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西洪拳文化特点及其发展现状的社会学分析

2014-12-05黄帝全杨日旭崔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粤西武馆舞狮

黄帝全 , 杨日旭,崔建

(1、2.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3.电白县体育局,广东 茂名 525400)

粤西洪拳文化特点及其发展现状的社会学分析

黄帝全1, 杨日旭2,崔建3

(1、2.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3.电白县体育局,广东 茂名 525400)

粤西洪拳是粤西人民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优秀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在简单朴素的粤西农耕社会中起到防身、健身、娱乐、教育和承传文化的作用,同时为当地养出一批批优秀武术人才和时代英雄。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粤西洪拳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呈现衰落趋势。文章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对粤西地区洪拳的流源、特点、发展历史、洪拳与舞狮文化的关系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粤西洪拳的文化特点,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粤西洪拳文化变迁的原因,提醒人们尤其是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醒觉。

粤西洪拳;特点;现状; 分析

粤西地区主要包括阳江、茂名和湛江三个地级市,占地面积近4.6万平方公里(与珠江三角洲的面积4.7万平方公里相当)。总人口达1434万,分布的村庄有34221条自然村,仅湛江市就是广东的第二大人口的地级市[1]。这里的农村节日较多,除了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和春节等正常节日外,每条村每年都有一至二个特别隆重的“年例”节。长期以来,每逢节日各村都有武术和舞狮表演等文化活动助兴。粤西洪拳正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中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传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几百年来粤西洪拳和舞狮一直是粤西地区民间的主流传统体育习俗。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侵蚀,这些传统文化的发展正日益衰退。对粤西洪拳的起源、特点、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探索粤西洪拳文化发展变迁的根源及其发展办法。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及维普数据库中查阅有关洪拳论文、及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以及在茂名、阳江、湛江三地区的中的各地志办、体育部门及部分村落中的一些族谱、民间拳谱的记载及武术资料,查阅了相关的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在该地区的部分武馆了解和查阅洪拳古图书。

1.2 访谈法

走访粤西地区粤西各市、县共23个体育局、武术协会和部分乡村武馆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武术拳师共42人。访谈内容包括洪拳的流源、技术特点、洪拳组织的发展状况及洪拳习练者在历史中的事迹等方面,并进行影像摄制,收集了长达32小时的影像和7本洪拳及舞狮相关的古书籍复印件。

1.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粤西地区部分乡村武馆、武术学校、公园等武术练习场所的习武状况进行实地观察,并对部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达97%,内容包括习武动机、洪拳兴趣、积极性和习武感受等。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粤西洪拳的流源和特点

2.1.1 粤西地区人群的历史变迁

粤西地区在我国南疆边陲,北隔于山岭、南阻于大海,古代被称为“化外”、“蛮夷”之地,直至明代仍被视为“蛮烟瘴疠之区”、“官宦谪逐之所”。古代该地区就成了军武流放、战乱逃避及反抗政府的起义组织、教门落脚之地。粤西地区的族谱资料和著名粤西民族史学者廖雁同志反映,早期除了少部分当地土著以外,大多数人来自于两个民系:一是广府民系。是在隋唐时期,是冯冼氏(公元522年—公元590年)势力统治这里的时期,他们由中原迁徙而来,占据茂名的鉴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即吴川,化州,高州、信宜南部,及其附近则有阳江、恩平、开平、台山、新会、南海、顺德等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地区,基本以讲粤语方言为主。另一个是福佬民系。福佬民系也在唐朝中后期开始由福建、广东东部进入茂名、湛江,由于他们是后来者,则选择了广府民系居住人数比较少的地方居住,多为比较干旱的沿海平原地区,为电白、吴川、湛江、雷州、徐闻、遂溪和廉江等雷州半岛地区,基本以讲闽南语系的方言为主,如黎话、海话、雷州话、海南话等这些闽南语系为主。后者与广府民系交错居住。福佬民系传承了闽南福建人的尚武传统,居民以好狠斗勇为能。在与广府民系的交错居住区域,冲突时有发生,在当时冷兵器时代的背景下,武艺成为当地人实现扩张和保卫家园的重要工具,这为后来粤西洪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因素。

