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藏族锅庄舞文化变迁思考——以甘孜藏区德格锅庄为例

2014-12-03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德格锅庄藏区

秦 华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藏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甘孜藏族作为康巴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种类繁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这些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出藏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出藏民族特有生命力和创造力。锅庄舞就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孕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朵璀璨的民族艺术奇葩。甘孜藏区地域广阔,各地锅庄的渊源及艺术特点风格不尽相同,本文以四川甘孜藏区德格县锅庄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视角对德格锅庄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对目前德格锅庄的变迁进行了论述和深入思考,以期丰富甘孜地区锅庄发展的基础理论,确定其未来发展走向,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一、德格锅庄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点

锅庄作为藏族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围着圈跳舞的古老形式,据《拉达克王系》一书记载:“远在吐蕃王国兴起前的德跷王时期,在藏区的锅庄就已发展起来,形成几大派系。”德格锅庄就是其中的一支,它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史。

德格锅庄形成于麦宿地区。如今,德格地区各个村寨每逢重大节庆,群众都要跳起锅庄,常常有几十人到上百人共同参与。其中,麦宿地区的锅庄称为“杜卓”,就是为土司头人跳演锅庄。民国时期,麦宿每年都要组织一个锅庄队(男女不限)到更庆寺为德格土司及其头人表演,逐渐形成"舞差制",直到建国后才取消。1978年后,麦宿锅庄活动更趋活跃,已经成为节日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项群众性娱乐活动。在德格,各个乡镇的锅庄各具特色,但总体差别不大,只是麦宿锅庄相比之下更为古老一些,在整个藏区名气最大。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以麦宿锅庄为例对其艺术特点加以详述。

麦宿锅庄表演时男女成一队围成圈,也有男女各一队围成小圈,各有一名能歌善舞的"卓本"(领舞人)。起舞前先由领舞者唱一遍散板型的“引子”,随即挥舞双袖载歌载舞,按顺时针方向起舞。男队唱跳时,女队只跳不唱;女队唱跳时,男队不唱只跳。依传统习惯,舞曲唱词有严格的程序,不可随意变动:一唱颂扬天神;二唱颂扬圣山;三唱颂扬龙王神;四唱祈祷;五唱欢聚;六唱赞颂;七唱逗趣;八唱婚嫁;九唱丰收;十唱根本上师或所在寺的高僧大德;十一唱颂扬土司、大头人;十二唱丰收;十三唱祝福等。

麦宿锅庄的舞曲和舞姿,解放前后基本相同,歌词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民国时期,歌词内容多为赞颂神佛和土司头人;解放后,在保留了部分传统歌词的同时,创作了一些赞颂社会主义制度,歌唱共产党,歌颂人民勤劳勇敢的歌词。这类民歌的歌词形式通常是属于对歌或长诗之类,最常见的是三段体,每段2~8句不等,每句多为8个音节,如长诗式的(汉译)旧歌《歌舞在美丽的草原》等。麦宿锅庄曲谱以2/4拍子为最普遍,此外还有部分3/4、6/8等较为复杂的节拍,律的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和商调式。锅庄的节奏可以分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节奏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卓舞,脚步适当加快,但仍较舒缓。此后是快板卓舞,这时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的热烈场面。舞蹈者的情绪也随乐曲展现出一发不可收的艺术激情。

在舞蹈风格上,麦宿锅庄古朴舒展,尤其是快节奏阶段,旋律热情明快,男舞者动作粗犷雄健,女舞者秀丽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麦宿锅庄中最具特色的是宫廷舞,这是专门为土司头人跳的锅庄,其风格庄重、大气、古朴端庄、豪迈典雅、奔放洒脱,颤膝摆臂幅度较大,踏跺转体动作较多,蹬、跳、转、走、摆、绕、甩相结合,手中长袖飘然舞动,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德格锅庄的社会功能变迁

(一)锅庄的娱乐成分日益突出

2009年,国家开始在四川藏区实行牧民定居计划,把牧区生活在帐篷里、靠放牧为生的牧民集中起来,由政府统一建设牧民定居点,改善广大牧民的生活。很多牧民就把自己的牦牛买掉,不再放牧,而靠挖虫草、外出打工和国家的补贴来生活。

随着时代变迁,锅庄的祭祀作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健身与庆典活动中的日益丰富,娱乐成分日益凸显。在德格,有的家庭在举行婚礼的时候,会请专业的锅庄舞表演队助阵,以增加喜庆热闹的气氛。2009年以来,德格县城的部分干部职工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在下班之后自发到事先约好的场地跳舞。最初是在县政府办公楼内闲置的一个会议室内跳,随着参与的人不断增多,就换到了县城小学的操场上,后因怕影响学校秩序,又换到县武装部的篮球场,职工们选择的舞曲内容十分丰富,有交际舞、民族舞、锅庄等等。德格县居民在健身娱乐时,所选择的舞曲类型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是身在藏区,人们还是经常穿插着跳起锅庄,这时跳锅庄已经成为了根据个人喜好而选择的普通的舞蹈形式之一。跳锅庄舞成为了人们单纯的健身娱乐方式。

