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4-12-04黄芳**
黄 芳**
(福建省厦门市莲龙幼儿园,厦门 361009)
舞蹈通过艺术动作表达内心丰富而真挚的感情,一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艺术反映,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浓缩和提炼。[1]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幼儿容易接受的民族舞蹈种类有:傣族舞、蒙古舞、维吾尔族舞等。《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指出应“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作为民族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舞蹈由此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职责,它的启蒙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2]我们应以人文精神关怀为根本,选用优秀民族舞蹈,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发掘中国民族舞蹈的重要价值。但在以往的舞蹈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关注幼儿的动作是否优美到位,关注幼儿的技能技巧表现等,而忽视了幼儿自主的感知与情感体验,导致舞蹈教育成为“艺术工匠训练”。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我们下面仅以集体舞活动“孔雀飞来”为例,探讨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欣赏与感受,让幼儿关注民族文化和审美感动
《指南》强调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应为幼儿“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舞蹈教学也是幼儿与生活经验的对话,而非单纯的艺术教育。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一个民族舞蹈为主题,依据“认识民族——体验民族生活——提炼民族舞基本动作——学跳集体舞——创编舞蹈”的基本程序来开展活动。
例如,为学习集体舞“孔雀飞来”,教师可以首先从引导幼儿欣赏“大自然中的美”入手,通过图片展示云南的秀丽风光,再用视频带领幼儿参观“孔雀园”,介绍傣族的吉祥物——孔雀,引导幼儿欣赏孔雀的体态美、羽毛美、色彩美,并区分雌孔雀和雄孔雀,知道“孔雀爸爸”会开屏,为后续欣赏孔雀舞做铺垫。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生活中的美”,通过故事“七公主的美丽传说”介绍傣族有趣的名俗风情——泼水节。最后,再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如播放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和《雀之灵》让幼儿欣赏,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舞者表演孔雀时用的手势是什么样的,并选择最喜欢的动作模仿孔雀体态,为后续开展“孔雀飞来”的舞蹈教学做好铺垫。
二、通过音乐取舍与结构调整,让幼儿获得身心感动和愉悦体验
《指南》在艺术领域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舞蹈即是幼儿感受、体验、表达、创造美的载体,幼儿会跳舞蹈并不是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音乐素材中的旋律、音色、节奏、强弱等元素所传达的美好意境和富有表现力的呈现方式,都是值得幼儿去欣赏、感受、体验和表达的。同时,《指南》还明确要求“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还应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于游戏的民族音乐,以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一)应善于选择风格鲜明、段落变化大、适合游戏的民族音乐
为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与积极性,在选择音乐时,教师可以摈弃《小池边》《金孔雀轻轻跳》等传统的幼儿傣族舞蹈音乐,而选择著名歌唱家龚琳娜演唱的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孔雀飞来》。这首歌曲是一首云南民歌,曾荣获中国广播新歌金奖、民歌排行榜第一名,它脱离传统傣族音乐的模式,而焕发出一种新质,可以说是一支迎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傣族新民间音乐。幼儿可以从这个音乐作品的旋律变化中感受到浓郁的傣族风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应善于优化作品结构,对民族音乐重新进行剪辑和配器处理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配器都很成人化,曲子较长,结构较复杂,幼儿不容易理解,也很难适用于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分析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如音色、结构、风格、性质等,对音乐进行重新制作。[2]如《孔雀飞来》这首歌曲原先的音乐结构较复杂,需要教师对之进行剪辑,重新制作,把音乐长度变短,如改为AB旋律模式,其中A段音乐突出《孔雀飞来》中的四句歌词,B段截取音乐中原有的象声词,加上葫芦丝配乐部分,由此AB段旋律变化明显,对比突出,幼儿聆听时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教师根据音乐结构设计游戏环节。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制作音乐的软件,为乐曲结束部分加上鼓声,使音乐达到高潮,从而更具感染力。
三、通过故事支架与情境设计,增添游戏情节和音乐情趣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故事情节,使舞蹈教学中的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意义,动作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易于引导幼儿想象舞蹈中的情境、记住舞蹈动作,由此他们学起来就会更感兴趣,跳起来就会更有感情。
故事能够为音乐游戏的开展创造情境,而故事从动作中来,为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在尊重民族原生态艺术、注重民族舞蹈元素的表现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故事脉络。如针对《孔雀飞来》这首民歌,可以设计孔雀出门(相互问好、开屏)——水边嬉戏——评选孔雀王后(转圈造型赛)等故事情节。然后,教师应为每一个故事情节匹配相应的舞蹈动作,同时每一情节都应包含可以设计为游戏的切入点。例如,在第一个环节“漫步森林”部分,就可以设计两两问好的情境表演游戏,并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哈罗哈罗,您好!——是谁飞来了?”以增添游戏情趣;在第二个环节“水边嬉戏”部分,可以设计两两幼儿互相抖羽毛逗乐的游戏;在第三个环节“评选孔雀之王”部分,则可以添加“村长评选孔雀之王”的竞争游戏,转圈比赛赢者获胜。
四、通过动作挑战与自我调控,让幼儿获得人际支持与超越体验
舞蹈教学的灵魂是动作,如果一个舞蹈教学活动的动作难度、学习任务、流程方法合适,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的特点,那么幼儿园舞蹈活动完全可以达到在音乐性、自律性、创造性等多方面发展目标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因此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绝不应是成人舞蹈训练体系的简单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活动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并获得对多元文化的认识。[3]
(一)改编民间游戏
如为了增添上述《孔雀飞来》B段音乐舞蹈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炒黄豆”的规则和舞蹈相结合。在活动前,如果幼儿已经有了玩此游戏的经验,即两个幼儿手牵手,边游戏边念童谣:“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教师就可以将此游戏迁移到此舞蹈活动中,改编成两个幼儿牵手:“抬起小手,转个圈,摇摇尾巴理理毛”。一开始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两个幼儿有的一个翻了身一个还没翻过去,有的两个人翻的方向相反,动作很不协调。在自由探索和交流后,孩子们发现了主要的问题是翻的方向不一致,于是商量采取轮流的方式,先听“孔雀爸爸”的意见再听“孔雀妈妈”的意见,这不仅使幼儿对炒黄豆的动作要领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形象的感知,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都迫不急待地听着音乐尝试起来。民间游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有着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因此合理利用民间游戏,就会使幼儿在玩中感悟到舞蹈的乐趣。
(二)控制身体游戏
小彩旗在春晚上连续转圈4个小时,给全中国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挑战身体的极限可以使人们获得自我调控、超越自我的成功体验,幼儿也是如此。针对《孔雀飞来》第三个环节中的C段2—4个8拍音乐时间,教师可以设计“快速转圈+造型比美”的游戏,其规则是转圈时不仅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要在音乐结束时,控制住自己的身体摆出造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幼儿都非常喜欢转圈,他们在头晕的过程中自娱自乐,在一种自我掌控的情境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从活动中获得了自我奖赏和成功的体验。
如何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游戏般地在民族舞蹈活动中感到快乐,享受音乐的美,[4]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值得我们持续探讨的问题。为此,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教师要善于研究幼儿、研究音乐、研究方法,让生活音乐化,让音乐游戏化,实现民族歌舞游戏的根本目的,让民族民间音乐在幼儿稚嫩的心灵中悄悄埋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促进其未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宝.幼儿舞蹈创编刍议[J].学前教育研究,1995,(4).
[2]王丹.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J].学前教育(教师版),2010,(6).
[3]王印英.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4]许丽萍.运用艺术同构开展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