2.1.2 粤西洪拳的流源

粤西洪拳是指流行于粤西地区的武术拳种,它以龙、蛇、虎、豹、鹤五大形拳以及大关刀、铁尺、马刀、双头棍、单支棍、介刀等器械为主。它的拳术套路有单形套路,也有混合套路,如龙拳、虎拳、蛇拳、虎鹤双形、蛇豹双形、五龙会等。粤西洪拳与少林五拳、流行于珠三角及广西的洪拳、少林洪拳、四川洪拳都不同,独自成一种体系。

粤西洪拳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l662年—1722年),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清代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体系[2]。当时洪门组织将它与舞狮运动同时在粤西开展。先以电白为主,以武馆的形式秘密发展。后来这些组织很快就发展到茂名、阳江、湛江和广西的钦州、北海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有“英武堂”、 “聚武堂”、 “聚英堂” 、“尚武堂” 、“庆武堂” 、“镇武堂”“耀武堂” 等武术狮子堂。据茂名市地志记载:“清末,武术活动遍及四县,以茂名市南部、电白县西南部、化州南部最盛”。从本研究收集到的394个流行于当地民间的舞狮“图式”(青阵),有部分图式(已收集到的有23个)的采青技巧图解要求中,其中的诗对是反清复明组织联络暗语的,如舞狮图式中的“七星宝剑”阵,其采青过程要求吟诗一首(或狮子吐诗)“一封宝剑七粒星,五代流传威大清,英雄知意中间饮,未入洪门不知情”才能破此阵。又如“木阳城”图,同样在舞狮过程中吟诗“团圆何必问前程,日久川流为复明,龙楼凤阁横行过,青星横照木阳城”才可破。这些就是反映当时的一些洪门组织者,为图反清复明大业,壮志未酬的心境,说明粤西洪拳与当地南狮运动起源于明未清初时期,由反清复明洪门组织传入。据茂名电白县水东尚武堂的记载,其师祖杨方就是从火烧福建少林寺中逃出流落到电白电城竹山村后开始授徒的。

2.1.3 粤西洪拳的特点

2.1.3.1 独特的“阴阳五行”拳理

在粤西洪拳的理论体系中,有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哲理,其技法除了有阴阳之分外,还有五行变化的克敌理论之说。在五大形拳的修练中,其五行是按龙拳练神,行土力(灵活性)、蛇拳练气,行水力(柔韧性)、虎行练骨,行火力(爆发性)、豹拳练力,行金力(刚劲性)、鹤拳练精,行木力(平衡性)来分的。其每套拳术中的手法又有“金手”、“木手”、“水手”、“火手”、“土手”之分。如拳谚云:“逢顶属金,逢枝属木,逢浪属水,逢冲属火,逢沉属土。”五行手法互相制约:“金手克木手、木手克土手、土手克水手、水手克火手、火手克金手”。其每一手法都有克我的手法和我克的手法,体现出粤西洪拳所具有的独特的阴阳五行拳理攻防文化特色。

2.1.3.2 明显的南拳风格和统一的套路结构特色

粤西洪拳、动作简单扑实,步稳手活,劲力刚猛,讲究实用,不追求外形的刻意美观,具有正宗人原创性的南拳特色。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手法多变,刚劲有力,上肢手法较其它拳术丰富,包括有拳法、掌法、爪法、指法、肘法、桥法,尤其桥法更突出。第二,步法沉稳、腿法较少,各套路中的腿法主要以低击腿为主;第三,腾空、跳跃等难度动作较少。

