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研究

2014-12-05陈德明李云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体育

陈德明 李云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7)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让学生具备某一专业的知识,也必须具备人文技能,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大学体育开展应围绕为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

1 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大学生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1.1 大学体育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

体育的产生及学校体育的形成注定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包含的理论课程有:体育史、体育概论、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科研方法等,实践课程有田径、体操、游泳、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每门体育课程都和其他的基础学科有交叉联系,课堂上通过体育教师的延伸发散及对相关知识的举一反三,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关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相关基础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1.2 大学体育是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的重要手段

人的意志品质是培养的结果。体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增强进取心的最佳途径。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运动需要参与者通过自身积极努力投入到激烈的自身和与他人的对抗环境之中去取得成功。争强取胜的强劲压力时刻激励着每一个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教学中,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增加完成的困难度,在一定合理范围内困难度越大,对其意志品质的考验和培养作用就越强。同时体育教师可以讲授世界优秀运动员国家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和艰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进行体育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并潜移默化地掌握健身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3 大学体育中蕴含着优良品质的教育

毛泽东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体育能成为德育的辅助手段,德育能寓于体育之中[2]。学校体育以丰厚的容量和自身精神的意境,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提供了领域和手段,它以人的本质的力量和社会的活动来肯定人、赞扬人、陶冶人、美育人,化解校园生活对人精神的种种束缚。并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社会主义道德的,富有正义感,勇敢果断,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些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产生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将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2.1 民主的体育课堂

体育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的,民主的教育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在体育课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引导,为学生创造合适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并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实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3]。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感受,通过开设大量的选项课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方面具有了多样性,那么趣味性和实用性也随之产生,学生通过对多样性的体育课程选择,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每一名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也满足了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更能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上课出勤率有保障,参加课外活动次数增多,课上情绪活跃、积极参与等。

2.3 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形式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尤其丰富多彩,体育课程地点可以是教室、操场、娱乐场、运动场、各种体育比赛现场、实验室、多媒体室、社区、农村、大自然等。活动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的形式有群体训练、小组合作练习、同学互相帮助练习、个人自觉练习等,灵活教学方式为培养出创新能力的学生奠定了基础。发挥多媒体的声像、动感、色彩和操作思维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来增加理论课内容的丰富,翔实及实践课动作技术的连续、标准、形象。

3 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社会活动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经历的人生基本活动之一,社会活动能力的大小、质量的高低,是一个人整体工作能力体现的重要标准。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意自身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自身求得理想职业的必备素质要求。

3.1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了解的机会。体育课的特色性非常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这一有效平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羽毛球课教学中可通过两人一组的练习,互相弥补,扬长避短,增进交流和了解,共同提高。进行各种体育游戏活动时,可以加强与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社会之间的交往,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尊重他人,从而达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目的。

3.2 组织判断能力

大学体育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相当一部分时间可用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如每次课让学生考勤、列队、做准备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场地器材等。这些活动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一般人都可以组织进行。同时大学体育中有各种比赛和游戏,教师教学中可有意识地把比赛的组织策划工作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的规则、编排、日程等。让学生学会比赛活动的组织工作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问题存在于社会活动的时时处处,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的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睿智地处理好发现的问题,那么活动的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在各种体育运动中,参赛者时常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及犯规,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让学生去判断运动中瞬时的对与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大有裨益。经过不断的锻炼学习,学生们对问题的发现、判断和处理的能力都会大有长进。

3.3 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要面对着紧张的学习,以及不断加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大学体育有许多运动游戏都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如篮球、羽毛球、游泳等。大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运动游戏可以提高团队协作、团队竞争和个人挑战等方面的能力。也可以释放压力,调节情绪、预防心理疾病、稳定心态、提高心理应激等。许多同学在面临压力都选择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毋庸置疑,大学体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3.4 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学体育的价值主要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越大,其本身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终生体育意识要贯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锻炼,追求快乐体验的思想意识。因此大学体育在追求学生在校获得效益的同时,必须追求长远效益。大学体育在教学中应确保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进行身体锻炼,从而获得其终身效益。与此同时,以其本身的终生体育意识自觉地引导、动员和组织同事参与体育健身。

4 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朝着“多功能”、“多效益”的方向发展,既要追求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既要有循序渐进的学习精神,也要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既要追求大学生在学校近期效益,更要着眼于长远效益。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围绕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现实需要对课程设置,拓宽学校体育教育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热爱体育终身受益于体育。

[1]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3.

[2]郭荣.大学体育对发展学生个性作用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

[3]罗峰.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3).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体育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