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普鲁登修斯看拉丁民族的基督教文学

2014-12-04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神学拟人化基督教

林 殷

(闽江学院 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00)

在普鲁登修斯以前,拉丁作家都注重对罗马史实的描写,这类作家的代表人物有荷马、维吉尔和沃克特等。普鲁登修斯继承了前人的叙事诗题材,但改变了拉丁文学的传统叙事风格。他的代表作《灵魂的冲突》和《殉教者颂》标志着历史文学在叙事风格上的根本性转变——从以复述史实为基本特征的政治批判的工具转变为以基督教神学的经文为蓝本,从基督教的“灵魂”和“宇宙”出发,用神学的观点对历史进行重新解释的文学作品。普鲁登修斯是一个专业的历史批判家,他用目的论的观点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认为人类历史始终朝着一个终极目标——最后审判前进;并指出无论基督教徒还是异教徒都适用这一法则。他还说,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由基督教目的论来解释,并由此对异教徒的历史观进行批判。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向人们展示了罗马异教徒历史观的种种“错误”,指出它与圣经《旧约》中的历史描述的矛盾之处,并倡导人们接受《旧约》的历史观。通过这种方式,普鲁登修斯发起了一场对罗马异教徒的思想改造活动。这种倾向在《灵魂的冲突》和《殉教者颂》这两部作品中有深刻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了普鲁登修斯是如何把从罗穆卢斯到西欧多尔的整个罗马帝国的历史成功融入基督教拯救史的。

一、普鲁登修斯的创作缘起

奥勒留·普鲁登修斯·克莱门斯是古典时代杰出的拉丁民族作家,也是第一个创作了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的基督教徒。他出生于公元348年前后萨利亚统治时期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在基督教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普鲁登修斯,不仅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而且他的一生似乎都是为上帝而活。尽管普鲁登修斯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学习拉丁语法、修辞学、还有法律),并且之后从事法律顾问,又被举荐去政府部门工作,但与其他人明显不同,普鲁登修斯从未把这些当作自己的职业。普鲁登修斯始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赞美上帝。他并不因未成为一名大主教而感到遗憾,而只是希望能够以诗人的身份当一名“门外汉”。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如果我无法用我的工作来赞美上帝,那么就让我通过我的声音来表达我的灵魂对上帝的赞美吧!”[1]

普鲁登修斯的所有作品中,有两部特别出众:一部是《殉教者颂》,这部作品描述了基督教的过去,其中包括献给西班牙和罗马城的殉教者们的赞美诗,赞美彼得和保罗的诗,赞美爱格妮思和劳伦斯等等殉教者的诗,甚至还有一首赞美一个叫做奎里尼乌斯的士兵的诗。另一部就是广为流传的《灵魂的冲突》。《灵魂的冲突》主要描写了深藏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的善与恶这两种品质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是拉丁文学中第一部以基督教为题材的史诗。[2]

二、解读《灵魂的冲突》

这部诗原文的标题“Psychomachia”是希腊语,翻译为中文是“灵魂的冲突”。四世纪的拉丁诗人都喜欢用希腊语作标题,普鲁登修斯显然也不例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希腊语的复合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词义比较模糊,容易引起歧义。以至于后来人们都将当时的诗歌标题戏称为希腊语标题的“四世纪模糊”。虽然词义模糊可能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但如果合理地对其加以利用,有时却又可以成为一个优点。“Psychomachia”一词中,“psyche”既可以指具有男性色彩的“理性”或“智慧”,又可以指与之相对的极具女性色彩的“生命的本质”,而具体指什么涵义则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这样一来,“Psychomachia”就内含了双重意义。在这里,普鲁登修斯正是要通过词义的“双关”来表达诗文主题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关于这一点,学者史密斯曾指出:“由于‘psyche’一词既有‘灵魂’的意思,又有‘生命’的意思,那么标题‘Psychomachia’就既可以指内在于灵魂的、为了外在的生命而进行的斗争,也可以指基督教世界里,灵魂为自我圆满而进行的挣扎。”[3]

在《灵魂的冲突》这部诗中,普鲁登修斯主要描绘了一场发生在灵魂内部的善与恶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善与恶虽然是斗争的双方,但它们的区别却并不像我们一般认为的那么泾渭分明;相反,善恶之间的分割线在诗中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两者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转化。正如学者玛拉玛德所说:“善与恶似乎不再是类似两股对立的力量那样的两种对立的道德类型。”[4]也就是说,善与恶是这场战争的主角,但战争的结果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向“中间地带”靠拢。另一方面,“斗争”是因灵魂而起、为了灵魂的自由而进行的,但是它的战场却在灵魂的内部;换句话说,灵魂为了自身的自由,不得不跟自己进行斗争。在诗中,普鲁登修斯极力向人们证明,这内在于灵魂的“冲突”,尽管看似不合逻辑,但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并且是永远无法平息的。普鲁登修斯说,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个“界限”,这个“界限”既无法突破,又不允许我们自由选择,而是从一出生时就确定了的。普鲁登修斯认为,“界限”是人们灵魂之中永不停息的“斗争”的根源。