从粤西洪拳的特点分析,其特别之处突出“挂平”,这种“挂平”是以手形来区分拳种的,比如龙是凤眼拳手、蛇是指(有一指蛇、二指蛇和五指蛇)、仰虎手(拳心向前上方);侧豹(两拳立拳于体前,拳心相对)、鹤爪(两爪于体前上方与肩平高、爪心相对)。这些是粤西洪拳的区分特色或标志,也是粤西洪拳与其它洪拳相区别的特点。粤西洪拳的套路特结构都以“功夫礼”、“练头”、“千字”“十字”构成。当“练头”结束时,就出现 “挂平” 动作,即表明该拳是何拳种。

2.1.3.3 攻防实用

粤西洪拳的攻防实用性较强,其主要特点有:第一,稳扎稳打,后发制人。该拳在战术上以防为主、“连销带打”(防守的同时反击)是它的主要特色。遵循“丁不丁,八不八,你不来我不发”的法则。第二挑劈护中,正面突破。粤西洪拳技击注重“护中”(中间线)和“攻中”,如挑劈手、父子连环手、膀手、千字掌、勾弹脚、无影穿心脚等,这些都表现了粤西洪拳攻防以中线为主的战术思想。第三 巧入偏门,穿闪封截 。偏门(又称小门),即对方两侧面。粤西洪拳虽然主张挑劈护中、正面突破,但碰到对手比我更强时,却要求采取避重就轻,取巧入偏门的方法。一般在对方身材和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采用的巧妙灵活的步法和手法从侧面进攻。第四 硬桥硬马、近身进击、攻防连环。据当地老拳师反映,粤西洪拳主张向对手实施近身进击,硬桥封手,手手连环,步步紧逼的强硬攻击技法,使对手没有攻击的机会。

2.1.3.4 粤西洪拳与舞狮文化的关系

在粤西地区,每逢喜庆、祭祀、节日,舞狮是粤西当地的主要传统文化习俗。而有舞狮就必有武术相伴,单独的舞狮没有武术表演或单独的武术表演而没有舞狮是极少存在的。武术与舞狮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文化关系。其中从舞狮采青文化中的“图阵”(舞狮主题)中就可以看到,粤西地区的舞狮“阵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粤西地区民间的传统阵图至少有400种之多(本研究收集的手抄本中记录的就有394种),每一“阵图”舞狮的方法不一样,其中从研究者收集到的流传于当地的油印本《舞狮图式一百零八》图解说明中可以看到,有72%的阵图都要求舞狮与武术套路表演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比如当中图一的“五代同堂”图,其中“采青说明”要求:“狮子绕数圈,三佛(如来佛、猴子和土地神)把香烧着,每一台一凳要做佛头戏,三佛可饮茶食饼糖,每取一台要打五大形军器功夫,取到最后一台要将茶献给在座的五张椅子上的屋主饮,把小儿玩具及还层主,完后取赏封打五大形功夫”,从中可以看出,一般的舞狮阵图都必须配有武术才能完成,尤其是洪拳的“五大形”套路[3]。说明洪拳与舞狮成了不可分割的文化关系。在粤西地区,只会舞狮或只会武术的拳师是极少的,而且拳师必定要懂得一些“舞狮图式”,才敢带领狮队“采青”。这种武术和舞狮文化关系是粤西武馆的一大特色。

2.2 粤西洪拳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2.2.1 洪拳活动的发展由幕后走向台前

