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宣讲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2014-12-02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为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向基层、走进群众,湖南在开展全会精神集中宣讲和网上宣讲的基础上,从今年3月起,组织开展了“三中全会精神进基层”百姓微宣讲活动。截至7月底,全省共组织微宣讲16000余场,受众80多万人。这次活动以全会精神为主题,以基层百姓为主体,以凝心聚力为主旨,注意讲好“三种话”(普通话、地方话、百姓话),实行“短平快”,最大限度地让草根当主角,让百姓受教益,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和共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宣讲内容上,注重用“小菜单”体现“大主题”。坚持把三中全会的丰富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题目,形成内容全面、特色明显的系列“菜单”,努力用理论宣讲的“小菜单”来反映中央精神的“大主题”。一是全面把握三中全会精神,确定“主菜单”。在全面把握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重大观点和重大部署的基础上,结合全省贯彻落实的举措,精心设计了32个参考话题,下发到各市州和有关单位,为宣讲提供了“主菜单”。各地各单位又根据实际,将宣讲“主菜单”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宣讲“子菜单”。二是注意紧扣民生改革热点,形成“招牌菜”。根据群众对民生改革尤为关注的实际,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作为宣讲重点,设计了一批与群众的所思所想“无缝对接”的话题。比如为什么要启动“单独两孩”、为什么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为什么要开征房地产税、为什么要推进“阶梯式户改”等,努力让这些话题成为微宣讲的“招牌菜”。三是注重贴近受众个性需求,提供“口味菜”。为克服过去宣讲中不同受众“众口难调”的问题,要求微宣讲突出“分众化”特色,注意根据不同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根据群众反馈的意愿,努力做好“口味菜”,并将“菜单”及宣讲队员姓名和联系方式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公布,供群众看单“点菜”,更好地为老百姓在政策上解“渴”、在思想上解“惑”。
在宣讲人员上,注重用“小角色”组建“大队伍”。根据微宣讲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注意既依托基层宣传理论工作骨干,又把基层中的“土专家”“土秀才”“土演员”等人才吸收到宣讲队伍中来,形成了一支灵活性强、离群众近的宣讲队伍。一是立足“草根”,让“小角色”成为宣讲“主力军”。坚持面向基层群众,从普通党员、道德模范、离退休老同志、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能手、乡土文艺骨干和青年志愿者中挑选宣讲人才,组成“草根”宣讲团。比如,张家界市永定区组建了由“群众工作指导员”“特约信息员”和“基层公务员”等“三员”构成的微宣讲团;郴州市苏仙区组建了由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组成的“五老”宣讲小分队;怀化市鹤城区组成了“百科坛主宣讲团”;衡山县组建了“皮影戏宣讲队”。这些“草根”队伍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微宣讲的亮丽风景线。二是整合资源,让“小角色”成为宣讲“轻骑兵”。在统一组建宣讲团的基础上,注意根据宣讲的话题和宣讲人的特长,把擅长“讲”“答”“演”“唱”的不同人才组合在一起,组成宣讲小分队。比如,湘潭市把196人组成的宣讲团,分为综合类、经济类、社会类三支队伍,每支队伍又按照“一组三人”的原则成立宣讲小分队,使小分队成为方便快捷、灵活出击的“轻骑兵”。三是加强培训,让“小角色”成为宣讲“新能手”。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集中备课,反复进行试讲,帮助宣讲员提高水平,努力使他们由宣讲“新手”转变为真正“有几把刷子”的宣讲“能手”。
在宣讲方法上,注重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针对三中全会精神理论性、政策性强的特点,注重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现身说法,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用“小环境”说明“大形势”。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大形势离我们太远”的思想认识,联系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由近及远,讲清国家发展的主流和改革的大势。比如,党的十八大代表马恭志,结合自己放映电影条件的变化,用“从最初的肩扛背挑到后来的三轮车拖运,从最初的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的亲身经历,宣讲改革带来的发展和进步,让听众感同身受。二是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针对群众中存在的认为“大政策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思想认识,注意用老百姓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三中全会的理论观点和改革举措。比如,长沙市的企业宣讲小分队以正圆动力机械厂破产改制为例,向企业职工宣讲国企改革的意义、成本以及走向等,使大家进一步明白了“改革是唯一出路”的道理。年近80岁的乡村退休教师颜励己创作《竹板声声说三中,改革政策贯始终》的快板书,在山乡到处传唱“改革政策好,吉祥靠三保。若是家贫困,申请吃低保;体弱生了病,可以看医保;人老做不得,政府来养老……”生动形象地宣讲了改革的大政策。三是用“活典型”说明“大责任”。针对群众中存在的“搞改革主要是上面的事”的思想认识,深入挖掘基层群众身边的故事,把故事主人公作为宣讲的主要内容,通过讲好《深夜来电》等“微故事”,传递身边感动,倡导责任使命,激励群众积极投身改革。
在宣讲形式上,注重用“小载体”发挥“大能量”。利用微宣讲对象大多为普通老百姓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小载体”,与受众小范围、近距离、短时间的交流互动,实现理论热点“面对面”。一是通过开设微课堂进行宣讲。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不拘形式,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弄堂小院,依托农村赶集圩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市民学校、道德讲坛、家长学校、民情茶吧等载体,开设短小精悍的“微课堂”。在宣讲中,或席地而坐,一问一答;或围炉煮茶,促膝而谈,形成“疑义相与析”、政策共分享的生动景象。二是通过利用微平台进行宣讲。借助手机报、微信、微广播、微视频等平台,或开设“网上微讲坛”对三中全会精神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或借助“广播村村响”工程定期宣讲改革政策,或制作“微电影”到社区工地放映,展示改革发展成就。三是通过排演微节目进行宣讲。发挥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快板书、三句半、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行宣讲。比如,衡南县渔鼓传承人张紫映编演了单口渔鼓《三中全会惊喜多》,衡南十字大鼓《三中全会定目标》和弹词《土地流转新策略》等作品,到乡镇、学校、部队等演出10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6万人次。
(调研组组长:李湘舟 成员:邓清柯、陈湘文、肖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