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赣南客家围屋美学内涵研析
2014-12-03闫俊文刘庭风
闫俊文 刘庭风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客归故里犹是客,家居四海斯为家”。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流之一,在其不断迁徙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亚文化。客家围屋,作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建筑与历史相融合,风格与民俗共辉映,技术功能臻于完善,具高度审美价值。闽西、粤东和赣南三地,客家围屋的形式风格,相互影响,各具特色。目前,在闽、粤两地,客家围屋备受关注热议。而赣南虽誉“客家摇篮”,为全国最大的客家聚集地,却关注度不高。2012年,赣南客家围屋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经漫长岁月侵袭,客家围屋保存依然完好,承载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对其美学内涵进行多维解析,于阐扬中华传统民居及客家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赣南客家围屋的起源及类型
据《淮南子》载,秦始皇统一南疆后,留“一军守南墅之界”,是为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最早记载。此后,每当中原战乱或灾荒,汉族先民便跋涉南迁。规模较大的有五次:西晋永嘉年间、唐末、北宋末、明末及太平天国后。赣、闽、粤三省交界之地,山区闭塞,中原先民于此落地生根。不断融合瑶、蛋、畲和木客等南方族群,于宋元之际,渐成具特质语言文化的客家民系。并以此为中心,繁衍传播,遍及港台及东南亚诸地。客家“情系中原,根在河洛”,建筑亦非同古南越“干栏式”,其传承中原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技艺,依当地山丘地势而建造。
赣南,即江西南部。今大部属赣州市,辖18县市,客家占95%以上,称“客家之乡”。地接四省,环境险恶,路如鸟道,为古来草寇横行的“骚土”。村民为求自保,在村边砌墙垣而成围村。现存客家围屋,主要分布龙南、定南、全南三县,部分位于寻乌、安远、会昌、信丰的南部,恰好是江西省的与广东交界。[1]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赣南现存客家围屋600余座,尤以龙南县最集中,有376座,为“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大致分五种类型,一是国字形围屋,平面俯瞰似“国”字,内部具府第式格局,赣南以此类为主;二是口字形围屋,鸟瞰结构似“口”字,规模较小;三是圆形围屋,造型与闽式的圆围同,主要分布于三南、瑞金和石城;四是弧形围屋,形状如马蹄,现存寻乌、兴国、龙南三县;五是虎形围屋,外观具虎形意象。
二、多维视角下的美学内涵解析
(一)自然和谐美——负阴抱阳,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讲求自然和谐,人即自然,自然即人,而不是主导或支配。注重“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至境。非仅居住环境之需,更关乎家族兴衰。《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首先是选址,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因借。其次,建筑材料的取于自然。第三,是建筑色彩的融于自然。
赣南是“江西派”风水的发源地,自唐宋以来,风水学上的四位大师:“杨(筠松)、曾(文辿)、廖(瑀)、赖(文俊)”,皆出于赣南。[2]客家围屋选址极看重“风水”,强调主形势、定向位,以金木水火土为依托,按“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程序进行。讲求负阴抱阳,前有照后有靠。来水清澈,明堂宽敞。所谓“坐北朝南,有食清闲;坐南朝北,神仙住呒得”是也。注重“局”,即围屋周围的环境配置。人工开挖池塘和种植风水林等,来调节弥补。
以关西新围为例,考其风水布局如下:“水口:辛戌水口,巽巳水上堂;右水倒左,右前有一半半月池;厅堂门:申山寅向坤艮(甲申水龙);院墙门:坐亥山己向兼乾巽(丁亥);前中厅:申山寅向兼坤艮;祠堂上厅:坤坤山艮寅向;祠堂神台:同上;外围走廊后墙壁:同上;小花洲:辛山乙向兼辰戌;徐老四祖父地:丁山癸向。”[3]遵乎中原古法,颇合杨公法度。
赣南客家围屋,皆依山形水势及环境景观而建,靠山、近水、向阳。靠山,据山脉走向和地势落差,利于通风排水;近水,方便取水日用,还可防范火灾;向阳,调节屋内温湿环境,夏避西晒,冬阳充足。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赣南山区,木材取之不尽。土取自屋前挖掘的池塘或附近山丘,石材则来于当地溪流的鹅卵石或山中开采。天然环保,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环境。蔚蓝的天空下,围屋气势雄伟,一垄垄黛瓦,层层的白墙,周边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远望稻田片片,遥相呼应。
(二)建筑形式美——东方的中世纪城堡
