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侗族舞蹈中的萨岁崇拜

2014-12-03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神灵歌舞侗族

于 彬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萨(sax)”是侗族人对于祖母的独特称谓,并进一步扩大为对中老年妇女的称呼;而萨岁则是对逝去的祖母的一种叫法,表示的是先祖母,随着区域的差异,侗族人对萨岁的具体称呼也会不一样,例如,有的叫做萨麻庆岁或达摩天子,也有的称呼为萨大天子、萨玛等。[1]在侗族民众的思想里,萨岁具有非常强力的神通,可以击败一切敌人和抵御所有的灾害,是村寨最为重要的保护者,更是祸福的决定者,因此,这一神灵在侗族心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该称谓的起源有着非常多的说法,其中如萨岁之歌所记录的那样,萨岁原来是一个名字为“婢奔(beix benv)”的姑娘,是堵囊和仰香的女儿,由于汉族的财主李从庆要强抢仰香,迫使这对侗族夫妇不得不逃到了螺蛳寨,并生育了婢奔。李从庆追踪而来,不但打死了仰香,并且还要逼死堵囊,父女两人在危急关头得到了贯公的帮助,和乡亲们一起将恶人给打死了。但是财主的儿子李点郎带着官兵前来围剿,最终造成了婢奔带着女儿一同跳崖自尽。此后,婢奔变成了神女,带领侗族人打败了官兵,实现了安宁,成为了侗乡的重要女神,并被赋予了专门的尊称——萨岁。而一些地方则相应地将这一称呼和该民族的女英雄杏妮、冼夫人、杨再思之妻、孟获之妻等联系在一起。总体来看,萨岁主要是侗族对祖先和英雄的崇拜情感的具体反映。

一、祭祀“萨岁”活动中的侗族舞蹈

舞蹈对于所有的宗教祭典都非常重要。侗族在祭祀过程中一般也都是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因此,歌舞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形式,是表达侗族宗教信仰的具体内容。[2]从侗族舞蹈来看,其中蕴含着非常明显的宗教色彩。以芦笙舞的伦劳滴为例,就属于踩堂式祭祀性的一类舞蹈,代表性的内容包括“踩隋俄”和以天地、日、月、风等自然神灵为祭拜对象的各类舞蹈以及道贺舞等,目的都是为了祈神和娱神。“踩隋俄”在伦劳滴舞蹈中属于首要内容,“隋俄”就是侗族对蜘蛛的叫法,侗族人文思想中,蜘蛛代表的是天魂(日晕),也就是说,是万物母亲的含义,因此,是该民族灵魂的象征。“踩隋俄”一般用汉语可以称作卜问蜘蛛大神舞,实质上是以侗民族原始图腾为对象的祭祀和占卜舞,主要是向民族图腾,也就是说,包含了蜘蛛、日晕、祖母等元素的萨岁祈求幸福安康。这类舞蹈跳动时,现场气氛都非常庄重,很好地表达了宗教色彩。祭萨要朗诵祭祀词、唱侗垒,还要带动抬官人等传统歌舞的演绎,将民族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等纳入其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祭祀文娱。以抬官人歌舞为例,部分参与者扮成装备了矛、犁耙、背篓的原始人,开始抢蛋,争抢过程中,蛋清、蛋黄溅射,此后,表演播种收获的农业生产局面。蛋破寓意人孵化出现,农业生产的演出则预示着生生不息的生活。该舞蹈观念来源于侗族最根本的原始思想:人由蛋孵。正如侗族古歌里叙述的:四个龟婆在寨脚,它们各孵蛋一个,三个寡蛋丢去了,剩下的好蛋孵松恩。……就从那时起,人才世上落。该歌舞反映了侗族萨岁崇拜是以该民族认为的人类始祖松恩、松桑的母亲“龟婆”、“棉婆”为基础,是一种典型的祖母神崇拜。这一关系符合德国民族专家威兹格兰德的论述,所有跳舞全部来自于宗教。

