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足球裁判员对佯装的识别
2014-12-05马宁
马 宁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如何提高足球裁判员对佯装的识别
马 宁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1 研究背景
国际足联足球竞赛规则规定,裁判员在球场上的判罚是最终的判罚,即便赛后发现是错判也不能更改比赛结果,所以如何提高裁判员判罚的准确性,提高比赛的精彩性一直是裁判员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足球比赛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佯装,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裁判员的执法提供几点借鉴和参考。
百度百科中对“佯装”一词的解释是:假装或者假装受伤。在足球比赛中,对“佯装”的解释除了“假装受伤”,还包括“假装被侵犯”等。
2 佯装的种类
在足球比赛中,佯装的划分方式比较多,按其是否与对方发生身体接触可以将佯装分为以下两种。
2.1 有身体接触的佯装
在足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对抗非常激烈,身体接触在所难免,这就为运动员的佯装提供了一定的外在假象和保护衣。相对于无身体接触的佯装,有身体接触的佯装比较隐蔽,裁判员判罚的难度比较大。有身体接触的佯装又可以划分为被动身体接触和主动身体接触两种类型。被动身体接触是指对方队员因正常比赛而与佯装运动员进行合理身体接触时,佯装运动员借故假装被侵犯,进而企图干扰裁判员的判罚,使自己获利。主动身体接触则是佯装运动员有预谋的主动以身体接触对方运动员,伪装被侵犯,借以向裁判员施加压力,使其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罚。
2.2 无身体接触的佯装
即便在无身体接触与对抗的时候,运动员也可能自导自演受到对方球员侵犯的案例。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比赛中,比分落后的葡萄牙左路起高球到禁区内,队员科斯塔跃起争抢头球,这时候,卡普德维拉在距科斯塔足足有近半米远的情况下,突然掩面倒地痛苦不已,在裁判吹哨暂停比赛之后,卡普德维拉先是起身看了一眼裁判,然后再次倒地痛苦翻滚。虽然,卡普德维拉的这次佯装没能欺骗裁判,但却为西班牙队赢了更多的时间。
3 佯装的目的
3.1 获得对球的绝对控制权
足球竞赛规则规定,如果其中一方队员在比赛场地内犯规,另一方将获得球权。所以运动员会通过佯装行为,假装被犯规来骗取裁判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罚,从而使球权归为己有,进而获得对比赛的控制权。
3.2 创造得分机会
在足球比赛中,点球和任意球都是可以进球得分的最佳方式,所以运动员可能通过佯装借此获利。如运动员在对方罚球区内假摔,骗取点球机会;也可能在罚球区前等位置较好的地方佯装,获得任意球破门得分机会。
3.3 拖延比赛时间
当一方已经领先对方球队时,领先方队员往往为了减少对方获得进球得分机会而故意佯装受伤、甚至请求担架入场,以拖延比赛时间,尽可能的减少落后方的进攻时间和机会。据研究表明,2014年世界杯,赢球一方出现“伤停”的次数是输球一方的4倍左右。
3.4 打乱对方比赛节奏或进攻步伐
足球竞赛规则规定,如果裁判员认为运动员受伤严重时,则应暂停比赛,并确保将其移出比赛场地。哪怕是队员只受轻伤,裁判员在比赛成死球时也会对其进行询问,然后决定是否需要队医进行治疗或移出比赛场地。部分队员正是利用了这一规则,当对方在快节奏进攻时,佯装受伤,更有甚者会装作非常痛苦,导致裁判吹停比赛,进而扰乱了对方的进攻步伐和比赛节奏。
3.5 让对方球员获得红黄牌
还有一种佯装比较特殊,如果佯装成功,对方队员可能因此获得黄牌、甚至是红牌处罚。与创造得分机会和拖延比赛时间相比较,这种佯装的性质更恶劣,它不仅会使本队获得利益,还可能影响对方得到黄牌的队员在剩余时间内不敢做高强度的防守动作;如果致使对方得到红牌,那么在剩下的时间内对方将少一人应战,局面势必被动,同时还会影响到对方下一场比赛的人员安排与排兵布阵。
4 佯装的区域
4.1 常见区域
前场:前场主要是进攻队员佯装的区域。当进攻方队员发现没有较好的进攻机会时,往往通过佯装,在罚球区附近或者罚球区内佯装被对方侵犯,企图骗取位置较好的任意球或直接骗取球点球。
后场:防守队员佯装主要集中在后场这一区域。当队员在后场控球的时候,对方队员进行贴身逼抢,同时又把所有传球路线都阻止了以后,队员也会在自己的后场区域佯装,这种形式主要是想获得对球的绝对控球权。
4.2 其他区域
除上述比较常见的区域外,由于比赛的不确定性及对抗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有时很难确定具体佯装的区域,甚至比赛区域以外都有可能成为佯装地点。
5 有效提高识别佯装的方法
5.1 熟练掌握足球竞赛规则
裁判在比赛中做出的任何判罚,其依据就是足球竞赛规则,因此,熟练掌握足球竞赛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识别佯装最关键是要掌握规则第12章犯规与不正当行为中各项条款。例如,裁判员必须能清楚的区分出草率的、鲁莽的、使用过分的力量、不构成犯规以及合理冲撞间的界限。再如,规则的纪律处罚条款中,裁判员必须能准确的划分哪些行为是黄牌警告、哪些行为是红牌罚令出场以及哪些行为不构成纪律处罚。裁判员掌握了各项条款后,在比赛中就可以区分哪些是犯规或正常身体接触,哪些是故意佯装。
5.2 了解足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足球运动的对抗性较强,队员间身体接触在所难免,但个别队员会出现“一碰就倒”等某些有违体育运动精神的行为。有时运动员还会“借位”,本来没有身体接触或犯规,却佯装有身体接触,造成对方犯规的假象以迷惑裁判员。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要求裁判员要熟悉足球运动本身的规律,如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对抗是否会形成受伤、受伤的程度如何,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对抗是否形成犯规、犯规的级别如何界定,球打在运动员手上,不一定就是故意手球犯规,要看运动员在运动中是否有意为之。再如,一个领先方的守门员在比赛中出现腿抽筋现象,裁判员就要思考:在跑动较少,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能否出现抽筋现象?是不是为了故意拖延比赛时间?
