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体育项群分类研究①

2014-12-17刘中强黄山鹰熊卫权刘昊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9期
关键词:天灯项群壮族

刘中强 黄山鹰 熊卫权 刘昊

(1.泸州医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2.百色学院体育系 广西百色 533000)

壮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数千年的历史为壮族民众创造了辉煌悠久壮族发展史,成就了独具风格的壮族文化。壮族体育文化是从壮族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文化形式,代表了壮族悠久年代遗存。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彰显了不同时代壮族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劳勇敢精神品质的内在精神诉求,也是壮族族群和壮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与重要组成。

1 项群理论与对壮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项群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类属命名为项群,把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理论。项群理论按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划分项群,把竞技体育划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类八个项群。[1]项群训练理论是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对分类归纳法的科学合理应用的一次尝试。项群理论对少数民族体育分类也有指导意义,鉴于它是针对竞技体育领域特殊特征,借助这一理论在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研究时,应准确掌握其核心思想与少数民族体育的实际相结合。运用项群理论对壮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研究,促进壮族传统体育对项群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壮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弘扬。

2 壮族传统体育的项群分类

壮族由于受独特地理与气候环境和生产、生活、庆典、祭祀与节日联欢等民俗生活方式的影响与熏陶形成了独特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鲜明的乡土特点;与风俗习惯紧密相连;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与壮族史诗相伴和与铜鼓艺术承传的特征。[2]壮族传统体育与生产劳动、宗教祭祀、民俗节庆等密切相关深受群众的喜爱。据初步调查统计,现已挖掘整理出共27个项目。按照民族体育项群分类,分为九大类型(见表1)。

3 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

3.1 投掷类

投绣球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的花山壁画上。据此,当时用青铜铸制的兵器,用于甩投,称为“飞砣”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后来把飞砣改制成绣花布裹,互相抛接娱乐。比赛场地与排球场一般大小,场中间竖一个圈杆,圆心距地面高9m分两边进行比赛没边10人,男女各5人。绣球用花布或绸布做成,内装豆类或沙子,形如球状,直径60mm左右,重约150g,球的尾端系上一根五彩冠带,便于抛接。比赛时,将球投入圈内得1分,得分多者为胜。

3.2 游戏类

3.2.1 打手毽

毽子用彩色花布包上铜钱或金属片做底托,再插上公鸡的脖子上面的毛。只用手拍打,不能脚踢,人数不限制,可以两人或者多人对打。

3.2.2 虎抱羊

场地与时间不限,人数十来名为宜,由若干人排成一列长队,后者拽进前者的后衣,最前的一个挡住老虎,设法保住身后的群羊,另由一人扮作“老虎”,想办法捉到羊。

3.2.3 赶猪进城

比赛在空旷场地进行,场地中央划一个50cm为半径的圆圈为“城”,赶猪人各持一棒,准备一个带响声的物体当猪,通常只用一个猪(人多可用两个)。一人守城,其余的人在城外用木棒戳一个坑赶猪,赶猪者把猪赶进城,守城人阻挡不让进城,形成对抗性的运动。

3.2.4 芭芒燕

采集大把“芭芒心”,用线穿成一串,用手拍来拍去像燕子在空中飞翔而得名。有二人对打,也可以男女混打。在打芭芒燕中,男女青年聚在一起相互拍打,把芭盲燕拍向自己最理想的人。此项活动,既是锻炼身体的理想项目,又是男女青年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与方法。

3.3 武艺类

3.3.1 舞狮

每逢隆重庆典以象征吉祥如意,群狮齐舞,人头颤动,有高空舞狮,狮子“上金山”和狮子“过天鹅桥”等高超的技艺。舞狮此项体育项目的开展有着悠久历史。著名的宁明花山崖画,和右江流域一代多处山崖壁画,就有形如人击鼓及像狗似狮的动物图画。或伸臂、或蹲足、或跳跃。

3.3.2 磨秋

据《云南通志》记载:“龙人知耕织,其俗以正月元日作秋千戏殆以轻趫,而寓介寿之意欤,普洱府近廓有之”。现在的云南文山壮族地区都有在节日磨秋的活动。又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又竖一直木于地,以一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头二人一左一右,扑于横木两梢头为戏。此落彼起,腾于半空名曰磨秋”。