二、萨岁崇拜实质:自然神崇拜与祖先崇拜

侗族的宗教信仰内容非常丰富,而萨崇拜则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居于南部的侗族一般都将崇拜的女性神尊称为萨岁,并且认为是本民族的最强大的保护神。这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可以控制世间所有的问题,既能够影响风雨雷电,也可以保护民众,连日常的镇宅驱鬼也能胜任。[3]侗族聚集的黎平、榕江、从江、龙胜等地方都有着非常多的萨坛,一般都位于寨子中间区域,保持清静和肃穆。该类祭坛通常情况下都为露天坛,具体表现为周边围有石块的半园形土堆,而且祭坛一般都配备专人看守。这些看守人员有的是世袭而来,也有一些是通过卜测后确定的。萨作为侗寨最重要的保护神,所以建寨之初就必须将萨考虑进去,要把萨坛的设置作为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并且将建坛的活动叫做安殿。所以,祭坛在建成后,还要以专门的安殿仪式作为庆贺。在仪式中,全寨都会盛装参与,以踩歌堂和《萨之歌》的演唱为主要活动内容,歌颂萨,并且祈求这一神灵的佑护。侗族因为非常崇拜萨,所以祭祀活动非常频繁。一般来说,每个月的初一、初十都会开展烧香等活动。而每年新春更是要举办盛大的祭祀,全寨上下都会出动,年轻妇女以手相连,在萨坛前的空地上歌舞庆祝,期盼萨能够继续保佑寨民的安全,让一年的生产都可以风调雨顺。在活动的最后,大家围着萨坛就餐,意味着萨一起吃饭。其后,敲响锣,放鞭炮,在男性侗民吹笙在前面行走的同时,姑娘们跟随歌舞。此外,春节期间,侗族的芦笙队等歌舞队伍前往其他村寨,以萨坛祭祀作为必要的准备,祈求行程的圆满。若面临战争,祭祀萨更是侗民必做的事情,希望能够以此获得规避刀枪,获取胜利。因为萨是对祖母这种身份的一种升华,所以,这种崇拜从本质上来看属于祖先崇拜的一类。这种崇拜由来已久,因此,在侗族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萨文化,主要有传说、歌谣、踩歌堂、芦笙曲目和多样化的祭祀等活动,是该民族文化体系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一)自然神崇拜

侗民族的思想中万物有灵的崇拜非常明显,将自然界物类和现象全部认为是存在神灵,可以对日常生产生活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该民族是多神灵的崇拜:土地神,在该民族崇拜的这类神灵,包括桥头﹑寨头和山坳等较多的种类。主要崇拜形式是以神龕中仅仅设立牌位的方式供奉;还有更加简单的就是供奉一块石头,或者利用猪下颏骨作为供奉的对象。侗族将土地神看做是可以带来人畜兴旺,富康安宁的重要神灵,同时,还可以帮助解决猛兽的威胁。所以,在重要节日或自然灾害暴发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采用一些牲畜用于献祭。如果要出门打猎,也会前往溪沟获取三尾小鱼用于供奉土地神,同时,还要烧香化纸。打猎结束后,要对土地神谢恩。水神,也是侗族敬祭的一类神灵。在祭拜的当天,妇女在汲水之前,一定要在河边等取水的地方点香烧纸后,才打水回去。榕江县车寨的侗族女性﹐共同承担费用将酒菜作为祭品前往井边供奉,还要绕井歌舞,希望井水永远保持水量充盈﹐清甜如饴。牛神是侗族在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拜的另一类神灵,这个节日一般被叫做“牛辰节”,也可以被称为“洗牛身”。不但要让牛休息,还要用鸡﹑鸭等作为祭品,以牛栏周边为祭祀场地。一些地方还特制黑糯米饭供牛食用,对牛的辛勤劳作表达谢意。

