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闲暇教育:内涵、价值与路径选择
2014-12-04束仁龙
束仁龙
(池州学院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从19世纪50年代末,斯宾塞倡导闲暇教育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生活中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对立逐渐走向融合。在构建和谐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今天,接受闲暇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认识与看待、高效健康利用闲暇时间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对教师职业而言,供教师自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不比其他职业少,理应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人格健全和生活质量提升。但现实情况下,教师由于对待闲暇的观念偏颇,而非真正意义上有效利用了闲暇时间,实乃降低了生活质量。基于此,厘清教师闲暇教育的内涵,分析教师闲暇教育的价值,探寻教师闲暇教育的有效路径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闲暇教育与教师闲暇教育的内涵
有关闲暇教育的思想,早在几千年前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居学”就是在正业以外在家里所进行的学习,是闲暇活动,所受的教育意为闲暇教育,它是相对于“正业”而言的。古代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论及过闲暇教育的意义,如柏拉图曾把闲暇解释为四个层面的意思:“空闲”、“从活动中获取自由”、“自我控制的自由”和“休闲的状态”[1]。近代西方“学校(school)”一词源于希腊语“skholk”,其原意即为“闲暇”、“休息”[2]。1949年日本制定的 《社会教育法》,为一般人为对象开展闲暇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1965年,关于成人教育和闲暇教育的国际会议在布拉格举行,使闲暇教育开始成为全球性的教育领域内的全新课题[3]。美国在很早的时候受斯宾塞及其理论的影响而开始重视闲暇教育,196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闲暇教育专家查理斯·布赖特比尔提出了现代社会应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此后,闲暇教育在美国迅速兴起,人们很快认可、接受、重视和开展闲暇教育。法国教育家郎格朗认为“教育既要与劳动联系起来,也要与闲暇的时间联系起来。”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不但要使人“学会生存”,而且使人“学会消闲”,他就教育与闲暇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符合现代“闲暇”观念的闲暇教育的两大价值取向:着眼于“终身教育”的闲暇教育和着眼于人的自我开发的闲暇教育[4]。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冯建军教授认为闲暇教育是教他人有选择地有价值地运用闲暇时间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5]。闲暇教育的根本在于“造就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6],使人完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学者莫德墨·阿德勒认为人们在从事高尚工作同时同样需要休闲[7]。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也是普通的社会人,从其内心来说,也是需要闲暇的人,需要接受闲暇教育。教师闲暇教育是指教师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定的休闲活动,对教师进行闲暇价值观、闲暇意识、闲暇知识、闲暇方式和闲暇技能等教育或培养,以使教师获得舒畅的心境与生活质量提升的教育活动。从其内涵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其一,教育的对象为教师;其二,教育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亦即在工作和家务劳动之外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开展的;其三,教育以闲暇价值观、闲暇意识、闲暇方式和闲暇技能等为内容;其四,教育依托的是轻松与健康快乐的休闲活动;其五,教育的目的是使教师获得舒畅的心境、自主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等。从教育形式范围拓展来看,教师闲暇教育也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点[8]。一是对象自愿性,作为闲暇教育的对象(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自愿接受闲暇教育,不带有任何强迫和行政命令;二是活动愉悦性,闲暇教育以快乐为原则,其活动凸显愉快、欢乐等积极情绪体验,旨在帮助教师获得良好心境、自主发展,提升生活质量;三是内容丰富性,闲暇教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个性教师的需求;四是形式多样性,闲暇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呈个性化特色;五是过程终身性,闲暇教育贯穿于教师的一生,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可进行闲暇教育。
二、教师闲暇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闲暇教育有助于教师全面活动价值观形成
何谓全面活动价值观?通俗地来讲,就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价值的一种整体看法和认识。从时间维度来看,人的活动包括劳动和闲暇两大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进行劳作的时间逐步缩短、劳动制度不断变化、价值观发生改变,人们对闲暇及闲暇时间越来越关注[9],斯宾塞早在19世纪就把“享受闲暇生活”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注意到了人的活动价值的全面性不仅体现在劳动方面,而且也体现在闲暇方面。“闲暇”作为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只有进入了这个“闲暇”领域,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揭示[10]。形成全面的活动价值观对于人的生活、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的不少教师对人的活动价值的认识停留在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上,忽视了对闲暇价值的认识。在这种片面价值观指引下,有的教师“废寝忘食”,疲于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以损害自己的身心为代价而“劳动”,且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劳动奉献,人的生命有限,不能贪图闲暇,要抓紧时间劳动。在大力宏扬高尚师德的社会里,教师这种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褒扬的,但只知“埋头苦干”、“拼命工作”而忽视甚至放弃闲暇的价值观和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一种长期的高消耗的脑力劳动,如果只注重“不知疲倦”、“忘我”工作,放弃或忽视了休闲,就不仅会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会有损身心健康。开展教师闲暇教育,就是帮助教师转变对活动价值的片面认识,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既认识到工作与学习等劳动的价值,又认识到休闲或闲暇活动的价值,充分认识到闲暇教育对缓解职业压力、促进专业发展、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二)闲暇教育有助于教师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
所谓人格,它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个体的终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突出的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11],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心理社会危机,需要教师正确面对、妥善处理,如果对这些危机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人格缺失。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科技社会里,“落后就要挨打”、“爱情·婚姻·养育”以及“学历·职称·待遇”等深植于教师的脑海之中、心灵之处,使教师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且显不断增大之势,部分教师人格缺失较为明显。在此情形下,开展闲暇教育,将有助于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和主体性的展现。研究表明,积极的闲暇活动能使人产生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个体增强积极的自我形象,这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闲暇教育中,教师个体能更好地依从心理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有意义的活动方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闲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开展闲暇教育,引领教师以积极、乐观、进取的方式使用获得的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闲暇活动方式,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健康快乐的闲暇活动之中。在闲暇活动中,教师抛开一切问题或烦恼,排出心中长期积郁而成的苦闷,似乎“忘我”,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
(三)闲暇教育有助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素质提高