跟随着普鲁登修斯的脚步前进,我们可以模糊、近似地“看”到自己的灵魂,“看”到自己灵魂的“界限”,以及因这种“界限”而导致的善与恶之间的不绝的“争斗”。不过,这种所谓的“看”实际上是一种“感受”,是以一个受限制的生灵的存在形式的感性直观。而所谓“跟随诗歌的脚步”,也并不是指从字面上去解释或阐释诗歌,而是指用心去感受它、去体验它,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是纯粹的语言所无法表现的。为了将单纯的语言所不易表达出来的东西更好地表达出来,在《灵魂的冲突》里,普鲁登修斯不得不使用大量类似寓言故事的“拟人化手法”。有的人认为,《灵魂的冲突》中的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就代表了普鲁登修斯在讲寓言故事,学者詹姆斯·帕克逊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了。他在《拟人化的诗》一文中说,“拟人化手法是诗人在诗歌中表达自我观照的一种方法,而并非寓言故事的‘专利’。”[5]也就是说,作者使用拟人化手法,只是在表达一种“自我观照”,而并不一定就是在讲寓言故事,笔者同意帕克逊的观点。因为在《灵魂的冲突》里,我们发现普鲁登修斯除了使用拟人化手法之外,还采用了“去拟人化”的手法。帕克逊指出,普鲁登修斯运用了“去拟人化”的手法对诗中角色的具体形象进行刻画,使得“人的脸被‘分解’了,以至于看起来根本不像脸了。”[5]普鲁登修斯使用“去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内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深刻的矛盾。在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拟人化手法与寓言是一一对应的,使用了拟人化手法,就是在讲寓言故事;而讲寓言故事,则一定要会使用拟人化手法。现在,帕克逊的观点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拟人化”与“寓言”的关系。“拟人化”的含义是指给非人格的角色赋予人格,而“寓言”则是一种文学体裁,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

在《灵魂的冲突》的整部诗中,普鲁登修斯使用拟人化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例如,“Discordia”一词本身是“分歧”的意思,在诗中却成了一个角色的名字。而这一角色也相应地有着能够从一系列声响中分辨出自己的名字的“特异功能”。学者玛拉玛德认为,普鲁登修斯在这里想要借Discordia这一角色来表达语言的歧义性,进而通过语言的歧义性来表达这个世界的复杂多变的特点。玛拉玛德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不一致,Discordia这一角色的出现,将‘不一致’的概念与语言、以及这个时刻变化着的世界联系起来[4]。”普鲁登修斯认为世界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而并不存在所谓的“稳定状态”。与普鲁登修斯的世界观相应,他在诗中所使用的词汇的意义也同样富于变化,流转不定。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普鲁登修斯的诗独具表现力。玛拉玛德甚至说,普鲁登修斯的诗中缺少确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完全是“信马由缰”。普鲁登修斯语言的丰富内涵让他的诗歌作品与哲学和神学区别开来。因为哲学强调的是理性,要求逻辑清晰;而神学则要求明确地指示出上帝的存在,二者都强调语言的清晰性和词义内涵的确定性。

三、普鲁登修斯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普鲁登修斯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在《灵魂的冲突》的前言里,普鲁登修斯首先给我们展现了亚伯拉罕的形象,接着耶稣以三个天使的形象显现出来,亚伯拉罕则渐渐退去,“住进了道德的心中,并指派它成为三位一体的圣灵”。普鲁登修斯在诗的多处重复了这一场景,不过口吻却从现世历史逐渐变为幻想小说式。

我们都知道《灵魂的冲突》中描绘的场景事实上从未在历史上发生过。在诗中反复出现的亚伯拉罕,并非作为一个历史角色,而是作为象征手法的标志。象征手法的作用是提醒读者诗的非时间性。这指的是,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片段的事件系统地对应起来,并取消时间的概念。在普鲁登修斯的诗中,事件的发生顺序并不是按照历史事实的发生顺序确定的,而是根据基督教经文中的三个重要时点——人类堕落、道成肉身和最后审判来安排的。[6]所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刻都落在这三个时间段之中。可见,普鲁登修斯象征手法的建立基础是基督教的神学理论。