(二)锅庄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

锅庄作为藏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来藏游客必看的项目,在德格县看锅庄就要到县城中心的格萨尔大舞台。这里本来是旁边的雀儿山宾馆下设的一个演艺中心,建设之初是政府专门用于行政接待的,之后承包给当地商人成为经营的酒吧。每天晚上这里都有一套文艺演出,其中既有藏族特色节目,也有富于现代气息的节目,而最后一个节目就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跳锅庄舞。可以想象,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在觥筹交错之中,当传统艺术与流行歌曲、现代舞同台演出时,人们感受到的是多元文化时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交织所汇聚出的独有的时代魅力。格萨尔大舞台演艺中心建设之初,演出的藏族特色节目较多,培养了像四郎曲珍这样在藏区小有名气的歌手。而承包给私人经营以后,为了吸引观众,演出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锅庄“只是老板吸引观众的商业经营手段之一,藏族特色节目内容比例缩小,并对有些传统锅庄内容进行了改变与创新,对这些演员来说是锅庄是自己职业表演的组成,跳锅庄和其他舞蹈内容一样都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锅庄演出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客人在观看演出的时候,当地的客人大多数都是出于娱乐的目的,而外地来的游客则是出于对藏族民间歌舞的好奇。笔者曾看过格萨尔大舞台演出,这里不乏有天分很好的歌舞演员,但由于老板付给演员的费用较低,有的每月只有几百元,影响到演员的演出热情,造成整体的演出水平不高,加之为了增加视觉效果,现在锅庄表演被过多的商业包装和创编,不能把藏族歌舞的特点准确反映出来,对首次看到藏民族文艺表演的外地客人来讲,还影响了他们对藏族歌舞的理解和领悟。

(三)锅庄成为当地民族文化品牌和地方文化符号的象征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边境,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是北路川藏线途径四川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城,交通十分不便利,再加之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部分偏远乡村至今都不通电。因此,德格目前还不具备发展工业生产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财政收入微薄,政府要发展当地经济,却苦于找不到出路。

进入21世纪以来,藏区旅游热为德格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希望,当地政府采取很多政策措施来发展旅游业。希望通过开发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探索出适合德格县情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发展旅游,当地政府面临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大量游客吸引到地处偏远的德格来?为树立自己的旅游特色,县政府大力挖掘德格作为康巴藏文化中心的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德格印经院、格萨尔故里、南派藏医药发祥地和麦宿宫廷锅庄这四大旅游亮点。麦宿的宫廷锅庄作为土司时代专门为土司头人所跳的锅庄,舞曲更加庄重大气,动作古朴沉稳,节奏感强。德格政府通过承办2008年首届国际格萨尔研讨会进行锅庄表演、出售和免费向游客发放德格特色旅游图片和影音资料等多种渠道使麦宿锅庄成为了文化品牌和德格的地方符号之一。

近年来,为了吸引游客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兴趣。在每年的6月到9月的旅游旺季,德格县政府会组织县舞蹈团的年轻演员身穿德格传统服饰,在县旅游文化局前的步行街上跳锅庄。德格服饰尤其是男子服饰独特鲜明,据说是继承了格萨尔王时期的服饰传统,这种服饰烘托出康巴汉子剽悍、豪迈的性格,也被其他藏区的人所效仿。德格服饰主要由头饰、衣服、腰饰、手饰和靴饰等组成。大襟广袖、宽腰肥大的外袍,宽大的垂直花裤,锈有彩图的头巾,大檐高筒红丝穗帽和平顶反檐帽。男人蓄发,有的编独辫,在红色黑色丝线绳上串象牙圈或玉石圈,垂吊于头侧,佩带耳环、项链,手上喜欢戴手镯、戒指,胸前佩护身佛盒,腰系小藏刀、火镰、针线包等,德格人穿着富有自身民族韵味的撘襟、长袖、藏衣跳起锅庄,个性、力量和美便能得到最佳展现。因为德格县城面积不大,所以,只要锅庄的曲子一响起,整个县城都可以听到,人们会闻声而来,有的会加入到跳锅庄的队伍中,不跳的则在四周观看,十分热闹。这时,游客会被这样具有浓郁民族地方特色的场景所吸引,驻足观看并拍照摄像。穿戴传统德格服饰的藏民和其富有藏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以及来县城办事的藏传喇嘛,往往是游客影像留念的重点,因为他们的穿着打扮,形象气质代表着德格藏区的文化特色,此情此景,成为了一幅别具特色的民族画卷。

