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天意人事的至情至性——评《粉墨丹青一老翁》当代奇人宋宝罗

2014-12-05宗莲籽

博览群书 2014年8期
关键词:张宗昌冯玉祥大洋

○宗莲籽

一个人的一双眼要阅尽多少人多少事?掩卷近百岁高龄的宋宝罗撰写的《粉墨丹青一老翁》,让人心绪起伏,无尽感叹。

以童星之姿粉墨登场的宋宝罗,直至耄耋垂暮,在舞台上的表演依旧让票友们赞叹不已。近一个世纪的舞台生涯,数以万计的眼睛在台下仰望他的表演,那些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人生。

宋宝罗的一双眼则阅尽的人世间的人与事,从一代枭雄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到平凡的梨园姐妹,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慢慢道出。百余年间的爱恨离合、身世浮沉,却用恬静、澹然的文字写成,不见丝豪的火气和仓皇。天意人事,在他的笔下展现出从未有过的至情至性。也许这就是那份“人情阅尽秋云厚,世路经多蜀道平”的豁达吧!

宋宝罗少年时代即以唱成名,颇有“童星”风范,所以他从8岁开始就接触时代风云人物。1924年的中秋节,8岁的宋宝罗见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名人——冯玉祥将军。书中说:“这一天,冯玉祥在北京郊区南苑举办了三天堂会,这也是冯玉祥把宣统皇帝赶出宫禁后的庆功大会,场面非常热闹,记得冯玉祥和他夫人李德全胸前都戴着大红花,坐在前面看我的演出。第一天我的演唱的是老生戏《击鼓骂曹》。”冯玉祥将军很高兴,给了他一大把花生,而李德全则给赏了两块大洋。90年前的北京烟云,瞬间跃然笔下。同样一出名戏《击鼓骂曹》,少年宋宝罗演给北洋奉系军阀张宗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张宗昌的二三十个姨太太花团锦簇的坐在一起看表演,吸大烟归来的张宗昌随手赏了100大洋。“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让人叹息。两个风云人物,在少年宋宝罗的眼中,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是旷世枭雄和草莽英雄的差异,却完全流露出来!

青年的宋宝罗已经成为一代红星,所以他有幸为影响中国命运的毛泽东、周恩来、蒋 介石三位表演。

第一个欣赏宋宝罗表演的是蒋介石,宋宝罗在书中说:“忽然大幕落下来了,管事的人叫台上的演员都下去。我当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急忙将盔头、髯口摘下来扒开大幕缝隙往台下看,只见全场起立鼓掌,约一分多钟才平静下来。管事的人跑过来通知说‘长官’已到,戏得从头唱起……全场鸦雀无声,平时该叫好的地方也听不到一点掌声。即便这样,我们几个还都是铆足了劲,唱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蒋介石极度高调地看戏,演员们要重新上场,重唱一遍,高潮时得不到掌声,而结束之后合影留念。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来看戏时却颇为低调。宋宝罗说:“票房快关门的时候,有两个人来买了两张票,只有后排的票了,站在后面的那人就是周总理。”自己买票看戏,从不影响别人,周总理既尊重演员,也尊重观众!

而毛主席和宋宝罗的互动最多。“我为他演唱了自编自导的《朱耷卖画》。那一天,我边唱戏边画公鸡,正画鸡身的时候,无意中碰了一下毛主席的身体,才知道毛主席正背着手在仔细看我的画稿。”毛主席对宋宝罗不仅尊重,更发现和欣赏他的才华。

当红艺人宋宝罗眼中映射出的三位伟人,经历时间的冲洗,就像泛黄的老照片,他们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沉浸于宋宝罗淡然,伴随着时代兴衰,或许每位看客的心底都激荡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叹。

时间是一种度量衡,数字也是一种度量衡。书中更加细致地记载了每个时代的生活消费的细节。宋宝罗1924年初出道就被打赏两块大洋,随后又被打赏100大洋。而到1939年真正成为台柱子的时候,他更是详述每月包银600大洋。这些大洋到价值几许?对比当时北大教授的薪水,就可以窥豹一斑。当时陈独秀等正教授的月薪是400大洋,而胡适等级别低点的副教授则为260大洋。所以,明星就是明星,在彼时也是高薪一族。

宋宝罗最困难的时候,莫过于“文革”期间,因为停薪留职,所以每月只有12元的补贴。他说:“经常买一些二分钱一斤的青菜、萝卜,三分钱一斤的螺蛳。开后门买些肉骨头,吃剩下来的碎骨头,还可一斤六分钱卖给废品回收站。”

1989年至1998年,即从73岁到82岁。这十年宋宝罗的退休金有一千多元,他说,“不高不低的工资拿着,不大不小的房子住着,医疗全报,还有国务院的津贴。”没有波折地过着幸福晚年。

琐碎的账目背后是生活的跌宕起伏。宋宝罗努力地生活,却又承受着狰狞的命运,他的坚韧生活态度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生活是丰富而宽广的,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本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传记,把天意人事娓娓道来,经历了人生的失败、生死、是非、善恶,宋宝罗有自己的不介慧与不苟且,我们从他的处境看历史、知万物。

猜你喜欢

张宗昌冯玉祥大洋
悬浮屋
冯玉祥提倡俭朴
寄冯玉祥书
张宗昌俗得很坦荡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两个粪筐换前途
张宗昌拿两个粪筐换前途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