研究发现,虽然粤西洪拳由洪门组织所传,但在粤西地区长期以来官府监管不到位的优势地理位置而得到迅速发展,早期不敢张扬,也未曾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与当时的清朝政府公开作对,从而促使洪拳与舞狮技术在当地的长期发展中不断壮大,洪拳活动由秘密走向公开,由幕后走向台前。到了清朝未年,粤西地区几乎每条村镇都开设武馆,村民们都利用农闲时间习拳。极大地满足了当地民众保卫家园、防身、健身、娱乐的愿望,成为当地节日中除祭祀活动以外不可多得的的文化娱乐内容。清朝未年,在民间流传较具有代表性的名师有王金龙、黄庆龙、林伟龙等,在湛江地区人们称其为的“三条龙”,并有过不少他们比武的故事。光绪十六年,茂南区鳌头镇官地村民黄瑞图参加高州郡武试,技艺勇冠全场,赐“武略起群”匾,官封“侯千总”,村民黄国鸿、黄国武兄弟,在光绪十九年同中高州郡“武秀才”[4],大大地激励了地方洪拳的发展热潮。在习武风气最浓厚的茂南区的鳌头、袂花、镇盛三个镇,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将军,著名者有中将邓龙光(镇盛白沙)、中将陈沛(袂花坡仔)、中将梁仲江(袂花宋村)、中将邓鄂(镇盛白沙)、中将李以劻(坡心正村)、少将倪鼎桓(袂花华谷村)、少将梁文(鳌头白鹤坡村)、少将陈赓桃(袂花椰子村)、少将郑武(鳌头飞马村)[4]等,当中不少抗日名将,这些人个个都身怀武功,这并不是偶然的,都与当地武术文化及习武精神对他们的个性培养有关。尤其是在当时的战乱年代,这些武术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成为时代英雄。

2.2.2 改革开放以来粤西洪拳的发展

解放初期,洪拳活动继续在当地得到发展,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众武馆就以洪拳及狮子表演为活动内容上街串户助庆。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洪拳活动被曲解为宗族械斗、聚众闹事的祸源,活动受到禁止。1978年后,洪拳活动再度兴起,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粤西农村最普及的体育项目之一。如遂溪县志中陈述,“1978年后武术发展更为迅速,全县大多数村委会都有武术队。武术最普及的是黄略镇,有60多支武术队,每条自然村都有武术馆,许屋村就有4个武馆”。又如吴川县志中记述:“1984年,本县成立武术协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武术表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至1989年止,全县共设有武术馆300多个,参加武术锻炼的有15000人以上,并培养出一支200多人的武术教练队伍”。此外,湛江市于1987年5月成立了湛江市传统洪拳研究会,使洪拳技术及理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外,早年有不少武师参加武术比赛获得好成绩。如茂南区的庞康娣、郑伯胜、吴珠等1980年5月代表广东参加山西太原“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荣获虎形拳、蛇形拳和鹤形拳优秀奖。茂南区鳌头镇官地村,家家有习武的传统,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村民参加省级以上武术大赛中,共获得53个武术冠军,有12人考入广州体育学武术专业就读[5]。2011年1月13日,中国武协秘书长康戈武来茂名调研粤西洪拳,在洪拳之乡官地村和茂名天膺文武学校看武术舞狮表演,对该地区洪拳舞狮文化赞口不绝。

2.2.3 粤西洪拳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粤西地区的武术活动就没有以前活跃。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武馆数量大大减少。据阳江、茂名、湛江各地体育局反映,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除了个别武馆将武术舞狮活动以产业化的形式发展以外,绝大多数武馆都已经停止或半停止(喜庆节日前才开始活动)状态。武馆数量已经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十分之一,比如在茂南区,1983年全区武馆数量达296个,而目前,武馆数仅有28个左右。阳江、湛江等地县市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第二,武馆“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在对部分有武馆的村民问卷调查,发现普篇在40岁以上的群体中,有86%的男性有练过武术(或会舞狮),而年轻人中,40~26岁的男性村民中,有46%有练过,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会武术或舞狮都仅占19%。而且,40岁以上的人中,大多数表示除了会舞狮以外,平时已经少练武术,而且真正能完整表演武术的人员仅占13%。年龄越小,练过武术的人员比例越少,年龄越高,练过武术的人员比例就越高。反映“后继无人”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节日武术舞狮活动频率下降。茂名市体育局反映,从每年春节迎春舞狮武术贺岁活动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前,武馆需要申请并通过抽签才能进城,每年春节限选40堂狮队进城,很多狮队都争不到进城名额。近几年来,体育局每年最多只能组织到10队左右。在农村,情况也差不多,以往每个“年例”节,每村都有武术舞狮表演,现有大多数都以放电影、请乐团来表演代替了。第四,练武者兴趣普遍降低。从问卷调查发现,以前人们习武动机主要为了自卫为目的占92%,健身为目的仅占8%,现在以健身为目的人数比例升高(占36%),自卫(34%)、表演(17%)、考大学(13%)。习武的动机较为分散。随着习武人数比例的减少,人们对习武的兴趣普遍下降。

