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意义

2014-12-04陈明富

江淮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局限性现实意义

陈明富

摘要: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民族主义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把民族主义纳入研究的重点对象,并加以引导。从马克思同共体思想视角对民族主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廓清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见解及不同时代背景中的民族主义内涵,以便给民族主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民族主义进行辩证的、深入的剖析,为及时回应当代民族主义的挑战,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有利于引导民族主义为构建和谐世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正面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民族主义;局限性;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018-006

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在获得解放以后形成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许诺了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丰富的物质财富保障共同体成员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共同体成员可以做适合自己的一切事情,履行共同体成员的职责和义务,而这一切人都将通过成员自己的理性来决断,这样的共同体使得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可能。马克思对共同体发展的思想,被社会经济发展所证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为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准备了经济条件。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下民族主义研究的缘由与创新

民族主义研究是当代国内外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都对它给予了热切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学术界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切实引导民族主义为构建和谐世界发挥正面作用。

(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缘由

我们生活的当今世界,是一个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世界。一方面,民族主义催生并强化了神圣的集体认同和爱国主义,成为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其又构成了此起彼伏的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国内战争的思想背景和情绪渊源。仅就20世纪的历史而言,就出现了三次重大的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不仅撕毁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英国、法国的殖民体系,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以来的世界政治版图,也瓦解了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至今还影响着俄罗斯、土耳其、英国、西班牙、巴尔干、苏丹、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无论是多民族国家,还是单一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海湾战争、波黑战争、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和“9·11”事件,世界近代以来,无论战争还是冲突,都是民族主义在起着主导性作用。巴以问题、车臣问题、科索沃问题、北爱尔兰问题以及现在的乌克兰问题,无一没有民族主义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就中国而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治国之本、兴国之要,但是民族主义也成为一股重要的影响力量。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9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钓鱼岛争端等,时时掀起民族情绪的“轩然大波”。2008年的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 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和2014年云南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等无不向世人表明,极端民族主义及与之相联系的暴恐活动成为了影响、制约中国社会稳定的严峻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和情感、畅通民族利益的表达渠道、提升各民族的政治参与水平,又要防止民族情感演变为分裂和破坏性的极端民族情绪,这就需要我们以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待民族主义。一方面,我们坚决抵制那种反人类、反社会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塑造和弘扬那种以“爱国主义”、“民族复兴”为内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以此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球化冲击影响下式微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同时,民族主义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多学科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都对它给予了热切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把民族主义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并加以引导,让民族主义为构建和谐世界发挥正面作用。

(二)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创新点

目前,尽管民族主义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象,关于民族主义研究的论文与著作等成果也相当多,但专门关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论文、著作相对较少,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所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在当下尚属首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研究视角。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民族主义研究重在深度挖掘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思想内容,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全面分析民族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审视、现实回应。目前,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同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对民族主义加以引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空白。

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本质上就是发展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共同体”为切入点,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系统阐述民族主义发展的中介方式,客观揭示民族主义内在发展规律的学说,是把民族主义当作活的有机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真正的“共同体”是其逻辑重点。自由发展、和谐发展、整体发展是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维度。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民族主义研究,其思路在于阐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民族主义历史逻辑、理论审视、现实回应,重点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民族主义批判,现实回应即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应对民族主义的现实对策。

研究方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应该采用返本与开新相统一的研究方法,返马克思主义之本,探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范式。通过对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真精神。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纽带,探析民族主义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和推进和谐世界建设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和范式。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构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民族主义的当代形态,重点引领民族主义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正面作用。endprint