5.3 了解运动员的心理和特点
对于比分领先的一方,出现佯装,以拖延时间的机会就会增大;对于比分落后的一方,出现佯装骗取球点球、任意球的机会就会增大。对于有一定资历的老队员而言,欺骗年轻裁判的机会就会增大;对于大牌球员而言,如果佯装,成功地机会就会增大。例如1986年英格兰和阿根廷的比赛,马拉多纳用“上帝之手”打进了一球。马拉多纳后来回忆中说,球进时,没有队友向他庆祝(因为队友都知道是用手进的球),他马上对队友说:快和我庆祝,否则裁判会判进球无效。就这样,队友纷纷庆祝,裁判判罚进球有效。其实,是马拉多纳的名气和队友们的配合共同上演了一场丑剧,欺骗了裁判。现在,很多运动员在进球后都会第一时间庆祝,而不理会是否越位或手球,甚至在裁判员已经吹罚进球无效,还会与裁判员理论,目的就是为了向裁判施加压力,使其做出对本队有利的判罚。所以裁判员要充分分析、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不受其干扰,客观的做出判罚。
5.4 良好的体能储备,合适的判罚距离
裁判员判罚的准确性与裁判距离事故点的距离高度相关,距离事故点太远,视线模糊,从而使判罚的准确性降低;而距离事故点太近,因观察角度和视野过窄等原因,同样会使判罚的准确性降低。国际足联建议的最佳判罚距离大约在10 ~ 15m。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优秀的裁判员为了紧跟比赛节奏,提高判罚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失误,往往跑动上万米,这个跑动距离不亚于场上运动员的跑动距离。所以适时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充沛的体力对于裁判员而言相当关键。裁判员在体能训练时,不仅要注重耐力练习,还要进行短距离冲刺练习,以提高跑动的灵活性和速度。例如,队员从后场进行长传反击,足球飞行速度较快,这时十分考验裁判员体能,如果裁判员不能及时跟进,判罚的准确性可想而知。
5.5 合理的选位和跑位,最佳的观察角度
除了良好的体能,确保判罚距离合适外,裁判员的选位和跑位也很重要。如果选位和跑位不合理,一方面可能阻碍运动员的跑动路线或阻挡球的运行线路,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观察角度的问题导致对佯装的错、漏判。大家在观看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时,往往会因裁判被球踢中而哈哈大笑,其实,这就是裁判在选位和跑位上出现了问题,没能很好地预判足球的走向和运动员的传球线路。一般情况下,国际足联比较倡导的是对角线跑法,这种跑法可以很好地避开队员的进攻路线,还能较为容易地选择合适的观察方位。当然,比赛中,裁判员还应该根据比赛节奏和队伍的技战术打法等具体情况灵活选位和跑位,以提高判罚的准确度。
5.6 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
丰富的比赛经验是识别佯装的重要保障。赛场上留给裁判员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短短的几秒钟甚至是零点几秒钟,而且有时真的很难保证所有的环节裁判全部看得一清二楚,所以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裁判员可能对裁判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到位,但赛场上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唯有实践才能积累直接经验。所以有条件的裁判员要多吹比赛,无论什么级别,无论什么档次;没条件的裁判员要多看比赛录像,多听听前辈的分析总结,多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获取和积累间接经验,以提高对佯装的辨别。
5.7 其 他
除此之外,团队配合、提高执法注意力等也有助于准确识别佯装。裁判员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顾全到赛场上的每一个角落,这时团队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裁判员背后的区域,助理裁判员和第四官员就应该担当起相应的职责。另外,裁判员还应该提高在赛场上的执法注意力,做到每时每刻精力都集中在比赛上。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执法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但这并不代表识别佯装行为就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正确识别佯装还必须根据比赛的现实情况来判断。而且队员的摔倒也会有很多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倒地都是犯规或假摔。例如场地的平整度、雨天场地湿滑、队员体能下降以及运动员的个人能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予以考虑。
G8
A
1674-151X(2014)12-012-03
2014-10-26
马宁(1979 ~),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足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