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申报

2014-12-03刘晓飞

财会通讯 2014年8期
关键词:主管部门申报证书

如何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申报

问:我公司是新成立的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性企业,主要利用煤矸石、建筑垃圾、粉煤灰等废料生产砖瓦、砌块等产品。请问,如何进行税收减免申报?

昊天有限公司 刘晓飞

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85号)对税收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和如何进行减免税申报进行了规范,具体如下。

一、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对象

财税〔2008〕47号文规定:“经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规定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企业(不包括仅对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进行认定的企业),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可按规定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

二、资源综合利用的认定管理

(一)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

2.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3.所用原(燃)料来源稳定、可靠,数量及品质满足相关要求,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

4.符合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

(二)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综合利用发电单位,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按照国家审批或核准权限规定,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审批)建设的电站。

2.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必须以燃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为主,其使用量不低于入炉燃料的60%(重量比);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发电的入炉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量不大于12550千焦/千克;必须配备原煤、煤矸石、煤泥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3.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发电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垃圾焚烧炉建设及其运行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或规范;使用的垃圾数量及品质需有地(市)级环卫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每月垃圾的实际使用量不低于设计额定值的90%;垃圾焚烧发电采用流化床锅炉掺烧原煤的,垃圾使用量应不低于入炉燃料的80%(重量比),必须配备垃圾与原煤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

4.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热能及压差发电的企业(分厂、车间),应根据产生余热、余压的品质和余热量或生产工艺耗气量和可利用的工质参数确定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的装机容量。

5.回收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沼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生物质能等作为燃料发电的,必须有充足、稳定的资源,并依据资源量合理配置装机容量。

(三)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内容。

1.审定申报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或单位是否执行政府审批或核准程序,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审批或核准要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和认定申报条件;

2.审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是否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范围之内,以及综合利用资源来源和可靠性;

3.审定是否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所规定的条件。

(四)申报及认定程序。

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行由企业申报,所在地市(地)级人民政府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初审,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审定的制度。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应提前一个月向社会公布每年年度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具体时间安排。

1.凡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应向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规定的相关材料。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在征求同级财政等有关部门意见后,自规定受理之日起在30日内完成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

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对申请单位提出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1)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申请材料齐全,应当受理并提出初审意见。

(2)不属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范围的,应当即时将不予受理的意见告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3)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2.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等相关管理部门及行业专家,组成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按照以上规定的认定条件和内容,在45日内完成认定审查。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

(1)单机容量在25MW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工艺;

(2)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综合利用发电工艺;

(3)垃圾(含污泥)发电工艺。

以上情况的审核,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间为每年7月底前,审核工作在受理截止之日起60日内完成。

3.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根据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或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意见,对审定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予以公告,自发布公告之日起10日内无异议的,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颁发《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未通过认定的企业,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五)相关说明。

1.企业对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向原作出认定结论的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提出重新审议,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应予受理。企业对重新审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可直接向上一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上一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提出论证意见,并有权变更下一级的认定结论。

2.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制定样式,各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印制。认定证书有效期为两年。

3.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的单位,因故变更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工艺等内容的,应向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认定审查后,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

(六)关于在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监督管理与相关要求。

1.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作和优惠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根据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技术进步水平等,适时修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

2.各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认定企业的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大宗综合利用资源来源的动态监管,对综合利用资源无法稳定供应的,要及时清理。在不妨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每年应对认定企业和关联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了解。

各级财政、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协调解决。

3.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应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一年度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基本情况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主要包括:

(1)认定工作情况〔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电厂)认定数量、认定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等情况〕。

(2)获认定企业综合利用大宗资源情况及来源情况(包括资源品种、综合利用量、供应等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监管情况(包括年检、抽查及处罚情况等)。

(4)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4.获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认定的企业(电厂),应当严格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统计报表,按期上报统计资料和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5.获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工艺认定的企业,因综合利用资源原料来源等原因,不能达到认定所要求的资源综合利用条件的,应主动向市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报告,由省级认定、审批部门终止其认定证书,并予以公告。

6.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是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必要条件,凡未取得认定证书的企业,一律不得办理税收减免手续。

7.参与认定的工作人员要严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8.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揭发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和优惠政策的行为。

(七)相关处罚规定。

1.对弄虚作假,骗取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或应申报而未及时申报终止认定证书的,一经发现,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收回认定证书,三年内不得再申报认定,对已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主席令第49号)及有关规定追缴税款并给予处罚。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撤销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资格并抄报同级财政和税务部门: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出不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2)超越法定职权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做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3)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企业予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4)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

(5)年检、抽查达不到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条件,在规定期限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认定条件的。

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行为的,由其所在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伪造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者,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李闻军

猜你喜欢

主管部门申报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本刊核心证书
收录证书
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路径
国际收支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