二、当代国内外民族主义研究的玉鼎微瑕:客观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

国内外著名学者有美国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英国的厄内斯特·盖尔纳、安东尼·史密斯、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德国的汉斯-乌尔里希·维勒,等。中国著名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有王希恩、徐迅、王联、侯玉兰、刘中民、朱伦、王军等。对于民族主义的研究,西方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20世纪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有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英国厄内斯特·盖尔纳著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英国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德国的汉斯-乌尔里希·维勒著的《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英国休·希顿-沃森著的《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美国海斯著的《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美国的迈克尔·赫克特著的《遏制民族主义》、美国的里亚·格林菲尔德著的《民族主义:走向现代化的五条道路》、美国约翰·杜威著的《民族主义与教育》、印度的泰戈尔著的《民族主义》等。成果既包括民族主义基本概念和宏观的理论分析,又包括大量民族主义问题的微观和个案研究。就盖尔纳来说,他对民族主义研究突出的特点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入探讨文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认为民族的深厚文化决定了民族主义的生命力,并指出文化是理解民族主义的最初基石。他从社会学的视角,阐述了民族主义产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定义民族主义概念。他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政治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并对民族主义的类型作了划分。但是他的纯理论分析和“欧洲中心论”的倾向相当严重,这限制了民族主义适用范围。就国内学者来说,王希恩的《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徐迅的《民族主义》,王联的《世界民族主义论》,刘中民的《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房宁、王炳权的《民族主义思潮》,王军的《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和《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徐祗朋的《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李寒梅的《日本民族主义形态研究》,郑信哲、周竟红的《民族主义思潮与国家建构——清末明初中国多民族互动及影响》,李学保的《当代世界冲突的民族主义根源》,王兆璟、王春梅的《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李跃进的《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侯玉兰、徐波的《情感与利剑,民族主义何以重构世界版图》,王立新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罗志田的《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等,对民族主义的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国内外学术界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解读历史发展进程背后的民族主义演变逻辑,为我们认识、分析和研究世界民族主义提供了不同的论证方式、理论范式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历史启示。这些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逻辑起点、观察视角和历史定位。诚然,从民族主义现实的发展来看,国内外民族主义研究自然难免存在客观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他们的研究不可能面面兼顾、毫无瑕疵。比如说西方对“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热情,对原苏东演变中民族主义的因素和意义也持有失公允的政治见解,以及难以割舍的“欧洲中心主义”(安德森语)等。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研究框架中,存在着歧义和争议甚多、静态描述较多而历史评价不足、研究分散而不够系统集中等理论缺陷。民族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站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野下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演进逻辑与规律的高度来加以把握。如果对民族主义的研判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标准,对民族主义的评价问题就会无休无止、永无定论地争论下去。因此,选取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视角来研究民族主义的历史、本质、逻辑与引领策略,就是强调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历史辩证的方法来解决民族主义理论争议的焦点问题。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野下研究民族主义,旨在在厘清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对民族主义的历史与现状、不同语境的概念、历史逻辑、理论审视、中国的现实回应进行研究。重点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批判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现实表现与策略,分析20世纪末以来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多维成因、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对中国以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冲击,提出应对民族主义的路径、方略,使其构成一个历史与现实相互联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且具有内在联系的分析框架、体系和理论范式;旨在为当代中国研判和引导复杂多样的民族主义思潮建立一个合理、理性的价值体系,以利于中外学术交流、深入研究民族主义问题,也利于引领民族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正面作用。

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民族主义复杂多变,作为一种影响力极大的社会思潮,深受国内外理论界的热烈关注和广泛探讨。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中国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应为当代中国研判和引导复杂多变的民族主义建立一个合理、理性的价值评判体系,以利于中外学术交流,深入认识、研究和引领民族主义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正面作用,为中国应对和处理国际、国内的民族事务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与咨询。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理论意义

