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族本主崇拜看白族先民的生存意境
2014-12-04李乾夫
李乾夫 王 飞
(1.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风淳朴。历史上,白族人民崇信多神教,除信奉外来的佛教、土生的道教外,其普遍崇拜的一种宗教信仰就是崇信“本主”。“据2001年大理州各县市统战、宗教、民族,政协等有关部门联合调查,全州境内共有本主庙1286座,分布在全州各县市的白族村寨。”[1]白族本主崇拜是白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互相融合,成为白族人民维系社会稳定、沟通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民众日常生活的基础,其中蕴含有白族先民独有的生存智慧。
一、外顺于天,内强于己的生存基础
农耕是白族先民最主要生产方式,而农耕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先民对自然界的强依赖性。从人生存之立场出发,白族先民寻找到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一)顺应自然,尊天事神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可以看作一部通过控制自然获得解放的历史,即人类逐步从受自然的束缚、屈从于外部自然力量和人自己构想的各种对象化力量中获得解放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往往得益于对自然界的探寻。”[2]这也就是说各民族生存体系的构建都始于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白族先民也通过对“天”的敬仰来构建他们的生存智慧。早在“白子国”时期,白族先民就对某些山、水进行本主分封而加以崇拜,如苍山、鸡足山、怒江、漾濞江等。随着生活、生产实践的深入,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致,“万物有灵”成为白族先民在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探索中一个重要观念。白族先民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且与人相通,如果人类想要繁衍、生产,就必须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白族先民把自然奉为神灵,在本主崇拜中就有很多自然物本主,从而引申出很多人为破坏自然界规律的行为禁忌,如果犯忌便是亵渎神明,势必受到惩罚。这反映出了白族人民有遵循自然、探索自然、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精神理念在世代承袭中成为了呵护白族人民绿色家园的精神支柱。
(二)主观自觉,改造自然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白族先民不断地对自然进行探索和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并依靠群族的力量,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改善生活的环境,利用自然来为生存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因为树木对洪灾经常发生的大理地区而言,具有固土稳堤的作用,人们也往往用木材来谋生和制造各种生产工具,大理银桥阳乡村把“大树疙瘩”作为本主祭拜。其实这是一种用至善的或道德的方式对待自然,“这既是人通过自我决定所做出的一种正确的抉择,同时这也是在根本上符合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要求”。[3]类似的白族先民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现象在白族本主崇拜的重大节日“绕三灵”的活动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绕三灵”活动中的道具“神树”是古代白族社文化的体现,反映白族先民抵御灾害,改造自然的实践;“葫芦”反映白族先民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牦牛尾蚊帚”这反映白族先民对野生动物的驯化和利用,是白族农耕文明的象征。
二、求真务实,重视今生的生存信念
民族信仰民族经验性生活的反映。[4]白族本主崇拜的一大特点就是“神为人用”,这是整个白族本主崇拜的思想主线,在对本主神的确立和信奉本主的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庞大的本主神系中,本主之所以被奉为神的原因,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确立的每一位本主,人们都希望它能带来切实的利益,获得现实的需要,这带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随着时间的渐变,逐渐涵化为一种求真务实,重视今生的生存信念。
(一)注重当下,追求现实
白族人民普遍认为信仰本主就是请本主神佑护人们今生的幸福,而并非是要达到“肉体飞升”,脱离人类现实生活的彼岸世界。尽管大多白族人都信奉本主,且本主文化在白族民众中的影响深远,但白族人祭祀本主并不像佛教和道教那样定期祭拜,而是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只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生儿育女、结婚送葬、砌房盖屋,农时生产、出门归家等事时,才到本主庙祭拜祈祷平安、顺利,而绝大部分时间本主庙还是比较冷清的。人们认为本主是能听懂人们的奉请的,不是人向至高无上的神靠拢,使人进入“天堂”享受极乐,而是请神降临护佑人间,为人们解除苦难。这也就是说,具有超自然之力的本主神是为现实的人谋福利的,本主神是现实人的代言人。本主崇拜这种注重神的现实功用性,使白族先民在长期复杂的社会坏境中形成注重当下、追求现实的生活态度。
(二)群己和谐,个体彰显
