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幸福晚年
2014-12-02子梅
子梅
青春不再,岁月易老。人到晚年,每当看到自己两鬓添了白发,额头增了皱纹时,便会生出许多无奈和烦恼,特别当遇到“耳畔频闻故人去,眼前但见少年多”时,更会感到一种落寞或悲凉。其实,当今的老人,首先应当为自己庆幸。庆幸我们生在盛世。真是生逢盛世人瑞多。过去称:“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是“七十本是小弟弟”。上海六十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市人口的27%以上。解放初,1949年全国百岁老人仅一人,如今百岁老人达一千余人。这是为什么?不妨看看,老人们现如今过的什么日子?
你看,每天拂晓,太阳初升,许多老人就开始了晨练。在绿树成阴的路边人行道上,在广场上,在晨曦的照耀下,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悠扬的乐声,老人整齐列队,随着音乐声,打起了太极拳,或跳起了广场舞,开始了新的一天。这表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坚持锻炼,健康第一,让晚年生活充满阳光和欢乐,这就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把年老看成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們“珍惜每一天,享受每一天”,在人生的驿站上树立新的追求目标。他们“活到老,学到老”,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办了四所市级的老年大学,并从市到区、街道、地段办了林林总总的老年大学,编织成覆盖全市的一张网络。这为退下来的老人提供了方便而又愉快的学习条件。来到学校,开设了各门适合老人需要的学科,聘了真诚为老人服务的资深教师,他们知识渊博,师德高尚。学生中不乏高龄老人,不少人超过80岁的,最高的竟达94岁。他们中有夫妻档、父女档、姐妹档,心向学习,相互帮助切磋,学校里始终弥漫着一种强劲而又温馨的向上力和凝聚力。人家笑话:80岁学鼓手!但80岁学鼓手的精神,更是可喜、可爱、可敬!有的人梦想写小说,有的人梦想做“徐霞客”,更有人想当一名大学生。无论学什么,电脑、英语、京昆、歌唱、绘画、书法、养生,都是学无止境。在学习中,你会置身一种新的境界。学习不是为了求业,不是为了生计,更不是为了功名,而是自我的乐趣,自身的完善,真正的修身养性。在学习中,你始终感到自己还年轻!
人到老年,退出了人生的舞台。节奏放慢了,再也不必行色匆匆地赶路程。你可以泡上一杯清茶,坐下来细细读几本早前想读而没读的中外古今的好书。你可以静静地敲击电脑的键盘,记下点你生活中有趣而又难忘的经历。你可以邀亲朋好友到祖国或世界各地,忘情山水,秉烛夜游。随着旅游业发展,无论到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或是到东欧的捷克、波兰、匈牙利,包括不少老人深深向往的俄罗斯,那里不仅景色令人神往,来去也很方便。旅游也成了不少老人的必修项目。据统计,世界各国旅游胜地接待的游客中,中国人占了很大比例,其中不少是老人。
要不是太平盛世,能有这样的安逸和幸福?老人能这样享受幸福晚年?我们可以做些比较。
从纵向比。建国前30年,正是日本鬼子入侵,国内战争,不是打仗,就是逃难。真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解放初30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知识分子是改造重点,不是思想改造,就是下乡劳动锻炼,铺盖扛在肩上,不得安宁。只有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社会安定团结,生活节节向上,才有如今的幸福生活。
从横向比。如今不管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恐怖袭击,教派冲突,战乱不断,老人生命难保,哪有安定生活?即使在欧美国家,除了富豪,老人也是被冷落的一群。哪有我们得到社会如此的关爱和照顾?
从历史上看。读唐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其中写道:“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宋代词人辛弃疾年仅42岁就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再也不像青少年时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只能无奈地“却道天凉好个秋”以自慰。还未到年老,就显示了心理的衰老。
如此说来,如今,我们正享受着幸福的晚年。
黄昏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一幅多么美好而壮丽的夕照景色。人生的黄昏时刻,也应该是满天晚霞,绚丽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