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斑块检测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2014-12-03纪文洋蔡美卿龙海市第一医院内一科福建龙海3631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纪文洋 蔡美卿 (龙海市第一医院内一科,福建 龙海 363100)

腔隙性脑梗死(LI)在我国脑血管疾病中约占1/4,主要由高血压以及小动脉硬化所致。高血压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1〕,颈动脉斑块是 LI独立的危险因素〔2〕,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增加,预示着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3〕。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检测与高血压及LI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高血压患者262例,男145例,女117例,年龄58~82〔平均(66.43±10.50)〕岁,均符合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90 mmHg〕,其中单纯高血压组138例,高血压伴LI组124例,LI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LI诊断标准,均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证实,梗死病灶最大直径<1.5 mm。对照组:同期住院经头颅MRI或CT排除LI且无高血压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50~71〔平均(59.62±9.86)〕岁。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肝肾功能不全、其他脑血管病变及既往有脑卒中史者。

1.2 方法 ①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采用西门子G6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取仰卧位颈部抬高后仰,头略偏向对侧。分别探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观察IMT和管壁内径,IMT>1.2 mm为斑块形成;并根据回声判断斑块的质地(软斑或硬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伴LI组比较,斑块检出率差异显著(57.25%vs 84.68%,χ2=23.51,P <0.01),颈动脉狭窄率高血压伴LI组明显于单纯高血压组(11.29%vs 2.90%,χ2=7.19,P<0.01)。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血压的升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IMT值也逐级升高(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单纯高血压不同血压级别与颈动脉斑块及IMT的关系

3 讨论

LI患者中47% ~90%伴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4〕,多由于血管脂质发生透明变性、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的长期增高对动脉管壁形成持续压力,使大动脉管腔逐渐增宽扩大,顺应性减低,内皮细胞对大分子物质通透性增加,损伤血管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本文结果与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结论〔5〕相一致,高血压对IMT增厚有促进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LI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发生的机制包括:①斑块阻塞血管;②斑块不稳定、破裂,导致远端的血管的栓塞;③斑块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栓形成;④颈动脉狭窄导致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边缘带梗死或低灌注性梗死。

在临床上,对颅内血管的评价多依靠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成像(CTA)或血管内超声等,但都存在价格昂贵或有创等问题,无法在基层普及。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伤手段,能有效检测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血压的升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高,LI发生率显著升高,三者之间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选择防治措施、评价干预效果的重要方法〔6〕。

因此,对高危人群颈动脉定期超声检查,动态观察颈动脉IMT能早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能为早期发现、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事件的发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早期预防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减少病残率。

1 邓 晓,石胜良.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7):666-8.

2 葛 伟,李 源,袁 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5):287.

3 Simons PC,Algra A,Bots ML,et al.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rterial stiffness:indicato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igh-risk patients.The SMART Stidy(Second Manifestations of ART erial disease)〔J〕.Circulation,1999;100(9):951-7.

4 李玉梅,陈 雯.腔隙性脑梗塞的CT、TCD与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0;22(4):211-3.

5 Staessen JA,Li Y,Thijs L,et al.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an update including the 2003-2004 secondary prevention trials〔J〕.Hypertens Res,2005;25(5):385-407.

6 王 微,武阳丰,赵 冬,等.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553-7.

〔2012-06-13收稿 2013-02-10修回〕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