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要求教师追求专业自主发展和自身素质提高。教师进行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不论何种途径和方法,都离不开时间这个要素。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在任何性质的时间里都能进行专业自主发展,但在除去“自由时间”(狭义)以外的时间里,进行的专业自主发展是与工作和劳动等方面密切联系的,自主发展是伴随其中的。只有在“自由时间”(狭义)里,教师按个人意愿在休息、娱乐的同时进行的专业自主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时间里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在闲暇时间里教师进行的专业自主发展主要是进行知识的更新或自我建构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这种闲暇活动中的自主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引领,就有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或是破坏性的发展,就达不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在自由时间里,闲暇教育可能把占有自由时间的教师变为另一主体,而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促使教师自主发展和素质提升[12]。因此开展闲暇教育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专业自主发展的意义;如何有效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专业自主发展;闲暇时间进行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容以及与非闲暇时间里的专业自主发展有何不同等问题,从而激起教师在闲暇活动中进行专业自主发展的热情。在此状态下:教师进行专业自主发展活动,精力充沛,神清气爽,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人际互动增加,信息交流增多,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速度加快,学习效率和能力增强,最终达到素质提高的目的。
(四)闲暇教育有助于教师生活质量提升与社会和谐
随着科技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家用电器普及化以及现代服装、冷冻制品、方便食品的流行等,使人们不仅从较为繁重复杂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也使自己从家庭承担的各种活动中得以解脱,这一切为人们提供了较多的闲暇时间[13],但闲暇时间的增加只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首先,因为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迫使着教师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和挑战,为了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教师总是在不停地苦读、教学、实验、写作……哪里还顾得上身心放松、健体强身、兴趣爱好等闲暇活动。第二,部分教师由于工作繁忙,长期囿于校园,人际交往圈子狭窄,在闲暇时间里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书本和电脑为伴,不愿、不会和不敢与其他人在一起进行休闲活动,这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第三,闲暇时间的增多有时候非但没能使人们得到幸福,反倒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负担,甚至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和某些不良行为等负面影响。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强度大、烦恼多、心情不顺,在闲暇时间里就要彻底的放松自己,以致于出现了不顾法律规章制度,酗酒、赌博和趋从其他社会不良行为,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和社会不安定等问题。因此,要提升教师的闲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闲暇教育。
三、教师闲暇教育的路径选择
闲暇教育路径是指为实现闲暇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影响人们身心的具体活动渠道和各种方式的总和。在特定的闲暇教育内容体系下,科学有效的闲暇教育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闲暇教育目标。
(一)加强引导,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
在闲暇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状态的今天,倡导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已迫在眉切。没有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闲暇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高质量的闲暇生活,也就谈不上有健全的人格。美国学者琼·蔓蒂在谈到闲暇生活问题时,认为个人闲暇生活的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闲暇价值观。闲暇价值观是人们对闲暇时间价值趋同的认识[14],它是人们积极进行闲暇活动的基本理念。人们对待闲暇及其活动的认识和情感不同,在闲暇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等状态也就有所不同[15]。开展闲暇教育,加强引导,使教师认识到闲暇生活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合理的闲暇态度和科学的闲暇意识,能正确认识闲暇与工作的关系、闲暇时的责任与义务、闲暇时个人的责任与规范[16],认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自己身心愉悦、兴趣培养、爱好习得、良好品德和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闲暇教育氛围
虽然闲暇教育对教师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闲暇教育在我国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对于闲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闲暇教育的良好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实践证明,良好的闲暇教育氛围不仅能使教师个体受到感染和意识到闲暇活动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能使学校、社会和家庭认识到教师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目前我国教师闲暇教育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举办闲暇教育讲座、开设闲暇教育课程、进行闲暇技能培训等措施来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一种人人重视闲暇教育的良好氛围,设法使教师意识到闲暇活动对自己身心健康、专业自主发展、生活质量提升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进而从繁忙复杂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参加闲暇活动。
(三)因人制宜,开展多种类型的闲暇活动
闲暇教育离不开闲暇活动,闲暇活动是个人自愿选择的一项休息与放松的活动。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的不同,所以教师闲暇活动应该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人而异,不能把闲暇活动当作一项强迫性的任务,更不能走过场搞形式。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闲暇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体认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参加闲暇活动的自觉性。有人认为教师是知识分子,其素质在整个社会人群中处于较高层次,参加闲暇活动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份,应讲究活动的高雅性和发展性,而消遣娱乐型活动是低俗的,教师不应为之。笔者认为教师讲究闲暇活动的高雅性和发展性无可厚非,但排斥所谓“低俗”的消遣娱乐型活动是不可取的,因为消遣娱乐型活动就其本质并非都是低俗的。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复杂的脑力活动,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较大,通过参加适度的消遣娱乐型休闲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职业压力得到缓解,何乐而不为?因此,只要闲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健康的、适合教师个体实际情况的、有利于教师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就可以为之。
[1][5]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9):37-40.
[2]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7.
[3][4][6][9][12][1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9.160.159.149.159.158.
[7]罗明东.人的教育: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15-118.
[8]郭颖.闲暇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探求,2006,(6):75-77.
[10]刘海春.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休闲教育目标[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5,(12):95.
[11]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9-53.
[14]谢志明.论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64-66.
[15]魏书敏.闲暇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1,(6):31-33.
[16]王能东.闲暇教育:大学德育创新的新视角[J].北京教育(德育),2009,(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