建筑审美首先反映在造型上,赣南客家围屋,将中原民居的厅堂府第式,融入城堡和山寨等防御性建筑。墙体坚厚高大,四角设碉楼,森严封闭,类于欧洲的古罗马城堡。以方和圆两种独特意象符号,反映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圆方者,天地之形”;“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由“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进而衍生“外圆内方”的中国式处世哲学。方者,静态,原则性,做人之本也;圆者,动态,灵活性,处世之道也。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不立,二者相济,才和谐完美。
典型是龙南杨村的“燕翼围”,高达15米,挺拔高耸的城堡式建筑,具极强的防御功能。东北、西南两角的炮楼,鸟瞰似展翅欲飞的燕子。关西镇的“关西新围”,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俯瞰为“国”字形。水磨青砖砌顶,四角高耸的炮楼,森严的炮口,厚实的围墙,铭刻着岁月的厚重。枕山傍水,气势雄伟,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仿佛关西大汉,绰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而全南县的雅溪围屋,则优美轻盈,有“小家碧玉”之称。好比二八佳人,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定南龙塘乡的“圆围”,为双重同心状,圆心是鹅卵石铺设的小院,呈八卦图案。天井犹如苍穹,屋墙扎根大地,耸立天地之间。龙南杨村的乌石围,弧形的外观,是宅主有意营造的“龙形”风水。屋前半月形池塘,屋后半月形花胎,两个半圆,围绕方形主体,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全南县的“虎形围”,造型则为昂首坐视的虎形意象。地现青龙昂首,山如卧虎之势。大门似虎头,门边两个圆窗为虎眼,两侧炮楼是虎爪,屋后一座炮楼是虎尾。外观成出山猛虎,赫赫虎威,极具个性审美韵味。
(三)空间布局优——子午对称,向心有序
赣南客家围屋主要体现在国字形围屋。如龙南“关西新围”,即整体借鉴紫禁宫廷风格,严谨精妙,有“散落在民间的皇宫”之誉。布局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整体呈向心性。按宗祖礼制,中轴线左右分布不同等级的厅堂,以宗族地位或长幼,分别居住。地位高者居中心地带,地位一般的住外围,边缘则是务工人员及雇佣守护的外姓人。对称具有形式上的美感,亦是一种深沉的美学追求,中和、平易和含蓄,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观。每个围屋内部,格局大小不一,小的一明两暗,中者“三进三开”,规模大的,则是中轴对称的“九井十八厅”。中轴线上的厅堂,做为公共环境空间。围屋的小院落,由墙体隔开,基本一户一院。既满足私密性,又提供彼此交流和宗族活动的空间。
围屋内每个厅堂之间设有天井相连。天井采光、通风和排水之外,在住宅理念上,抬头见天,开门见山,门前见水。“天为贵”、“水为财”、“山为丁”。围屋外部封闭,内部通透开敞。厅堂、天井、庭院、廊巷道和门窗等,错落有致,提供自然灵活的生活空间。布局均衡,向心有序,富节奏韵律感,给人以审美享受。单个围绕主体,服从并依赖整体,建筑完整性和主次关系,体现浓厚的传统人文色彩。
(四)功能统一美——堡、家和祠,三位一体
赣南处偏远山区,盗寇猖獗,相较闽、粤客家围屋,具更强防御性。墙体多由各种石头或青砖构筑,在局部点式上,四角设炮楼,略凸出整体建筑。设瞭望孔和炮孔,与对面炮楼遥相呼应。可有效发现躲在墙底的敌人,排除火力覆盖的死角盲区。设走马楼,战时用于人员调度和物资运送。分工明细,具周详缜密的防备手段。
清顺治年间,赖氏家族倾力而建的“燕翼围”。四层战楼,有58个枪眼。墙高壁厚之外,地基以麻石条垒就,有八尺之深,防止挖掘地道。屋顶散布泡过毒药的三角铁钉,阻敌攀爬。大门三重,第一重铁板,防劈砍、撞击和防火。第二重千斤门,第三重是常用的轻便木门。围内围外两口水井,平时只用围外井。一旦被困,即启用围内井,保障正常用水。储备的木炭和薯粉等物资,可供围内用半年以上。攻不破,困不住,围不死。尤其是大门上防水的漏斗和围屋传声筒的设计,更体现客家先民的智慧构思。
与冷峻威严的外表迥然不同,进入燕翼围的内部空间,则豁然开朗,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居住。阳光下,温润的围廊,斑驳的土墙,黛色的瓦面,温馨且安详。围屋作为民居,设施完善配套。一般有禾坪、鱼塘、鸡舍、猪圈、牛栏、磨房、柴屋和谷仓等,满足生产需求。屋内设置浴室、厨房和厕所等,建有排水系统,明沟和暗沟结合。同时,考虑通风、采光、温度调节等因素,并与环境相协调。一些大户还设有戏台和花园等休闲场所,如关西新围“小花洲”,占地1600平方米,掘有人工湖,岛上亭台楼榭,鸟语花香,鱼虾嬉戏。在堡垒森严的外表下,包含生机盎然的人性化宜居空间。
(五)装饰艺术美——雕刻彩绘等,传统艺术集粹
建筑、雕刻和绘画,为人类创造的“三大空间艺术”。赣南客家围屋,亦融会三大艺术之异彩。内部装饰上,以雕刻和彩绘为主,尽其资财所有,毕其工艺之精美。
木雕一般在梁、柱、门、窗、格扇和栏杆等处,写实且具象征意义。内容以神话、风俗、花草、动物、历史人物为主,如龙、凤、狮子、麒麟等,反映客家对吉祥、兴旺、长寿和富足的向往。雕刻手法多样,有的浮雕,有的浮雕与透雕相结合。围屋内梁架,下方立柱配鎏金木制雕刻。廊门呈半月形,镂空雕刻,以花卉、祥兽或卷云为主要对象。
石雕体现在柱础、门枕、还有石狮等处。柱础造型,有如意瓜楞型、覆盆型、鼓型、多雕“寿”形状、花草形状及莲花宝座形状。门枕浮雕,内容为狮、象、羊、牛等动物,周围雕刻卷草,有吉祥和出入平安的寓意。关西新围厅堂入口的两个镇宅石狮,雕者匠心独具。雄狮左脚握“官印”,意为男掌权。下有书卷、弓箭和铜钱三个图案,喻男子文武双全而富贵。雌狮左脚抓“元宝”,意为女掌财。下复有三个图案,铜镜、梳子和扇子,体现女子温婉的家庭生活。一对石狮,寄托客家对子孙后代的祝福。