民族主义发源在欧洲,主要是以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为视角,以欧洲民族国家的历史为经验来构建自己的理论,虽然做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是,撇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毕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表现形式,它展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都自由和平等地对待他者,并且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且在实践上履行公共精神,为共同体每个人的福利和事业的发展积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人存在的方式。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共同体塑造一种公共精神、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共同体成员依赖这些观念支持着自己的共同体,把共同体作为自己宗教信仰或者从属感的支点,以此确认自身的公民身份,从而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1]236。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2]138最凝聚地表达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基本理想。这是非常高远的现实理想,为人类迈向自由的共同体探讨了行动策略与前提条件。在马克思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理想100年后,罗尔斯在他的正义社会理想中指出:“马克思倾向于把充分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每一个人能够充分实现他的本性、能够表现自己全部力量的社会。”[3]83在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之中,社会的存在与人的实践互为因果,社会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个人的,而是内生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这已为“自由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提供了实现的逻辑可能性。立足历史唯物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分析,又为这种逻辑的可能性补充了历史证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论述中,对“自由人的联合体”成为可能的条件与路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性探讨,规定了比较明确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地论述了基于人类解放的目标而重构现代社会的基本思想:“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4]928-929马克思区分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中的自由,并解释了人的自由或者说解放意味着既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束缚,也摆脱来自社会的奴役。但就“必然王国”中的自由而言,现代社会生产力虽然使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匍匐于自然的暴虐之下,但由于人的自然本性,他不可能彻底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束缚。所以,在这个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必然王国中,所谓自由主要是摆脱来自社会本身的奴役,主要是消除社会性的压制和一切有损于人的尊严的关系。这就要求对现有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进行全面的改造革新,即要进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革命,从而使人作为“社会化的人”,通过自愿的社会联合,通过对劳动的充分合理的组织,“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完成“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完成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3]84endprint

“公民的身份观念促进共同体自主和自治,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共同体的成员,使得他们获得一种属于他们应该过的生活。共同体的职能在于保护成员生活不受他人的侵犯,这样,公民在共同体的生活中是自由快乐的。”[3]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对它以前的共同体的扬弃和超越,这种扬弃和超越实质上就是对以前共同体存在的缺陷的克服,是对以前共同体成员片面发展的克服。这种克服建立在观念的更新和创造的基础上,没有更新和创造,就不会有共同体自身缺陷的暴露,没有更新和创造也就没有理想共同体的建构。更新和创造基于批判和反思,基于对原有存在观念的批判、修正和补充。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就会认识到,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观念的提出内在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发展之中,它既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合理性,又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合理性状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资本主社会存在的不同思潮主张的共同体作一番深入探究,以此清晰地证明和展现马克思所描绘的“自由人联合体”图景对克服当代人面对现代条件的焦虑和困境,对未来社会充满希望的深远意义。民族问题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主义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民族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与启示。马克思、恩格斯不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来评价民族主义,而是用历史的、具体的方法来考察民族主义,区分民族主义所处时代的不同类型。与资产阶级相联系的民族主义,表面上把本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实质上却是维护本阶级特权和利益的狭隘民族主义;与广大无产阶级相联系的民族主义,是为建立民族国家而举起的旗帜,反抗殖民侵略和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是其根本的政治诉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民族主义的阶级因素,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的、客观的评价,称各个民族都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历史权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辩证法的指导下,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这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的口号,它们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阶级营垒相适应,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也是两种世界观)。”[5]128邓小平同志认为,要消除民族隔阂,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又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在当时首先和重要的是反对大汉族主义。这种辩证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西南地区贯彻实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时提出来的。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民族政策,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从马克思同共体思想视角对民族主义问题进行考察、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廓清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见解及不同时代背景中的不同话语民族主义内涵,以便给民族主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有利于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民族主义进行辩证的、深入的剖析,为及时回应当代民族主义的挑战,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有利于引导民族主义为构建和谐世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正面作用。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当今世界各国的边界和主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国家的角色和地位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民族共同体”作为“国家”之外的一个文化群体概念,同时也呈现出了多面的组合体的形象表征,一种“后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之中。对于仍然作为国际社会基本单位的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提高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合度,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世界民族主义的特征、历史演变规律,可以启发当代国际社会思考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民族主义中寻求出路、作出理性的选择,如何构建未来的和谐世界,使各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最大程度地得以实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民族主义研究最终正是要回应到中国的立场和语境中来。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特殊的近代历史、特殊的革命建国历程,其民族主义无疑也具有其特殊性。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目标。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思潮跌宕起伏。对于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现象、新思潮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立身当代中国,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民族主义现状、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有利于拓展民族主义的研究视域,丰富民族主义的理论内容。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征,能够为我们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深层次理清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现实和本质,寻找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性方案和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马俊.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罗小章.从“自由或共同体”到“自由的共同体”——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重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吴 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局限性现实意义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