3 粤西洪拳发展现状的社会学分析

3.1 人们习武观的变迁:由防身自卫到健身、文化娱乐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武术以攻防和习武自卫为目的的习武价值观在人们心目中占主要地位。粤西人受宗派世俗、家族制度的影响,各村各镇的洪拳活动多以宗族、村落利益争夺和防身自卫的需要为主要价值取向。但随着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及其器械的作用淅淅消退,人们对武术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尤其是解放后政治与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和法制日益健全,人们对自身和物质财产安全信任度提高,人们的习武观随之变迁,由防身自卫、争狠斗胜为目的向以体育、文化娱乐的方向转变。据前电白县体委主任兼武术协会主席邱昆先生说,“以前的人都认为只要进入武术堂馆练习功夫,就有依靠,没人敢欺负,会功夫就是威风的标志……”。目前,习武者主要以强身、自卫和逢年过节参与舞狮、祭祀活动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文化娱乐为主要目的。两者比较,前者以防身解决安全问题为目的,后者是意识形态为主的上一层目的,根据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在目前可供选择的文化娱乐内容丰富多彩的今天,这种习武者观念上的转变,使习武者的数量和规模被分流,从而使粤西洪拳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根基受到冲击。

3.2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带来人们文化生活形式的多样化。加上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加速了传统体育与异质体育的交流与碰撞,人们对体育活动选择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多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科技的飞速进步也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内容。与90年代以前相对较单调的文化生活方式相比,近年的电视、电脑、网吧、游戏机式、各种西方体育运动、以及跆拳道、瑜珈等外来文化传播的冲击,使不少人们更喜欢选择这些简单、实用、时髦、有趣、轻松和有刺激性的活动项目。加上当前物欲的刺激和享乐主义滋生,不少人对需要克服枯燥、具有甘心吃苦的耐心和恒心才能练成的粤西洪拳,产生了回避态度。与以往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生活方式下发展起来的洪拳文化时期相比,人们文化与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因些,在项目选择优胜劣汰的发展中,使武术项目在人们心目中增加了“竞争”内容,这直接打击了人们参加洪拳训练的积极性。

3.3 奥运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的浸透,是传统武术走向衰退的主推手

粤西洪拳与现代竞技体育是两种不同源流的体育形式。现代竞技体育凭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度卷地球村。当今,体育竞技场、学校体育、大众体育处处显现着现代竞技体育作为强势文化的痕迹,使传统武术的发展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目前,现代竞技体育占据了我国绝大多数体育“资源”。当前我国学校的体育设施是青一色西式体育模式,如基础设施“三大球”类、“三小球”类场地、田径场等是西式体育的设施;内容布局形式方面也同样以这样洋式体育文化为主,如从中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中,绝大多数是田径、球类等洋项目为主,甚至防身术中的跆拳道也比中国武术开展得更普遍;在中国,这本来应该发展的本土文化,却被外来文化所全面替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因此说,奥运文化的浸透,是传统武术走向衰退的主推手,当然粤西洪拳也不例外。

3.4 武术发展战略的失误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武术走国际化道路,重点发展两个方向:一是自选套路、规定套路规范化和国际化;二是散打规范化和国际化。而对传统武术置之不理,十几年来全国各地举行的各种武术比赛都是自选套路及散打为主,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确定武术不能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之后,才意识到中国武术发展道路“一边倒”的发展方向的错误性。但这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来说,青黄不接、拳师老化、后继无人的局面已经形成。国际化推广也不知从何做起。近几年来,传统武术的发展得以关注,但部分地区将传统武术比赛产业化,主管部门不仅不投入,反而从中渔利:从香港举办的国际比赛、全国、省、市传统武术比赛,主办单位都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让参赛者不得不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如报名费、路费,食住费等全部由运动员负担,如每年举办的广东省传统武术赛,以往收费是50~80元/项,2011年达150元/项,如果每人报三个项目,加上路费和住宿和吃饭就需花一千元以上。2009年茂名赛区参赛被访的湛江参赛者反映:“我们参加一次比赛,至少相当于他们卖了十担谷的代价,只获得几个奖牌和奖状……”。这与当地农民的收入相比,茂名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84元[6],参加一次比赛,相当于一个农民五分之一的年收入,如果参加香港的国际赛,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不得不说是国家武术发展战略的悲哀。

