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
2014-12-02詹中新郭清秀
詹中新 郭清秀
摘要:
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分析出发,进而结合湖北文理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与探索,说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关键词: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8302
1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1.1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全面实现了入学大众化,实现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是高校新的阶段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向社会需求,强化能力培养,开展产学合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积极开展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活动,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高等教育的现状总体而言,传统的“满堂灌”还是高等教学的主体,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培养的重要作用,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是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主要就是培养这类生产和管理的一线高级应用性人才,即“通才”。地方高校应该主要培养此类人才。
1.2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要成长壮大,就必须提升竞争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技术创新的比重。以前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这就需要大量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注重技术操作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这种需求。
1.3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满足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我国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于社会需求脱轨的现象。企业需要的是大量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时由于技能欠缺,无法满足岗位需求,适应不了岗位的需求。这也说明,高校要与企业密切结合,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湖北文理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自升本以来,始终着力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办学定位,积极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制定规划,依托地方办学,主动对接襄阳市地方产业,以襄阳市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适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素质基础、能力本位、应用导向”的原则设立,通过“强化基础、精练专业、突出能力”的实践导向,构建的一种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通过推进“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定不移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路,积极围绕襄阳地方社会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促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四个襄阳”建设,在科学技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果显著。学校与襄阳市万州电气集团开展合作,先后开办“万州班”,共建“技术创新实验基地”,2014年又与企业签订“教师挂职合作协议”,是学校加强应用技术型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探索。积极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转型。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2012年,“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获批组建,对于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服务襄阳市新兴产业,促进我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研究的开展均有重要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成效来看,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社会适应性显著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提升。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分析
3.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校企合作搭建起了人才培养和就业之间的桥梁,高校有针对性地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人才,提升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以湖北文理学院“万州班”为例,学校开办以来,每年定点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公司上班,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在就业以后这批学生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工作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工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们在进入岗位后,一般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同时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成为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2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我校学生在学科竞赛获奖、参与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色。2013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8项,省级奖项94项,“全自动立式封装机”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14年,物电专业学生在教师团队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省物理实验创新大赛”等学生科技活动,获得多个一等奖,为学校获得了很大的荣誉。
3.3推进了教师参与企业创新和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近三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工作,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襄阳市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产学研合作,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共同开展学科建设研究。近年来,学校在产学研工作中参与企业重大产学研项目多项,多次荣获湖北省和襄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近三年,学校确立教学改革项目200多项,深入推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探索广泛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8篇,省级立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教学研究项目16项。2012年“211”改革的相关成果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评选和表彰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编写出版教材42本,讲义70多本。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与襄阳市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翠珍,刘明会,陈玲玲.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