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公共体育均等化研究①
2014-12-05戴杰
戴杰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8)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指公共组织在基于公民生活娱乐需要的前提下,在全国统一的标准之中,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享受公共体育服务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公民的基本体育素质、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精神状态等都会受到与此相关的影响。目前,由于当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机制不健全以及各种国家政策具体化实施情况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还一直未能达到均等化的目标。公共体育主要呈现区域化、城乡化差异。基于此现状,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本文就苏州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结合当下我国整体公共体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望对苏州市和其他地区今后公共体育发展方面和推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江苏省属于长三角经济发展区,近些年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前沿城市,更是以昂扬的姿态走阔步前进,并且伴随着苏州经济的繁荣,其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项目逐年增加。目前,苏州市区和各县级市均建成了综合性体育中心及体育场馆、运河体育文化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正在实施,建筑总面积已超过16万平方米。工业园区体育中心也已完成项目规划,建筑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据统计,苏州全市55个镇全部建有文体活动中心,1068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28个社区全部建成全民健身工程(点),全民健身设施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在2010年的,我市建立市区全民健身工程(点)器材维修站,成立健身器材巡查管理志愿者队伍。今年3月,“10min体育健身圈”电子地图上线运行,已有各类场地设施信息12000多条可供查询。且从最新数据显示来看,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苏州市开始集中建设100km健身步道。今后将在社区、广场、公园及沿河景观带等地进行公共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布局。
1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态势
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呈非均等化发展态势,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1 公共体育服务总体提供规模不够
体育公共服务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状况目前未有根本改观。它的提供水平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财政收入一直在大幅增长,但经济能力的迅速提升并没有缓解人民大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迫切需求。相较于此,苏州市由于处在长三角地带,经济发展好而快,所以其雄厚的自身经济为其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并且近些年苏州市对其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力度却明显增大,且效果明显。
其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制定滞后。政府转型滞后是导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状况的直接原因。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整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和体育教育、技能培训的缺乏上。公共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公众最基本的体育需求,这与我国人口众多,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现状形成了较大的矛盾。相比较而言,苏州市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万多人,3476个健身站点全部配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2010年开始,苏州市设立“全民健身系列大课堂”,每周3次在10个教学点免费教市民健身。并且随后启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的“三进”活动,安排高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场馆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上门免费传授健身技巧,并进行体质监测,开展健身讲座。这都为公共服务的制度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苏州古城区拥有12所大专院校,78所中等职业学校、培训中心和中学,49所小学,57所幼儿园,4所特殊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室内外体育教学设施配套完善,但只有5%的学校向社会或者社区居民开放。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公共体育资源的浪费,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2 地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本不同,东部沿海地区原本经济发展水平就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更是对东部沿海地区倾斜,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为地加大了东西差距。同时,不同地区的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水平也明显不同。这些差距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公民在享受公共体育服务方面上存在巨大差异。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乡村的体育基础设施落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不断完善下,这一差距增大的趋势还将持续相当一个时期。这一点其实苏州市也是一样,尽管完善了农村公共体育的配套设施,但依旧存在城乡差异化的现状。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率和软件配套措施的显然跟不上城里的步伐。
2 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2.1 加大公共体育投入
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中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整体国民身体素质提升和更加健康的基石。围绕着这一点,各地方政府应该向苏州地区学习,加大对公共体育事业的关注和投入,积极发挥社会和企业的能动性,调动一切可以用于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为公民办更多更好的户内户外运动场所。在建好这些场所的同时,政府的职责并没有结束,关于后期的管理和活动组织工作依然可以在服务型政府的工作中得到体现。很多时候,光靠老百姓自觉参加体育活动还是不够的,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对其进行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对于数量的问题,可以考虑让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参与进来,也可以将学校的体育设施有序的向公众开放。
2.2 体育公共服务在保证数量质量基础上兼顾公平
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作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公共体育建设的公平性就在于在一个大的地域尺度内,在保证整体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向着偏远的农村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进行倾斜。比如,苏州市为了实现体育资源的合理公平配置,专门花费较大精力对全市的公共体育资源做了详细汇总并且形成了公共体育的资源配置图,为确保公共资源和合理配置、形成完善的全民健身网络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苏州是每年都会拿出200余万元的资金进行一些体育团体的资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企业的力量进行,比如某一个企业在一个农村建设一个篮球场,政府可以相应的为这个企业提供一些好的政策,同时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并且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公共服务的均衡和公平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质量数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兼顾公平,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
2.3 将公众满意度纳入衡量标准
国家要修正以前将地方经济GDP作为考核主要指标的方法,把民生生活幸福指数也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构建一个以公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这不仅关乎到民众的参与度,更关系到民众在政府政策感召下的幸福度。在建立过程中,区域性和多元性都要作为参考的因素,以便保证公民参与的公平和公正。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关于将公民幸福感作为考核政绩指标纳入官员考核制度的具体执行办法正在逐步出台。
3 结语
体育事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的不和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苏州市只是个案,而想要把这种个案的经验运用到全国的推广上,必须去结合我国的整体国情,适当的探索与创新符合国情的对策。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发展中多少受到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制约并逐渐成为一个瓶颈,因而要求在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要坚持均等化的原则,从而使得公民能够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我们要继续努力,使公共体育服务形成主体和谐的局面,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1]戴永冠,林伟红.论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及内涵[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4):13-15.
[2]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3]陈静霜.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模式选择与供给主体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32-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