3.5 粤西洪拳自身发展的不足

首先,粤西洪拳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传统武术之一,几百年来套路变化并不大,加上其传授体系的保守性、使粤西洪拳互相交流较少,各形头拳术套路老套、缺乏创新;其次是解放后国家武术挖掘整理中,没有机构或组织对该拳种体育系进行整理和发扬;三是在各种武术比赛中,粤西洪拳由于被编排的类别不清昕(本应单独分类:有时作为象形拳分类,有时作为传统南拳分类),加上粤西洪拳的动作布局统一而且小范围演练的特点,在目前8×14m2的竞赛场地上演练显得小幅度,与评分标准中对套路布局分值的要求难以获得优势,打击运动员参赛和积极性;四是国家龙狮协会的成立,使武术与舞狮分离,粤西洪拳与舞狮的传统文化关系被强制性分割,舞狮图阵文化得不到挖掘;五是政府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支持力度不足,对粤西洪拳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支持不足,使洪拳的发展创新欠动力。

4 结语

粤西洪拳是粤西人民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处于不断变迁的动态之中,它是粤西几百年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自觉的综合反映,粤西洪拳文化是粤西人文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它折射出粤西社会几百年历史变化的图景,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粤西洪拳的发展现状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以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来对待它的变化,虽然粤西洪拳正在努力为其宿命而不断争扎,不断吸收、兼容先进文化,实现符合时代特征的整合和创新,但是,作为弱势文化的粤西洪拳,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扶持与保护,尤其政府层面的干预。否则,当粤西洪拳成为历史的名词之时,我们这一代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1] 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90,8:763

[2] 林清.广东吴川市农村洪拳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6)

[3] 黄帝全 崔建 余中.广东传统“高脚狮”的特点及发展[J].体育学刊, 2008(4):110—112

[4] 关家玉,黄楚凡.南拳王板凳王打出来的教授日本舞凳封王[N].广州日报,2009-08-25

[5] 关家玉,黄楚凡.南拳王板凳王打出来的教授日本舞凳封王[N].广州日报,2009-08-25

[6] 梁罗跃.茂名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摘自茂名市发展与改革局长的工作报告, http://rd.maoming.gov.cn/show.asp?id=1681,2010-4-23

Sociology Analysis of the Big Fist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 Guangdong and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HUANG Di-quan1,YANG Ri-xu2,CUI Jian3
(1、2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3. Sports Bureau of Dianbai County, Maoming 525400,China)

The big fist of western Guangdong is 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that the people in the west of Guangdong have spread over several hundred years to defend oneself in the simple and simple way of agro-farming of western Guangdong for a long time, fitness,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bear the function of spreading the culture. The era hero and the talent of Wushu have been cultivated at the same time. Bu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culture, the west big fist of Guangdong demonstrates and declines the trend like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article adopts document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s well as questionnaire way. In terms of sociology, w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ing history and relations between big fist and lion d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big fist of the western Guangdong, we remind people of consciousness that prot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relevant department.

the west big fist of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2013-08-16

黄帝全(1964-),男,广东茂名人,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体育

G80

A

1007-323X(2014)01-0051-05

猜你喜欢

粤西武馆舞狮
舞狮献瑞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粤西地区非遗展示空间“活态化”设计策略
迷宫弯弯绕
舞龙舞狮进校园
武馆的大事件
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武馆过年
武馆寻宝
舌尖上的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