本主文化彰显的是白族先民内在的一种价值态度和价值追求。其价值标准在于集体与个人的和谐。个人的价值体现于集体利益的获得,集体利益是个人价值实现归宿。白族的本主神话故事中,包含有大量关于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事迹。比如牺牲自我保护村民的大黑天神、为拯救村民斩杀蟒蛇而战死的段赤诚、盗取仙水解旱而被终身囚禁的惠生、负石挡路抵抗外侵的观音菩萨等,都是白族人民服从于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意识的体现。这种民族意识培养了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了白族社会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的社会风尚。也表明白族人民在强调以群族团体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的同时也认同群众切身利益和需求,也正是这种群己和谐,个体彰显的精神维系着白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追寻世俗,义利并重
白族人民以“凡有功有德于民者,当荐馨香以报之”的观念,祀奉能有助于白族生产生活的神灵,这种选择性背后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明显的农耕社会中人们实用性的功利观念。如山神、土地神、六畜神、五谷神等,这些是典型的农业神,是人们祈祷丰收的偶像。同时,白族人民在本主庙中举行的祭祀、娱乐活动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性,人们认为本主在生前不是同情百姓的疾苦就是救人民于水火的有德有功之人,其死后也能保佑本境之民,要让人们牢记:做人要英勇,正义才能为官、为贵,为后人牢记和敬仰。所以,尽管白族本主神大多都是爱国、爱民,为国家、民族利益牺牲的英雄人物。通过对这些道德楷模、民族英雄的顶礼膜拜,并扩充为一种集体信仰行为,就起到保留和传播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自我意识,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这种本主崇拜的世俗化和功利化,使得白族先民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追寻世俗,义利并重的生存理念。
三、艰苦努力,百折不挠的生存实践
在白族历史进程中,白族先民不仅要和自然界作斗争,而且还要和外来民族和政权进行博弈。在同各种外部条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白族先民认识到只有艰苦努力,百折不挠的去实践才能得到生存的必要条件,实现群族的延续。
(一)俗尚俭约,事上惟勤
白族先民在衣食和居住上有着普遍认同。衣,不追求锦衣美服;食,不追求山珍海味;住,不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这种俗尚俭约,事上惟勤的优良品格在本主崇拜中也体现得十分的明显。例如,人们在祭祀本主时所用的荤食;米饭、猪肉、鸡、鱼、油炸糯米、豆腐、各色干馕、干油粉皮、干苦荞皮等,都是人们的日常必需食物,而并非刻意地去准备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这都体现本主神体谅人民生活的艰辛,认同和支持他们发扬勤劳俭朴的作风。正是这种俗尚俭约,事上惟勤,知足常乐的基本品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民只有吃苦耐劳、节用节俭,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以及维持群族的兴盛。
(二)无畏艰险,百折不挠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与自然界和社会斗争中的特殊产物,其中贯穿着一种敢于与现实不合理的现象作斗争的精神。重视农业生产就是本主崇拜中白族先民无畏艰险,百折不挠,创新进取精神的表现,白族人民也寄予本主神敢于向自然抗争征服各种自然灾害的神力。例如,有一年大理坝子遭了大旱作物颗粒无收,人们无法生活只得四处逃荒。苍山脚下的向阳村里有个叫惠生小伙决心为乡亲们找到水源,但他走遍苍山都没找到一滴水。直到一天有个老者告许他;“要想找水源,就只有到天上偷王母娘娘的仙水瓶”。于是惠生穿上老者给的衣裳就飘到天上去了,他到王母娘娘的瑶池找到仙瓶就向人间倒去,一连倒了十四天,汇成了苍山十八溪,流向坝子成了洱海,又不枯竭。等王母娘娘发现后就罚他永远坐牢。从此大理坝子的人们靠着洱海里的水过着丰盈的日子,为感谢他的功绩,就封其为本主。类似的本主神话故事很多,但都反映了白族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战胜自然灾害等。这种精神从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关系看,它是白族人民敢于牺牲服从社会,乐于向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作斗争的高尚情操。正是这种“精神兴奋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激励白族人民为了群族的利益,为了民族的长存就要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地去实践。
(三)自主自立,强力而为
白族先民在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南诏贵族政权的奴役以及外族吐蕃的侵略下,认为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只有使群族和团体不断强大,人才能自由地生存,才不被压迫与侵略。由于白族的生活区域受地理环境的自然分割和农耕文化相对稳定性的要求,客观上阻碍了白族人民集成强大团体,因此白族人民以血缘、亲缘为纽带,以村社为基础来祭拜“村”本主,意在教化和引导人们要团结起来,互帮互助,用群体的力量来征服自然抵御外强,以保持民族的自尊,维护民族的利益和发展。本主崇拜在这里不仅是一种民族信仰,更是起到社区凝聚功能,让部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实现独立自主,强力而为,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努力与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作斗争,使社会繁荣富庶,人民丰衣足食,民族和谐长存。
