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碳交易知识之三
2014-12-04阳光时代上海律师事务所
阳光时代(上海)律师事务所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碳交易知识之三
阳光时代(上海)律师事务所
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对外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45%。目前,减少碳排放的手段有政策、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就是政策手段,推广节能技术就是技术手段,而建立碳市场、推广碳交易则是经济手段。
在国内碳市场启动之前,我国就已积极推进国内碳交易平台建设。2008年8月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同一天挂牌成立;2008年9月25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但以后几年间国内碳交易量进展不大,主要有如下三点原因:一是,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在欧洲;二是,国际碳交易市场自2008年起已开始萎靡;三是,国内碳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探索。自此,国内碳交易市场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2013年,可谓是我国“碳交易”元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鸣锣开盘;11月至12月间,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纷纷启动碳交易试点工作。同时,湖北和重庆的碳交易试点也有望在近期启动。
截止2013年12月31日,五个碳交易试点的二级市场共成交碳指标44.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总成交额达2491万元。深圳试点碳市场是所有碳市场中试点时间最长的,交易也相对较为活跃。截至2014年2月,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户的个人投资者有363户,公益会员170户,机构投资者6户,经纪会员3户。深圳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约2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380万元,平均交易价格约每吨66元,并于2013年10月份开创出143.99元/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中国碳市场最高价,该碳交易价格远高于同期欧盟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但整体而言,国内碳市场交易活跃程度还很低。
目前,国内碳交易主要是配额交易,有点类似于国内之前开展的排污权交易。主要模式是为:政府对碳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实施配额管理,并在一定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通过市场购入或售出其相对实际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额,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
除以配额方式推广强制减排外,我国也积极鼓励开展自愿减排。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生效。目前各试点的碳交易市场均允许5%-10%的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用以抵消配额。
从各试点省市公布的碳市场交易规则来看,政府一般采用免费方式向参与试点的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并考虑今后逐步增加有偿配额的比例。各地碳交易试点主要涉及的行业与领域包括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造纸、有色、油气开采、大型建筑等。如天津将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等五个行业中自2 0 0 9年以来年排放二氧化碳达量2万吨以上的1 1 4家企业或单位纳入初期试点范围。为提升市场活跃度,深圳和天津还允许个人和投资机构参与交易,而其他试点省市尚未开放个人交易。
对于新兴的国内碳市场而言,目前还存在碳核查标准缺乏、配额分配和碳交易机制不完善、碳排放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碳交易还属于试点阶段,碳指标的商品属性尚无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