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主动性,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2014-12-03阮有生
阮有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探究过程中,在探究中学会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会应用。课堂教学所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而有所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不可轻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活动,就要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直观的情境和灵活的导入方式进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1.创设直观情境,直观呈现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情境富有韵味,教师就需吃透教材,摸准学生的特点,灵活采用多媒体、故事、活动、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先用幻灯片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计算其面积,然后引导不同组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为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分割出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由此引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开发利用教材,灵活导入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多从教学需要角度出发,灵活地利用好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并不是单纯地用教材中所给的实物图片来向学生提问,而是展示一些实物且实物上有价格标签,然后再问学生:这些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如何用元、角、分来表示?通过生活来直观引导学生进入到小数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用实物,模拟购物活动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并开始学习小数。
二、动手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乐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倡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亲自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也有积极意义。
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只有和生活合二为一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以《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特点,了解三角形的边和顶点,教学中教师首先采用“看一看”的方式来了解三角形,然后以“说一说”活动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接着以“摆一摆”活动来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出三角形,以“画一画”,相互“比一比”再“说一说”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认识三角形,整个教学在活动中顺利展开,学生兴趣高涨,学而乐。
2.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亲自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动手操作的,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并多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由此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会,丰富其感知。以《校园的绿化面积》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不拘泥于室内教学,而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带领学生对校园的各种绿化面积进行测量、计算,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的计算公式,课后以“我们小区(社区或家)的绿化面积”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绿化面积,提高其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互助探究,让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分割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细小板块,然后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以《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求多边形面积其实是要将其转化为其他图形,然后再进行计算的,但学生一开始并明白这一点。为此,教学中教师先借助主题图(课前安排小组学生按照主题图自己绘制相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以问题“两个多边形的图形面积是否相等”来作为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始交流,甚至一些学生开始利用剪刀剪下图形来进行拼接。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学生们发现了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如何进行计算?”小组学生又开始讨论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此,整个课堂在讨论交流中顺利展开。
2.交流反馈,质疑归纳应用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来给学生进行解答,在教学实践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不同小组间进行质疑,相互辩论,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一看”“摸一摸”和“说一说”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学生就发现正方体的每条棱长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而这些知识点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自信得到了较好的激发,学习更加主动。
总之,数学课堂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