四、天下大利,和谐共生的生存理想
白族本主崇拜内涵丰富,具有多元化与人性化的鲜明特点。且强调白族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价值,高度关注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爱无差等,宽容忍让
白族人民分封本主,不受族别的局限,也不以出身、功过、成败来取舍,注重的是要有功有德于民。以这种价值判断来祀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已经打破了民族的界限和封建的等级制度,其体现的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境界和大度的道德情怀。被尊为本主的一些有功之人,不乏有出身下层,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平民英雄。诸如段赤诚、杜朝选、张建勋等,皆因他们有着优良的民族品质,他们生前勤劳、勇敢、不怕牺牲,故被奉为本主,成为道德楷模和民族精神的化身。甚至过去一些为恶的人,一旦改过自新也可以封为本主。如例,因偷盗被烧死的张五官兄弟依然被奉入本主庙享受香火。专做害人鬼的吴三桂、马三宝在兰坪县和大理村寨亦有他们的本主庙。就连洱海金梭岛上偷香窃玉被姑娘父亲打死的灵猴,照样也受到白族人民的信奉。类似情形不一而足。这种不以成败,不论出身论,打破身份等级分封本主的行为,在等级纲常为序的封建社会是极具革命性的。这也体现了白族先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和对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白族豁达、宽容、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表现。
(二)开放外向,兼容并蓄
由于白族先民生活的特殊地缘优势和大理南诏时期特殊的政治优势,儒、释、道文化对洱海流域有着深厚的影响。在白族本主崇拜中都能找到儒家的礼法,道教的神团系统,佛教的清规戒律的痕迹,类似的还有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种种特征,这些迹象都充分证明了白族本主崇拜摄取了大量外来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通过内化吸收和整合,形成了白族特有的“释儒”文化。在本主崇拜中,李宓本主是最能体现白族开放大度、兼容并包民族精神的。李宓作为唐朝的一员武将,受命率10万大军攻打南诏,最后全军覆没,李宓也自尽于洱海。按理而言,唐朝对南诏的这次战争在白族先民眼里就是一场不义之战,给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的灾难,但在战后,李宓却被奉为本主,受人香火,只因他对唐朝的死忠而慷慨赴死。在白族先民眼里,他是效忠朝廷的道德楷模,而这样的人恰恰是值得崇拜的。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白族本主崇拜是一个多元融合的和谐体系体现了白族人民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
(三)亲和平等,崇尚自由
白族的本主崇拜中,包含着许多的民族团结、自由平等、爱好和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从神神关系看,白族信仰的本主数量非常多,各本主神氏之间虽因管辖范围而存在大小有别,但是他们之间却无权利大小之分。且只要是本主,不论其生前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人物,其地位总是平等的。这种神位的绝对平等意识推演开来,便是“人与万物为一”的观念,所以在白族本主神体系中,本主的前身是人,其平等自然不在话下,前身是动物、植物或某种自然物的,也享有和人一样的宗教尊严。从神人关系看,只要真诚信奉本主,本主就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信徒,不论其信徒是什么性别、地位,乃至是否善恶,皆同等对待。同时白族人民认为,神与人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感应的,神不仅能听懂人们的祷告还和人一样享受人间欢乐。如在本主的祭祀活动中,为达到一种神人沟通、神人共娱、神人亲近,在举行祭祀仪式的同时,还要配以各种民俗舞蹈、音乐,让每个村民和信徒都浸入在这种浓浓的气氛中。这些突出反映了白族人民亲和的人际观,也体现了白族人民平等自主,崇尚和平自由的理念。
总之,白族本主崇拜中蕴含丰富的这些生存智慧,是白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并以本主崇拜为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而成的,是白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效地运用白族先民的生存智慧,有利于白族居民生存理念、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传承,促进白族地区社会发展科学化、人文化,进而促进白族与各民族的交融。
[1]杨国才,孙雅丽.本主庙:白族文化的博物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田海平.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人类通往生态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伦理觉悟[J].天津社会科学,2008,(5).
[3]郑慧子.我们在何种意义上遵循自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4]程华平.少数民族信仰仪式中的原始体育样式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