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促施工方式转变
2014-12-04俞啸
本刊记者 俞啸
1 建筑工业化成为发展热点
目前,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正在成为建筑业发展热点。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越来越重视。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推广建筑工业化,发展绿色建筑”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2013年11月,俞正声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言“建筑产业化”,提出要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这是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中第一次真正落实到政策层面的推动举措。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更是提出要“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各省市更是频频出台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沈阳、合肥、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先后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除在政策、税务、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制定鼓励市场购买的相关激励政策外,还将保障房作为主要试点领域,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促传统建筑模式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以来,中外企业积极抢滩,强势进军住宅产业化领域,亦有央企并购民企主营住宅产业化发展,半年多时间出现了近十家建筑工业化企业。在中国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2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和优点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具有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综合性能好等优势。建筑工业化包含了住宅产业化,它出现于二战后,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美、日本被广泛应用,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需要,是经济发展产物,是各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人居、发展建筑产业的共同方向和必然选择。
预制装配建筑技术是目前国际建筑工业化的潮流之一,能够推动建筑产业化、降低建筑消耗、提高建筑产品质量,也是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在发达国家及许多地区都获得了广泛推广与应用。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得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环节是对装配式建筑技术本质的理解,深化设计的方法和PC构件生产工艺也是关键。目前业内的主流系统可分为装配式剪力墙和装配式框架结构,如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的“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西伟德宝业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的“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台湾润泰集团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预制装配建筑采用了预制内墙、外墙、顶板、楼梯、阳台等,这些在构件厂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在现场进行拼装。实践证明,采用了这种施工方式能有效地缩短施工总工期,加快进度,实现高效节能、低碳环保。
3 新型建筑工业化带来施工方式的变化
与现浇混凝土相比,混凝土预制件有诸多优势:建筑构件的质量和工艺通过机械化生产能得到更好的控制;采用预制件的建筑工地现场作业量明显减少,粉尘污染、噪音污染显著降低;工人在工厂中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比复杂的工地作业安全系数更高,机械化生产对人工的需求更少。
建筑工业化实现了生产的连续性、生产过程的集成化、施工机械化。预制装配建筑对施工机械的要求将产生较大变化,机械化施工程度将大幅提高:用于构件吊装的塔机起重力矩应在250tm以上,对吊装就位精度要求更高;随着现场现浇混凝土的减少,对混凝土泵的需求大幅减少,转而被混凝土构件生产线的成套设备所取代。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
建筑工业化施工是精确度的较量。预制、外墙、内墙、楼板、楼梯,每个节点都马虎不得。以往施工有些工序可以到下一个工序纠偏,装配施工需要一个工序全部完成好,再进行下一步。叠合板及现浇节点企口防漏浆措施、结构件质量控制、塔机附墙件预留预埋设计、都需要处理好,挑战无处不在。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