3.3.3 烟筒花

“烟筒花”的烟,是指桂南壮族民间的熟烟,“筒”是一尺多长的竹头,把竹头节钻穿,只两头通气,放熟烟入小孔,用嘴吸大头,其形状若烟斗。“花”,是用竹叶制成的斗笠帽,用作防御。三者合而为“烟筒花”。作用与武术器械的一个套路。法有:踢、钩、泼、踩等。同法:打、泼、点、督等。帽法:挡、遮、罩、擒、拦等动作花样变化多端。

3.3.4 特朗

俗称打“扁担”起源于“打舂堂”,也称“谷榔”或“谷鲁榔”每年春节初一到十五,在壮家村寨,可闻“打,打,打嘟打……”。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中述:“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特朗分为四个阶段:耙田插秧,戽水云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动作有上下对击,有站立和下蹲,还有转身和跳跃,加上伴有锣鼓有强烈的节奏感。

3.3.5 翡翠舞

相传翡翠鸟不但羽毛鲜艳且性格善良,为表达本族人民的正直善良,模仿翡翠鸟跳起了翡翠舞。具体动作为:自由飞翔、觅食、追鱼、吃鱼、浴水、栖息。其中自由飞翔是舞鸟者上身向前弯曲,用背托起竹制的鸟身,双手握住鸟内部操纵杆,然后左脚上收,张开双翅,作飞状。此外还有有雄雌区别,双双起舞,场面生动活泼。模仿翡翠鸟的生活习性。

3.3.6 跳斑鸠

模仿斑鸠在树上振翅腾跃的动作而来。跳斑鸠实是壮族民间办喜事或丧事是开展,参与人员或男或女,须伴随唢呐、笛子虚步亮翅,跳步振翅向前迎客,右手屈与前方,掌心向前做招手,左手捧住右肘表示有请。而客人也出相对人数,亦以同样动作面对面跳着,右手左右晃动表示“不必请”,接着两人携起手来一边摇动手臂,一边用脚掌拍打对方脚掌。紧接着两人屈膝下蹲,同时两手摆动,蹲立旋转跳跃,最后站起,分手并肩成虚步势,两臂在体侧及胸前交替屈展,跳步前进,比翼齐飞翔。

表1 壮族传统体育项群分类

3.3.7 舂榔争蛙

舂榔用木棍在木器上敲打,发出咚咚咚声,舂榔争蛙由若干队参加,各队选派一名裁判,参赛队自带铜鼓4个,皮鼓1个,大镲1付,长、短木棍4根,木榔1个在场地上立一根高约为3丈长竹竿,顶端挂4只青蛙。各队有节奏的敲打镲,运动员手持长短棍列队走到指定位置上,比赛开始各队一名运动员手执竹编蝴蝶爬上本方竹竿,挂上蝴蝶取下一只青蛙,来回四次,直至取完青蛙,然后爬上竹竿,挂上蝴蝶,去下杆上青蛙跑回自己队伍为胜。

3.3.8 壮拳

据清康熙《云南通志》载:“侬人,其称在广南,习俗大略与梵彝同。……男人首裹青花帽,衣粗不如稀,长技在统,盖得之交趾者,刀盾枪甲寝处不离。日事战斗”。由此可知壮族人喜武。而壮拳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壮拳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沉实稳健、权势刚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行权时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在攻击防守上,出入变化以灵捷活为导,发劲要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

3.3.9 洪拳

广泛流传南方,列为岭南“洪、刘、蔡、李、佛”五大名拳之首。源于清代康熙年间一些好俊之士,聚集南少林习武基地以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寓挺身报国之意。洪拳的特点是:动作浑厚朴实,发劲刚劲敏捷,注重桥手、扎马,桩功沉实稳固,以力聚力,气聚功力,借声气摧力,善用五行桥手化解对方攻击。洪拳原理是:以“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为形;以“打点穴”为攻击宗旨;“点穴功夫须仔细,三关空出放横捶”,注重练气,以气摧力,拳猛若雷;其攻击原则是:“桥破马顺力追,阴阳走闪夺中央,于个下关九个空,打人目的在其中”,还有“守护铁门须关紧,出门拳头岂让请,摩骨精灵在节间,变化灵通四门攻”。

