水平一学段的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而且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人数多、楼道窄,尤其是上体育课时低年级的学生要出教学楼,而高年级的学生又要进入教学楼,难免会发生碰撞现象。为解决这一安全隐患,笔者在带低年级上课时打破上课在操场集合的常规,要求学生先回到本班教室,在室内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一般前5分钟左右)向学生讲解本课内容及练习要求,并且结合图解进行演示,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技术动作、练习队形、游戏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图,然后由笔者统一将学生安全有序地带到操场进行上课。久而久之使学生既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又可有效减少碰撞现象,解决了安全隐患。

实例1:一年级迎面接力跑教学看似简单,但教学中涵盖了动作方法的教学、遵守规则的要求等。常规教学中,教师在室外先讲解示范立棒的传接方法(即右手传棒,右手接棒的方法),之后演示传接棒后错肩从同伴的接棒手边回到队尾。虽然教师做了细致讲解与动作示范,但由于学生人数多队列长,以及其他班级干扰等因素,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活动的方式,从而导致练习中还有大部分学生出错,教师不得不停下来纠正错误,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实验中笔者在教室内讲解示范立棒传接法后,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来演示练习路线、传接棒后正确的错肩跑位。通过图解直观演示(见图1),使学生建立了清晰、正确的练习方式概念。随后的练习中学生较少出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关注学生的摆臂、直线奔跑等要点,从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例2:在一年级耐力跑教学中,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采用了分小组跑、自由结伴跑、不按队形跑等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但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扎堆跑、奔跑中相互推搡、急停急起的错误及不安全现象。课后我向学生了解并分析原因:其一,学生没有听明白在耐久跑中要保持好间距匀速奔跑,原因是操场太吵没有听到教师的要求。其二,是因为部分学生体力较弱,奔跑时极容易停下来,从而导致后面的学生也停下来造成扎堆现象。究其原因,我在第二课时在室内黑板上用“教学磁铁”来摆出图形进行演示,并结合演示细致讲解了耐力跑时要保持好间距匀速奔跑(见图2),并且结合我校的自然地形向学生讲解演示了绕乒乓球台、运动器械、树木之间的间距进行耐力跑的方法,学生通过讲解演示一目了然,在练习中我还将体力较弱的学生安排到队尾跟随跑。在之后的教学中再没有出现以上错误及不安全的现象。课堂中我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跑的节奏,指导学生跑时正确的呼吸方法、避免忽快忽慢的现象出现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例3:笔者在水平三(五年级)“肩肘倒立”技巧教学中将技术动作分解图打印到A4纸上,再将纸贴在KT板上,学生每人一张。在教学中教师先做肩肘倒立动作完整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动作概念。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动作分解图,教师结合图解细致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对动作清晰明了。在后倒举腿练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分腿的现象,针对这一错误动作,我又让学生在后倒举腿练习中进行小腿处夹动作分解图板的练习,起到了一物双用的作用,从而有效地纠正了这一错误动作(见图3)。

三、讲解与模型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模型作为辅助教具,这往往被许多教师所轻视。他们认为教师自身优美、漂亮、正确的示范动作,精炼的讲解就是最好的“教具”。其实,一件看似非常普通的教具,如果运用恰当,往往会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既辅助了课堂教学,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运用教具“吉特达木人”进行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动作过程的理解,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掌握了技术动作。教授复杂的技术动作时要将复杂的动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段,之后逐段进行边讲解边示范教学。但笔者认为在分段讲解示范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动作的要领或动作的用力顺序,在示范动作时会出现动作停滞的现象。这一现象可能会误导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动作不连贯、用力分解等错误动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将“吉特达木人”引用到了讲解示范技术动作中,并且在部分运动项目中进行了对比试验。介绍如下:

(一)什么是“吉特达木人”

“吉特达木人”是一款经典的家居饰品(见图4-1),它仿照人体比例设计,构思巧妙,运用恰当的比例和黄金分割;关节灵活,奇思妙想可随心所欲摆出各种造型;也适合设计学者、动漫爱好者、美院学生,亦可开发小孩子的动手能力、识别能力。(二)运用“吉特达木人”进行实验的微型报告1.实验内容:“吉特达木人”在双手头后前掷实心球教材讲解示范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2.实验对象:水平二(四年级)。

3.实验过程与结果。

(1)过程:笔者在所执教的6个平行班中进行对比试验。奇数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完整示范动作后,分步骤讲解示范蹬地、收腹、挥臂等动作要领,之后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最后用实心球进行练习。偶数班(对照组)采用教师完整示范——利用“吉特达木人”针对技术动作各环节讲解示范—利用辅助教具(小足球)进行练习—实心球进行练习(见图4-2、4-3)。

(2)结果:在奇数班教学中,学生完成时大多数掷出的球有向前“砸地”的现象,且部分学生完成时有明显的用力分解不连贯现象,给人感觉用不上力。笔者分析原因:学生初次接触实心球,加之实心球重量较重、体积较大,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如果继续练习对掌握技术动作不利。所以笔者果断停止练习,改用小足球进行辅助诱导练习,练习前再次强调动作方法,之后学生练习时由于重量减轻所以练习效果较好,“砸地”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学生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动作用力不连贯、用力分解的现象。在偶数班(对照组)教学中,笔者先完整示范了“双手头后前掷实心球”技术动作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之后用“吉特达木人”演示分步骤讲解动作方法及要领。学生因第一次见到“木人”好奇心强,故注意力非常集中,讲解效果极好。因“吉特达木人”各个关节都可以活动,所以笔者将技术动作环节用“木人”一步步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解决了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时动作及用力不够连贯、停滞的问题。笔者用“木人”讲解演示完成后,再示范一次完整的技术动作,重点强调技术动作的完整性、连贯性。之后,继续用辅助教具—小足球进行练习,强化技术动作。最后,用实心球进行完整练习。整堂课因器材、讲解方法的不断变化,学生参与度高,练习兴趣高涨。笔者在学生练习,巡回指导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木人”针对出现错误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演示及纠正错误。学生看到后一目了然,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吉特达木人”演示在双手头后前掷实心球项目讲解中辅助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了技术动作。

2.不足:在双手头后前掷实心球项目中,下肢的蹬地作用非常重要,但运用“小木人”演示时并不能向学生展示出蹬地的效果,教师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体验到蹬地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弥补这一不足。

3.适宜项目—实心球掷远、立定跳远、急行跳远、跳高(背越式、跨越式)、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等项目。

4.建议:“吉特达木人”如果不好购买可以用儿童“奥特曼”关节活动玩偶来代替,或用美术KT板制作一个关节可以活动的“小人”可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猜你喜欢

吉特实心球现象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皇家音乐学院生涯(上)——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五)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当小家伙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三)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短期内提高掷实心球成绩的探究
怎样提高实心球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