(二)祖先崇拜

侗族除族人共同祖先以及族内英雄等作为崇拜对象外,各个家族和家庭还将各自的先人作为祭拜对象,此外,女性还会额外将郎家神和外家神作为自己供奉的神灵。萨丙,是侗族人一般都会崇拜的女祖先,在侗族心目中是最高层次的护佑神。黎平﹑从江等地区的侗族都会设立“萨殿”或“堂萨”﹑“然萨”之类的神坛用于供奉这类神灵,一些放置在庙里,一定是用露天的形式。其中,位于庙里的是1米方圆的白石堆,以半开半闭黑纸伞插在上方,并以网形纸作为装饰,周边还配有12或24个更小面积的白石堆,或同样数目的木桩,使得上面的纸条将神坛包围,卫护着萨。[4]而位于露天的,一般是3米方圆,1米多高的石堆,并且围绕着种植了芭蕉或荆棘等,同时,上面放置两口相互盖合,中间放一些衣服、银器等在内大铁锅,或者利用檀木制作的女头像放在石堆上。另外,土堆通常还会种植黄杨树,意味着萨的保护永远存在。在这里祭祀时,鬼师作为主导者。另外,完成这类神坛日常管理的专门人员被叫做“登萨”,都是从族内的老年女性中挑选出来的。日常的祭祀活动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的烧香或供茶的活动。此外,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七,二月初七(春种前)和八月初七这几个日子,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一些村寨在这些重大日子里会升寨旗﹐并且一直持续3天进行祭祀。在这一过程中,“耶萨”等集体祭祀形式也较为丰富。在活动里,大家载歌载舞,“祭祖歌”和“侗族创世纪”是这类场合中主要的曲目。在一些盛祭的时期,部分侗寨的登萨扮作萨丙女神在乡寨之间进行大范围的游行庆典。在广西龙胜﹑三江等地域﹐侗族女性中还流行郎家神和外家神。这些地域的村寨都配备了郎家庙,同时,多村寨共同供奉一个外家庙。年农历三月初是这类神灵的祭祀时期,侗族的老﹑中年妇女用茶叶﹑米花作为材料,前往祭祀地点,煮油茶进行祭拜﹐希望家和万事兴。三容神主要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民众祭拜的男性先人。子年和午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些地区就会采取淹牛仪式来祭祀该神灵,希望繁衍,村寨安全。在这一过程中,鬼师主导祭祀,在“祭牛词”之后,牛会被送入深潭淹死后﹐外生殖器被割下后用于供奉,并且将牛的其他部位都切割开来,整个过程被叫做“沉牛祭神﹐砍肉祭天”。一般来说,祭祀当日也是族内集体议事的日子。祭祀完成后﹐寨老会将分割好的牛肉分配给族内的每一个家庭。

三、萨岁崇拜对侗族舞蹈的影响

舞蹈仅仅被认为是特定信仰的衍生物而成为宗教体系中的一部分。因为该类极为独特的、比物质生产更集中、更激烈的情感作为看不见的链条,将祭祀和舞蹈之间关联起来,促使宗教心理和审美心理得以融合,相互促进。[5]侗族人跳舞时,一般都配备伞作为道具,不管是祭祀活动中的,或者在节庆过程里的,或者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芦笙舞又或者是历史悠久的哆耶舞,伞都是必不可少的配备。很多相关文献都显示,伞实际上就是指代着萨,因此,以伞为道具就预示着得到萨的护佑,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祖先将伞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的传统思想在民族现实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具体来说,侗族歌舞人员出去做客过程中唱歌,主方都会由一句“今天客来何引路?”作为开端,而歌舞者就会答“今天我来伞引路。”侗族姑娘出嫁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携带伞,老人去世,无论是抬出灵堂,或者是入棺,都要伞将头部全部遮盖住,寓意是人生全部都得到了萨的护佑。另外,一些侗寨的观点是,萨麻是以孟塘米海作为居住地的,只要该神灵显现侗乡时,就必然带来大风雨,因此,这时候一定用到伞,同时,由于风非常强,伞必须保持半张半开的状态。实际上,侗族的鬼师过阴去请萨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埋头闭眼的动作,显示为入水的形态,以及哆耶、踩堂、引萨入堂这些活动里,出现的半张伞,几乎都是对这种观点的展现。