3.4 制胜类

扳腰,以村为单位,每个寨选派出两名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参加。首先是客队与客队比,比赛的高手最后才与主队进行比赛。按传统,客队选手不论水平多高,都要让主队赢,扳腰以一对一进行,在比赛时选手要抓住时机抱住对方的腰部用力往上提,直到把对方扳到。比赛禁止拳脚踢,可采取绊脚、勾脚,将对方抱离地面,最后绊倒地面为胜。

3.5 角力类

踩风车,在木条搭成的风车架上,比赛时4人为一组,开始4人分别手握木架,先由着地者用力蹬,4人同时围绕着圆圈转,转到地面者,再用力一蹬,使车旋转不停。在相同时间内,以转圈数多,姿态优美者获胜。

3.6 竞速类

3.6.1 翻歪涧

俗称黄虎过坳,属于竞赛性质,场地不限,只需一块平地即可。30~40人分成两组面对面席地而坐,两腿向前伸直与肩同宽,并紧挨着对方的脚不断张合,形成一排活动着的夹子。称为“坳”,扮作“黄虎”的小伙子要设法跳跃通过活动着的“坳”,避免被夹住,如果“黄虎”能够跳跃通过一个来回而未被夹住则赢,反之判为输。

3.6.2 拾天灯

天灯形如水桶,以青竹为架,外糊一层纸,底部放上小油灯。油灯点燃后,天灯内气温逐渐升高,待气温增到一定高度时,天灯便徐徐升到空中,随风游荡,至油灯熄灭才下降。比赛开始时,先鸣炮三响,天灯升高后,各村寨派出数十名身体强壮的选手奋力紧追。天灯飘过之处,各村寨一边仰头观看,一边欢呼。拾天灯活动竞争激烈,以拾到天灯为获胜。

3.6.3 抢花炮

流行于壮族是具有浓郁特色体育活动,据《民国志卷二·赛会娱乐篇》记载:“花炮会,刘甲人,僮人皆盛行,在集会地点舞狮以及各种游艺助兴,届时男女咸集。其竞赛以冲天铁炮内装铁环,若实弹燃。炮燃后,铁炮直冲霄汉,观众闻炮声,即以铁环为目标蜂拥争取,以夺得铁环者按一、二、三依次领奖”。比赛队数与人数不作限制,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7 合中类

3.7.1 射柳

据清乾隆《开化府志》记载:“名土司龙者宁,永乐八年入贡京师,观击球射柳,……子皇太孙而下,诸王群臣,以次击射,时龙者宁亦在观看。后者宁回,每年以五月端午日,开展骑射,以志不忘之意。后子孙以为常”。

3.7.2 打拐

选择平坦场地长15m、宽12m,在一端挖一个中间大两头尖的、中间浅的小坑,最宽最深均为4cm名曰“鸡穴”,比赛一般分为两人,人多可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队,一攻一守,攻防顺序为:飞棒、过关、求吃、敲鸡头、守穴,谁先达到预定分数获胜。

3.7.3 打陀螺

陀螺为木质坚硬的木料制成,直径约为10cm,成圆锥形。比赛设裁判一名,主持抽签、负责裁判和积分计时。分两队进行,每对3人,以抽签决定先后,先打的被后打的“食”,食一次得一分。(食:拉转自己的陀螺撞击对方的陀螺,是对方的减速以致停止—笔者注)食的办法是两队的甲食甲,乙食乙……得分多者为胜。

4 结语

壮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民族性与地域性、竞技性与健身性、娱乐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特征。既有浓厚的民族性,又不失激烈的竞技,在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既要保留它原生态的母体特征又要有所创新,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形式与价值,促进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真正体现壮族传统体育的人文精髓。

[1]宋彩珍,万义,白晋湘.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17-120.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唐凯兴,黄克赞.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伦理思想析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1(2):149-152.

猜你喜欢

天灯项群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自制“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