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动”学习状态 促进最优生成
2014-12-03张钱江
张钱江
当下,“以童为本、顺学而导”的课堂正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视。但是,作为教学的引领者,还是会有过多呈现教学设计、过度开发文本、过急表现执教者博闻强识的现象。如何使学生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满足他们迫切学习的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最优的学习收获,即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应该经常叩问的,也是应该努力追求的。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十册选学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时,很好地践行了这一追求。
在大声初读课文时,老师要求学生们画出难读的字词,她巡视之后把这些字词归纳起来,统一投影在屏幕上。我们发现这些难读的字词既是这个班个别学生的学习障碍,也是大部分学生的困惑之处。果然,在“撩动”的“撩”的正确读音问题上,先是一位章同学提出了疑虑,接着发现很多学生也不能准确把握。这时,老师一方面请这个学生查字典寻求答案,另一方面继续请其他学生校正其他字词的音。章同学在查字典后认为应读第一声,可是其他学生在查字典后则认为应读第二声。就在老师和其他学生要将读音确定为第二声时,章同学却坚持认为读第一声是正确的。这时,老师没有简单地判定,而是请学生们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来确定。这时,一位女同学根据课文句子和《现代汉语词典》,最终明白了这个字在课文中应读第二声。
这个一波三折的教学过程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了学生们和听课老师的面前,我们不禁要为这位老师的教学预设担心。因为按照“重难点至上”原则,许多老师都会把大量教学活动时间放在课堂的教学重难点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而在初读阶段就横生枝节,花费过多时间纠结于一个字的读音,是否值得呢?课后,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思考,并试图从学生学习状态的角度进行解答。
一、“撩动”学习困惑
笔者常年从事高年级教学,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总觉得不是很满意。但我也发现,当学生们对学习内容高度注意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而有疑惑的学习内容是最能激发学生们学习动力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以,真正的学习是要让学生们产生学习困惑,这远比获得学习结果更重要。这位老师把问题抛向所有学生,期待学生们共同来解决,而不是由老师来提供答案。这是教学的细节化体现,更是老师实践“学习要到学生中去”的具体表现。老师借“撩”的读音,撩动的是学生们的学习困惑,坦然地将其晒到了学生们的学习桌面上,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下,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学习时代。私以为,教改、课改的一线执行者都应有一个重要的方向,那就是改变、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困惑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最近发展区”。
二、“撩拨”学习过程
这位老师在备课时,一定已经将“撩”的读音查清楚了,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将正确的读音告诉学生以正视听呢?事实上,字词的读音教学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总是被忽视,老师们都不愿在字词读音教学上花费时间。而这位老师却给予了学生们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动手解决,即使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对于高年级语文老师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一般情况下,许多老师根本不屑于去关注字词读音。
学习是一个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学习的过程包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让学生们经历丰富的学习过程,才能获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结果。以此累积,才能真正到达学习的境界。这位老师不仅鼓励章同学投入这个学习过程,也巧妙地鼓励了其他学生投入审问、慎思、明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们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经历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在一旁点拨,鼓励并指导学生们大胆去检验、去确定,而不是不以一个裁决者的姿态出现,使学生真正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应该如此投入地去引领学生们发现问题,与他人争辩,并最终解决问题。
三、“撩理”学习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你永远无法预料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意外。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课堂上,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即时表现。因此,我们的教学生成应更多地从学生当下的表现出发,需要及时调整预设。而调整预设,意味着会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起冲突,如何最大程度地理顺各种学习关系,完成预设,达到最优的生成,就很考验老师的课堂表现。
这位老师在处理“撩”字读音的过程中,没有大面积铺开,让所有人停下学习的脚步,都去查字典,毕竟不是所有人对此都有疑惑。只让最有疑惑的章同学去查,其他同学继续读词语正音,然后适时地请他来公布学习结果。这样智慧的处理,既节省了时间,又照顾了所有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潜移默化地暗示并鼓励了学生们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去学习、解决困惑。
解决“撩”字的读音前后花费了六七分钟时间,许多老师认为不值得,而我却不这样看。课堂教学生成的效益不应仅从这个课堂量的满损或是时间的多寡去衡量,它最终是要指向学生们的学习状态这个终极目标,并使其终生受益的。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投入学习,进入“我要学习”的状态,生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们既要关注执教者的“教学生成”,也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生成”,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基础,学会适当而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智慧地调整好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获得最大程度的学习生成。
确定“撩”字读音的这个教学环节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是一波三折后终于解决了学生们的困惑,而是这位老师智慧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旁逸斜出,借用章同学的学习困惑“撩动”全体同学的学习,使他们真正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像这位老师一样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借学习困惑唤醒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他们经历真正的学习过程,达到最优的学习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