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几个汉字的文化意蕴

2014-12-02吴国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本祭品子孙

吴国壁

汉字,是人类社会文字史上的奇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和中华民族的魂魄。它不仅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镂刻在龟甲兽骨上,铸造在青铜器皿上,雕琢在鼓形石器上,而且也写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写进每个中国人的心灵里。汉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往往可以从其中窥视到古代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在这里我就选择几个汉字试做浅略的分析:

1、孝:“土”中一人,“子”在下。字中表达出一个意思:为养子孙终日在土地上耕耘劳作之人,其子孙在父母的荫庇之下成长。它要告诉受到荫庇的子孙不忘记养育之恩,要知道感激,要懂得爱他们:这就是“孝”的本意。后人讲“孝道”,与本意愈行愈远。一些遵循“以孝治国”理念的封建王朝,有时把“孝”拔高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极端,演变成了愚忠愚孝,逐渐演化成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控诉的正是这种礼教。后人出于养儿防老的需要,把“孝”当成禁锢孩子们的“紧箍咒”,甚至把后代当成任由自己摆布的私有品。

2、贝:“贝”在古代曾经充当过货币,因而在涉及金钱财宝、商业流通的文字中,大部分都以“贝”作旁。从贝部字与钱财发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示财物的名称或与财物有关的名称字,这一类的字大部分意义相通。第二类是表示与财物及流通相联系的字.这一类字的数量占贝部字总数量的绝大部分。第三类是表示财物价值高低或占有财物数量多少的字。

3、“羊”与“善、美、群”:按羊之本义为美之省,因羊之本性温驯和善,素被视为吉祥动物,故含吉祥美善之意;又二言乃竞言也,相互道祥和之语为善。故善为“吉”义解。

善:上为“羊”,下为“廿”、下“口”代表用嘴吃之意。羊、是先人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也称作“牺牲”;羊在祭品等级中仅次于牛,称为“少牢”;祭祀活动结束后的祭品称作“祭余”,可由众人分食;廿代表众,祭余被众人分食,而不由一人独自享用故称作“善”;这是古人最早用来区分价值取向的观念。“善”何其重要啊!

美:《说文解字》里说“羊大为美”,所谓“美”就是“羊大”好吃的意思。《说文解字》又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意思是说“美”,意味着“甘”(在《说文解字》中“甘”和“美”互译,解释为:“甘,美也。从口含一。”),字义从“羊大”而来。因此,“美”的本意是对大羊的一种味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群:《说文解字》在解释“独”这个字的时候说:“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这说明“群”是人们对羊生活习性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也是团结、统一心理在语言文字中的反映。群与独,统一与离散的对立概念,“群”这个字其实是含有对“羊”的褒扬之意的。

4、女:在封建王朝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的歧视尤为严重,所以很多的贬义词都以女字为偏旁。

妄:不合理的,荒谬的;轻率,随意。

奸:狡诈,邪恶;自私,取巧。

妖:妖怪;怪诞,使人迷惑的言行等;娇艳,妖娆。

妒:因别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嫉妒心理。

婪:贪爱财务,不知满足。

5、慈悲:慈,上“兹”下心。“兹”字义为“这种、这样”等意;二字组合为:人本来应该具有的心,什么样的心是人性中本应具备的“这种”心?是善良之心、爱心;此心从何而来?从母性中来:孩子是母亲最伟大的作品、是母亲最引为自豪的创造成果。母亲爱孩子,出自本心、也叫做“天性”或叫做“本能”。母爱是最不夹杂私心杂念、最无功利目的的爱,因此也叫做“慈爱”;人们称母亲为“慈母”,就是因此原因。人生在世,离不开别人。每个人所作的一切,不仅为自己作、也在为别人作,这就叫“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在为满足他人的需求服务”。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含义。因此人们不仅要爱自己、也要懂得爱别人,其实爱别人也是爱自己。这种对别人的爱也就是“慈”,大而广之,也叫“仁慈”。

再说到“悲”字,上“非”下心,意为“不该存有之心”。也与人们常说的“没良心”、“没心肝”之意类似,其实可叹可怜、可悲可哀;世人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有时甚至把祸当作福追求:如贪得无厌、享乐无度、欲无止境、“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如今人常说的:“身强体壮拚命换钱、身衰体弱拿钱买命”讲的就是此理。这种活法真可“叹”、可“怜”、可“悲”;当然确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帮助迷不知返者走出迷途,找回“人性”中本应拥有的“慈爱”本源,启发人心向善,就叫做“慈悲心肠”、也叫做“大悲”之心;这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讲的“古仁人之心”、也是佛家常说的“大慈大悲”题中应有之意。

(作者单位:宁夏中宁县大战场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本祭品子孙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但问何以遗子孙
比特币的谜底,很多年后才会揭开
First Man
“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
子孙怎样,你的家族便怎样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