哆耶传承古老,到目前还在侗族地区极为流行,是该民族民间文化中极为特色的组成。该类活动主要包括祭祀和娱乐两大部分,属于该民族最根本的歌舞,具有祭祀性质的部分被称为耶堂,主要就是用于对萨岁的崇拜,一般出现在萨坛的表演里。

耶堂的演唱遵从传统唱本,曲调非常肃穆,具有庄严的气势。在祭拜、歌唱萨岁的传说过程中,除了对萨岁歌功颂德,也使得侗族的文化得到了推广和传播,使得该民族拥有更强的凝聚力。[6]宗教领域的所有崇拜都必然相互关联,具体表现和包含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这种特点也反映在侗族萨崇拜方面。侗族形成的是自然崇拜和人神崇拜相结合的崇拜体系,主要表现为围绕萨形成的一种明显的祖先崇拜,主要的观念为万物有灵,崇拜对象不只是包括天、地、日、月、雷、树等自然物品,也包括鱼、蛇、牛、龙、鸡等实际或传说中的动物。[7]该类思想都得以在侗族舞蹈中展现,以芦笙三人舞中具有代表性的鱼上滩舞为例,该舞蹈以三条鱼作为模拟的对象,表达了侗族祖先分为三支迁徙的历史故事,倡导的是侗族不同的支系都具有同一个传承的理念,同时也反映的是该民族的宗教祭祀和鱼图腾的影响。哆耶在跳的过程中采取的圆圈队形,和这一舞蹈所使用的鼓楼坪地面采取鹅卵石铺设的太阳图案反映的则是该民族的太阳崇拜。又如怀化通道、靖州等地区流行的侗族舞蹈龙喘,青年侗族人按照性别分为两路,里外两层旋转,形成了龙形的跳动路线,表现出了律动的美感,同时,也是侗族民众表达出的对风调雨顺的期待,是龙崇拜的一种侗族体现。在社会发展、科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侗族歌舞作为神秘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祈求神灵保佑的功能逐步削弱了,该类艺术信息逐步成为历史湮灭中的内容,或者经过变化后以新的面貌出现,不过最原始的内在意义却已经成为侗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代表着民族的基本审美观,体现着侗族民众极为特色的精神面貌。

民俗文化意义的演进和具体表现形式的发展往往处于异构的状态下,过去的民俗融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后能够得以继续传承。当前,时代的进步,使得侗族民众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也使得侗族歌舞从宗教祭祀的组成和节日活动,逐步朝着经济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的活动不断演变。萨岁代表的是祖先,也指代神灵,还包括英雄的形象,对于侗族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保护神,为侗族的团结和安定有序发展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仰元素,以萨岁为主题的民族活动拥有非常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包括英雄史诗、祭词、祭歌、神话等,其中祭祀舞蹈非常重要,都是为了歌颂和祭拜萨。现代的侗族萨岁活动已经从原本的娱神逐渐发展成为了娱人,也从最初的生存功能发展成为现代的审美功能,不过,其中反映出的该民族的从容快乐的态度和意识始终存在于该民族的各类舞蹈里。萨岁活动时的该民族文化拥有了丰富的内涵,也是该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和演进的重要基础,具有非常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民间瑰宝。

[1]侗族文学史编写组.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83-85.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杨保愿.侗族芦笙舞蹈概述[J].民族艺术,1990,(1).

[4]朱慧珍,张泽忠等.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6]吴永清.榕江县八开公社庙友生产大队侗族社会调查[A].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民族调查(之二)[R].1984.

[7]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神灵歌舞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歌舞爷爷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