三、德格锅庄的社会功能变迁引发的思考

当今社会,全世界的人类文明都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锅庄在这个时候发生变迁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传统的德格锅庄在现代化的强大冲击面前,呈现出了外热内冷的双重局面,现代锅庄已非传统锅庄的原貌,人们很难从现代锅庄舞里面体会到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怎样面对和应对这样的变迁,德格锅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方面,在青藏高原上,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娱乐形式变得多元化,休闲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德格跳锅庄时最活跃的群体——年轻人,因为经济需要,许多在外打工谋生,他们接受着外面世界繁华的生活方式,有着更多的娱乐选择,使其对跳锅庄的热情日益淡漠。现代锅庄舞的人群参与者主要为中老年人群,锅庄面临着衰落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对锅庄舞的认识错误和挖掘、整理不够深入,诸多因素造成了跳锅庄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日渐衰落,它在年轻藏族孩子的生活中作用已渐渐淡化。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来分析,随着锅庄一起淡化的还有锅庄所承载的原汁原味的传统藏民族文化要素和特色。锅庄在传统的藏族社会中承担着众多传统文化要素的传播媒介作用,当这本活体教材被搁置的时候,它所承载的诸多文化内容又如何传承和展现呢?为适应藏族社会的特点,锅庄将众多文化要素以精妙的方式杂糅在一起,然后集中传承给世世代代的藏族人。可以断言,没有哪一门课堂教育能够做到像锅庄这样丰富,现在如果要通过正规的课堂教育将这些文化内容分而授之,将宗教、舞蹈、乐曲、心理学等等学科知识分别传授,这种剥离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和锅庄的综合影响无法比拟的。

面对锅庄呈现出的外热内冷的局面,社会学者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反思表象繁荣背后的文化危机。锅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它将各种文化要素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其稳定性更高,也容易保持其文化精髓的传承,其中的任何一个分支发生变化都要受到整体效果和结构的制约。在受到强烈的外部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原来锅庄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各自发展和传承,容易导致每种文化内容“离心发展”,造成整体契合的难度变大,锅庄文化精神主体迷失,也会失去统一的评判标准。

同时,传统锅庄文化的淡化,也是整体民族记忆的重大损失。锅庄所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是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和藏语言文字、藏传佛教一样,锅庄也是高度浓缩的藏文化的代表,保护和传承锅庄,如同保护藏语言文字一样,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将藏民族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藏语言文字就是树干,藏传佛教好比大树的营养,而锅庄就是那繁茂的枝叶。如果没有锅庄,就如同只剩下枝干,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失去了色彩。

从积极的方面考虑,近年来,锅庄走出了草原,走出了青藏高原,受到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欢迎和认可。这是藏文化的价值受到世人认可的结果。锅庄成了藏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媒介。由草原锅庄发展演变的广场锅庄,成为大众娱乐的一个选择,也成了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的一项措施。跳锅庄,为一些藏族青年提供了在城市里谋生的渠道,这些都成了锅庄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功能。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现象,势必要更审慎,也应该更深刻。

首先,要理解锅庄必须要把它放在整个藏族社会的大背景下,如果仅仅把它作为广场、舞台健身表演或录制媒体资料,则把握不到锅庄所承载的真正价值,就会犯下类似于断章取义的错误。今日广场、舞台和牒片里的锅庄比起草原或民族传统节日的锅庄已是此“锅庄”非彼“锅庄”了,变得世俗化和符号化了。

地方政府在这场变迁中也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德格政府为大力发展旅游业而对德格麦宿宫廷锅庄进行包装和宣传,使其成为了德格藏文化符号之一,这在为德格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势必造成游客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他者”对锅庄,藏族人和藏族社会的误读。跳锅庄本来是藏族人在民族宗教节日里,人们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贵重藏装,戴上平日十分珍视的珠宝饰品参与的活动,高贵、大方、典雅地奔放随性而舞,享受着脱离平常的世俗生活而获得短暂的集体欢庆时快乐的美好时光,体现着德格人团结互助、奔放热情、彪悍洒脱、崇尚自然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跳锅庄的主体不可能个个都是年轻的帅哥美女,而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普普通通的藏民们。跳锅庄是德格藏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短暂的片断,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它却又和整个当地社会的运行相互影响。为了商业收入而把锅庄从大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剥离出来,再加上人为的想象加工改造,使锅庄失去了它本来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容易造成对藏民族文化的误读和误导。

历史表明,即使是在全球化、商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里,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也是可以共存的。时代的发展不能成为我们将传统文化日益变成浮躁的商业产品的借口,在开发利用传统锅庄舞文化的同时要尽量让其既保其“形”又保其“神”,让锅庄历经千年所积淀和承载的藏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能够传承和发扬。

[1]泽尔多吉.走过康巴文明的皱襞——德格土司历史渊源与康巴文化发展略述[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119.

[2]刘 伟,陈 伟.场域视角下藏羌锅庄传承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7):29-32.

[3]黄优强.藏族锅庄舞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1):29-32.

[4]张利洁,锁晓梅.试论民间跨文化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启示——以藏族锅庄舞在兰州市的流行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4):244-247.

[5]卢德生,姜照雯.从疏离到融合:藏区校内外民族文化传承场域重构[J].贵州民族研究,2013,(3):195-198.

猜你喜欢

德格锅庄藏区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马奈锅庄中的仪式性舞蹈表演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星星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星星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漫画
索德格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