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4-12-02史晓楠
史晓楠
摘 要:我国的高级软件人才缺口较大,各高校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中存在一系列困难,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最为重要的难题。该文提出基于三个环节的差异型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网站,为更新创新知识、共享创新资讯及优秀教学成果提供网络平台。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 差异型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6-01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254亿元,同比增长20.9%。在如此庞大的业务数据下,我国却面临软件工程师缺口较大,尤其是高级软件工程师更是稀缺的现状。教育部于2009年也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意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而创新能力培养在软件工程专业与卓越工程师教育中的地位重要,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实践和研究是有意义的。
然而当前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知识结构单一;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忽视了自主创新[1]。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平台建设与激励机制。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四要素 [2],按照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同阶段:课堂环节、实践环节、课外环节,结合专业课程,建立基于三个环节的差异型教学模式。该文对此教学模式和相关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 创新型人才差异型教学模式
1.1 课堂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环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新知识的引入,新应用的介绍,新发展的前瞻,重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Java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引入5~8 min左右的业内新闻介绍,介绍3至5条本周IT界的重要新闻,启发学生的探讨和思索,如最新的云技术、可穿戴式计算、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北斗导航系统等。课堂的教学内容也相应的进行调整,避免大量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基于文字的简单RPG游戏作为贯穿Java主要知识内容的作业,分阶段扩展和实现游戏系统,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该游戏的功能,在答疑课中对有创新点的作业由学生进行演示,同时点评,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取得更好成绩的意识。建议学生多进行相关知识的自学,尤其是要求阅读和参考开源代码,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软件工具,利用SVN进行项目版本管理。鼓励学生在google code上公开项目,并将自己的作业和心得以CSDN技术博客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现。在作业点评后,允许学生再次提交一次更好的版本来弥补之前的不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实现最大范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实践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如上机实验中,加强实验考核力度,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及专业发展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内容。每次布置上机任务时,分别提出基本要求,提高要求,按照完成情况不同给出不同的评分等级。在答疑课程中,按照ABCD(A代表优秀,完成提高要求或有创新点;B代表良好,实现了基本要求或提高要求部分实现;C代表中,只完成基本要求;D代表抄袭或雷同)等级对上机作业进行逐一点评。在课程设计中,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联合,完成3周的综合训练。实行项目小组管理制,给出各阶段的考核指标,全程评测,最后组织答辩演示,综合阶段评测成绩与演示效果、报告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1.3 课外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重视学科竞赛等课外环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发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组织和培训不同类型的学生参加适合自身的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工信部组织的蓝桥杯大赛主要体现对学生个人算法设计能力的考核,中软杯侧重于组织团队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更体现科研能力的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则可为学生创业与创新活动提供不同级别的平台。
2 提高教师的自身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西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在要将教师科研、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3]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完善类导师制,对导师提出明确的管理和考核目标,吸引学生进入导师科研项目组中,促进导师的科研进展,实现教研相长。同时,选派一些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实习,了解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并以科研团队完成相关任务。软件工程系与西安高新区某软件企业合作,初步构建了产学研基地,结合学校地矿特色,探索产学研实践。
3 构建较为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网络平台
围绕软件工程专业,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理念指导下,基于学生能力水平、专业类别、兴趣爱好三个维度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网络平台建设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并从三个层面上搭建网站,包括课堂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及课外创新教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互动,学科前沿探索,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促使教师在此平台上更多地交流课堂创新,学生更多学习实践创新,师生共享更丰富的课外竞赛信息,校企实习信息,学科及科研前沿成果。从根本解决以往创新培养的局部化,信息共享时延性的问题,在全院中推广创新培养,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此受益。
4 结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在教育创新,需要在已经建立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寻找和发现有利于教育创新的新的方法、新的理论,积累经验,及时总结优秀教学成果,并将这些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
参考文献
[1] 覃海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0):58-59.
[2]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3] 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1):85-87.
[4] 杨天怡,胡新平.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