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2014-12-03郭玉峰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教研室上海00433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教务处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率指标体系预警

鲁 娟,王 悦,郭玉峰 (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教研室, 上海 00433;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教务处; 通讯作者)

高校专业设置涉及学校定位问题,必须不断根据人才市场和职业部门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1]。而目前不少高校受自身条件、师资情况的限制,办学方向和人才规格设计缺乏市场导向,带有盲目性[2]。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避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供求错位,构建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机制非常必要。预警机制是在事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发现、分析、判断并作出反应的一种制度,通过预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专业预警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专业分布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与高校毕业生供方市场的专业分布和专业培养目标相比较,发出预警信息,指导学生就业和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4],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基础。本文试图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预警理论与技术,构建高校灵敏的高校本科专业预警体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为保证咨询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专家遴选标准按照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的原则,参与专家的规模根据数理统计原理[5],遴选出3所大学的30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其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教学管理研究、招生就业工作各10名,工作经验均在10年以上。

1.2 方法

1.2.1 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制 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座谈等,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初步筛选出由市场需求、就业质量、招生情况及办学质量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4项三级指标的本科专业预警体系。

1.2.2 专家咨询 使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Delphi法具有匿名性、轮间反馈沟通情况、咨询结果定量处理等特点。指标体系设计为半开放式调查问卷,请专家确定是否同意所列指标,指标命名是否规范,并对每一个指标按其重要性进行打分(分数为1-10,数字越大,表示指标重要性越高),并将修改原因及方案填写在问卷上。本次研究共组织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发放问卷30份,有效回收28份(93.3%);第二轮发放问卷25份,有效回收25份(100%)。咨询活动以专家“背对背”填写方式进行,每轮咨询都有详细的填写说明,然后将上一轮的应答情况反馈给参加者。同时通过现场访谈和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专家进行深入沟通。

1.3 统计学分析 同一指标专家认同率<95%者,则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同时,对调查所得权重进行汇总,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算修均权重、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咨询。如专家对指标认同率均达到95%以上,权重变异系数均<0.10,则不再进行下一轮函询。

2 结果

2.1 咨询结果 第一轮函询调查中,对于一级指标,专家的认同率为82.1%,基本同意其他指标的设置;5名专家提出一级指标招生情况是受就业质量和办学质量的影响的,与其他指标之间并不独立,而且招生计划应当是预警指标体系发现警情时应当调整的内容,建议删去。12名专家建议增设详细的观测点。对于二级指标,有9项认同率在95% -100%;3项指标认同率<95%:4名专家认为二级指标就业率不太准确,建议改为初次就业率;二级指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因为一级指标就业情况删去而同样建议删去。4项三级指标认同率均在95% -100%。根据专家意见,经课题组讨论,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一级指标减至3项;二级指标减至10项;三级指标维持4项不变。本轮咨询中指标权重符合正态分布,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布于0.05-0.32,权重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离散。

第二轮函询过程中,专家对3项一级指标和8项二级指标的认同率为100%;2项二级指标、4项三级指标的专家认同率为96%,因此未对上述指标进行修改。本轮权重咨询结果满意,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布于0.01-0.10,权重分布集中程度较高,离散程度较低,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对增设的观测点基本同意。

经过两轮咨询显示:专家对指标体系的命名、权重、观测点设置明显趋于集中,不需要再进行新一轮的专家咨询。

2.2 确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由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4项三级指标及若干观测点组成的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指标体系(表1)。

表1 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指标体系

3 讨论

3.1 预警指标的选择 预警指标是能够对危机提前发出警报的一个参照标准,必须是依据一系列科学方法,经过专家严密论证选择出来的敏感指标。预警指标的选择原则是:实用、量化、显著[1]、连续、稳定[6]、简洁。例如用毕业生的失业率作为预警指标不符合指标的实用性原则,因为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目前难以确定。我国高校只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待业率纳入学校统计的范畴,而将失业率的统计归于社会,因为毕业生离校以后行踪不易掌握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不利于失业率的统计[1],因此本研究选用了就业率指标。简洁性是指要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以尽量小的支出获取最有用的信息,本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仅有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4项3级指标,具有简洁的特点。