象征是基督教神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凸显了基督教神学与现世社会的矛盾:时间概念。基督教中一个最基本的教义就是上帝没有时间概念。从象征主义的观点来说,人们所看到的构成历史的有次序的事件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而仅仅是影像而已。在这些影像中,人们不可知的那些逐渐显露出来并为人们所重视。不过这种显露并不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而是被有限感性和理性的有限生命——人类所注意并捕捉到的;但人类所能够看到的往往都是错误的影像。有限的人类虽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从虚假的影像中认识神圣的上帝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总是受到限制的,这种限制来源于人类自身的界限。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思维领域还是现实领域,人类的大脑都需要顺序的观念才能够正常理解事物,尤其是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例如,哲学上的讨论就是用来交流知识的,为了保证人们所讨论的问题的一致性,就必须首先规定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以,想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现基督教神学的非时间性,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在《灵魂的冲突》中,普鲁登修斯所使用的象征手法似乎成功地表达了基督教神学中的非时间性。在这部作品中,普鲁登修斯参考了圣经《旧约》和《新约》中的叙述,并按照从创世纪到天启、从亚伯拉罕的显身到新基督教堂的建造这一发生序列,将罗马帝国的历史事件一一嵌入了神学历史,完全颠覆了拉丁民族传统文学的纪实性的叙事风格。

另外,与《灵魂的冲突》不同的是,在《殉教者颂》中,普鲁登修斯通过两条线索运用象征手法:一条是从罗穆卢斯和努马的时代一直到罗马帝国的建立,另一条是罗马帝国从异教徒的国家到基督教国家的转变过程中的无数殉教者的悲壮故事。通过两条线索的交叉,普鲁登修斯同样成功将历时性的现实事件妥善地安排进了《灵魂的冲突》中所叙述的《旧约》和《新约》的范围内。正是通过将神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同罗马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基督教经文进行神学解释,普鲁登修斯将现世历史转变成了与传统拉丁文学视角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拯救史。可以说,通过将罗马帝国的政治和军事史同圣经中所记载的神学史结合起来,普鲁登修斯将罗马帝国神圣化了。

四、普鲁登修斯的影响

普鲁登修斯有关拯救的叙述是与人类的灵魂息息相关的。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心中找到“灵魂之战”以及“殉教者”的灵魂。事实上,“灵魂”既指示个体,又指示政治主体。普鲁登修斯在诗中叙述的一连串历史事件的目的在于说明,唯有罗马基督教徒的灵魂是可以拯救的,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说,普鲁登修斯笔下的罗马基督教的历史就是一部拯救史。

诗歌需要有欣赏能力的读者。可以想象,基督教兴起之前,如果没有拉丁史诗那悠久的历史,普鲁登修斯的诗或许不会受到那么多关注。普鲁登修斯的诗不仅仅是神圣的赞美诗,更是古典拉丁文学的杰出的代表。普鲁登修斯的读者们感动于蕴含在他诗歌中的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技艺,以及其中暗含的对维吉尔、奥维德和贺拉斯等著名拉丁作家的敬仰。一件能够充分说明普鲁登修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事情是,在普鲁登修斯逝世数年以后,高卢图书馆将他的作品同贺拉斯的作品摆在了一起。正是因为普鲁登修斯利用传统的文学形式成功地表现了崭新的基督教的内涵,他的作品得到了中世纪拉丁读者的青睐,以《灵魂的冲突》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被不断翻印。

结语

普鲁登修斯的作品出现在新基督教文明奠基的时刻,他就像为新基督教设计教堂的建筑师、挖空心思刻画耶稣基督的艺术家一样,他用语言描绘并塑造了崭新的纪元。在他的诗中,他试图通过对基督的描写,在旧文明的基础之上重新定义美丽。通过运用优美、华丽的辞藻和精确无误的度量,普鲁登修斯的作品形式前所未有地丰富多彩,达到了久违的拉丁诗人的鲜度和热度。普鲁登修斯的作品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他奠定了基督教文学的基础,并为像埃德蒙·斯宾塞这样继他之后的杰出诗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在普鲁登修斯时代,罗马世界的拉丁文化仍旧完好无损。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们完全具有欣赏普鲁登修斯作品的能力。可惜好景不长,在当时,普鲁登修斯习以为常的文明时代已经开始衰落,并将最终化为灰烬。基督教堂的职责已经不再是打造上层建筑,相反,它沦落为了早已消灭殆尽的文明的保管处。由于人们仍然需要正确地使用拉丁文阅读和书写,因此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基督徒便开始从事拉丁文的教学工作。至于普鲁登修斯等古代作家的“文化遗产”,恐怕只有在语法书的例句中才用得到了。

[1]Prudentius.Contra Orationem Symmachi,Vol.2[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1962,p.146.

[2]H.Woodruf f.The Illustrated MSS.of Prudentius[M].Cambridge,Mass,1930

[3]Smith M.Prudentius'Psychomachia:a reexamina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4]Martha A.Malamud.A Poetics of Transformation:Prudentius and Classical Mythology[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

[5]James Paxson,The Poetics of Personific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63-65.

[6]Erich Auerbach.Scenes from the Drama of European Literature[M].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9(42).

猜你喜欢

神学拟人化基督教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一词拟人化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维多利亚的自然法思想对基督教国际秩序的影响
调皮的小雨点
浅析拟人化无人驾驶交互界面对信任度的影响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罗马法人格权与胎儿权利的神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