围屋内部一般在厅堂梁柱、天花板和藻井等地方进行彩绘。主题为民俗、神话、历史故事和人物等,彩绘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形象细致传神,且色彩丰富。如下厅或前厅的天花板,上绘“八仙过海”和“王母寿宴”等,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
(六)人文传承美——石头的史书,中原文化之流脉
建筑的审美,更应关注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体悟深层美感。古建筑以宁静的姿态,见证历史风霜。留下岁月的印痕,淀积人类的欢愉和哀伤。它是无形的诗篇、立体的画卷、凝固的音乐和石头写就的史书。赣南客家围屋,历史与文化价值兼具。经数百年风吹雨打,阅尽客家沧桑变迁,深藏岁月之余温,记忆昨日之荣光。亦可谓“石头的史书”,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首先,传承中原建筑文化。外部造型最早源于魏晋的防御性“乌堡”建筑。内部府第式布局,更是中原特点。沿用中原的土坯、泥砖及夯筑技术,装饰如雕刻和绘画等,亦是中原文化。其次,儒家礼仪文化。儒家立“仁德”,尚“礼义”,倡“忠孝”和“中庸”。客家重教崇文,围屋设“学堂”,供子弟读书。推崇科举,建功名匾,激励后人光宗耀祖。“家”“祠”“堡”,聚族而居,每年敬宗祭祖,延续中原礼制。结构左右均衡,秩序井然,表达长幼尊卑,体现不偏不倚。内部装饰,亦多花草、方胜和回纹等儒家题材。第三,道家阴阳风水文化。风水学源起《周易》,奠定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基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有,倡导“天人合一”。客家围屋,从选址到乔迁十个程序,诸如动土、安门、发梁、升梁、落成、迁居等,要设宴四次,贴门联三次,并进行四次喝彩活动,仪式繁琐,充满风水信仰。
另外,是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如“门榜”和“楹联”等习俗,赣南客家至今仍保留。厅堂大门上方的匾额,形态各异,书法风格不一。内容为昭示家族渊源,家风门第及名人先贤等。一般题三四字,字少而内涵深远。楹联是对门榜信息的补充,意蕴丰富,体现客家文化之中原流脉。
三、“美学”保护与开发传承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现代与传统相碰撞,摩天大楼遍地开花,具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则相继消失。赣南客家围屋,是承载客家文化的“活化石”,珍贵且不可复制。自民国停止兴建,许多围屋年久失修。一旦本体损毁,其蕴含的一切“美学”及人文信息皆将消失。要重焕光彩,必须进行保护与传承开发。
首先,以推动申遗为契机,加强对现存围屋的保护。开展围屋普查分级,建立记录档案。对确定为保护对象的围屋予以公布,一围一策,制定个性化保护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有重点分阶段,对围屋进行修缮加固。同时,各种形式宣传,如举办客家围屋文化节,建设围屋博物馆等形式,增强人们对申遗及围屋保护的意识。
其次,合理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做好围屋旅游资源的评价规划。“整体规划、突出特色、保护原貌、循序渐进”,对开发条件不成熟的暂缓一缓;对正在或已开发的20余座围屋,做到“一围一品”,打造关西新围、燕翼围、渔仔潭、栗园围和沙坝围等特色精品[4]。串点成线,形成多条经典线路。组建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和股份制旅游开发合作社,包装优势旅游项目,市场化理念运作。搞好市场调查,多领域渠道,招商引资。宣传促销,拓宽国内外客源。同时要协调旅游报偿方式,控制旅游容量及景物景观保护等。
第三,开发传承时,注重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由文化部批准设立。目前有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石城灯彩和信丰犁狮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省市级146项。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探讨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系统研究客家文化。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打造客家围屋文化旅游产业链。如渔仔潭围的“酒”文化,三僚村的“风水”文化,白鹭古村的民居、饮食及迎彩灯、东河戏、篝火烧瓦塔等民俗文化。
[1]周海萍.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美学思想[J].山西建筑,2010,(11):5-6.
[2]熊 荣.江西传统民居—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特点和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14):173-174.
[3]郑雅婷.论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旅游管理研究,2013,(12):12-13.
[4]熊建新.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特点和文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70-1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