3.2 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指标体系的内涵 以就业率来进行专业预警,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估该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6],而作为某一具体高校而言,不仅要评估专业有无必要开设,而且还要探讨有无必要由该高校开设,即评估其办学质量。就业质量主要说明该专业设立的必要性;而办学质量则说明该专业由该校开设的必要性;人才市场需求则对该专业的前景及其社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和平衡。如果就业率较高,而办学质量不高,说明该专业有必要开设,但不适合在该校开设。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如下三方面。

3.2.1 市场需求 对于“什么岗位需要什么类型层次的人才”以及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要进行深入调查。可从三方面分析:直接调查本专业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规划预测;根据最新突破性技术应用前景进行预测。由于高校学生的培养要经过几年的过程,预测应该包括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两方面[4]。要处理好规模、效益与质量、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设置的专业还应有一定前瞻性,注意热中有冷,现实与长远相结合,力争用新的专业人才催生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根据最新突破性技术进行行业应用前景预测[7],是否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新型专业、冷门专业、未来战略专业,进而保障其健康发展。

3.2.2 就业质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4]。高校应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实时、动态地收集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定期对各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监测数据、调查情况以及近年的社会需求[4],有针对性地预测今后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生源状况、招生前景,测算专业建设所需要投入的资本,认真分析投入产出比,从而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和前瞻性的信息,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此外,有研究认为“二次就业率”作为预警指标较为可行[1]。然而,本研究中专家认为,由于就业中随机因素的干扰,毕业生就业形式存在多样化,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就业率和专业建设的质与量,因此,建议将二级指标就业率改为初次就业率。

3.2.3 办学质量 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要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培养工作,增强社会应用,通过及时进行预警,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采用订单式模式[8],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精神面貌、综合素质及能力等方面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3.3 预警指标体系的运行 在构建专业预警指标体系后,根据预警指标的变化来预报警情、确定警度。武毅英教授曾以警戒线来设置高限和低限,高限以预警为目的,低限以裁决为目的[1]。本研究借鉴其观点,通过对招生、就业和办学质量三个环节的社会调研和评价,根据指标体系得分,将专业预警信号分为“红、黄、蓝”牌:红牌(重警),总分 <0.6,应当裁减专业,停止招生;黄牌(中警),0.6<总分<0.8,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度缩并,减少招生或者提升教学质量;绿牌(无警及轻警),总分 >0.8,应当积极发展,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或者采取措施实现招生(增设新专业)。

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后,即可定期对高校本科专业进行分析、预测、预报和预警,并在树立专业危机意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方案和对策,进行有效的预控,按照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有计划地淘汰和增设专业,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区域内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达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整体效果,避免恶性竞争[8],实现产销对路,既保证学校发展的利益,又能为社会输送所需的各类型人才。

此外,应注意高校专业调整存在刚性和时滞性,因此对预测得到的信息要进行鉴别、分类和初步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所存在的问题。如将就业率作为预警指标的同时,通常难以全面考虑到时间的滞后性,在三、四年的培养期内,产业的变化,行业的发展、经济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就业情况的变化。在对专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需求进行的预测往往难以在毕业时保持相应的匹配[6]。

[1] 钱强,周芸,王瑾.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3:113 -115.

[2] 王建忠.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12-114.

[3] 付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S1):9 -11.

[4] 韩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9:147 -149.

[5] Frith L.Priority setting and evidence based purchasing[J].Health Care Analysis,1999,7:139 -151.

[6] 陈践,王丹.以就业为导向的民办高校专业调整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2:160.

[7] 张凤娟,陈向红.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预警机制分析—基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11,8:87 -88.

[8] 陆晓梅.以专业剖析为抓手 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J].教育科学,2010,7:146 -148.

猜你喜欢

就业率指标体系预警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预警个啥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