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2014-12-02化佳欢HUAJiahuan邵楠SHAONan

价值工程 2014年35期
关键词:邻里青海村庄

化佳欢HUA Jia-huan;邵楠SHAO Nan

(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宁 810016)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16,China)

1 青海东部地区概况

青海东部地区辖一市七县,总面积3.6万km2,海拔1650~3200m,高原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民族聚居区、青藏高寒区、农业生产区,既是青海自然条件最好、海拔最低、适宜人类居住和经济开发的地区,也是青海省人口最集中、贫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1],自古是我国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的核心地带,现今是西北内陆腹地及青藏高原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中国西部重要的战略进出口通道[2]。

2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西宁(市区、湟中、湟源)的1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对青海东部新农村有了深入的了解。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2.1 片面追求城乡同质化 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收入状况、传统文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是村庄规划还是村庄整治改造,盲目教条地照搬城市的建设模式,忽视城乡本身存在的差别,试图把农村改造为城市,农民改造为市民,农业搞成工业,以消灭“三农”来达到城市同质化发展,这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预期背道而驰,造成的后果也是极为严重的。比如在调研走访青海东部地区的新农村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村庄建设模式统一,与城市社区相差无几,布局整齐划一,建筑风貌统一,硬化道路笔直,村庄面无表情,特色退化,可识别性差。

2.2 片面理解建设生态化 青海东部地区新农村村庄绿化环境优美,垃圾集中处理,民居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配建阳光房,并进行了“一池三改”项目,积极推广新型洁净能源,发展村庄生态特色产业,以期达到生态建设“零污染”,与大自然握手言和。

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还仍在继续。新农村建设盲目集中建设,村庄“大撤大并”,占用耕地,浪费巨大的资源,忽视农民的地缘情结,对整体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产生负面影响。现代民居建设摒弃青海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生态节能的优良特性,而以粘土砖作为主要建材,既不节能又破坏土地。沼气池由于供气不足未能惠及农民,由于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仍在使用传统火炕进行冬季取暖,环境污染严重。

2.3 邻里交往空间低效化 邻里交往空间定义为邻里范围内,为交往活动提供可能的半公共空间区域。一个有效的邻里交往空间应该具有合适的空间尺度、空间的归属感、丰富的空间边界以及空间的多价性[3]。村庄邻里交往空间在规划师的视野中局限于村庄的外部公共空间场地营造,并多体现在对规范硬性要求的逐项落实,导致不符合村民生活习惯以及空间舒适度较低,空间利用低效,无人问津,再加上村庄资金不足,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空间设施老化。

3 新农村建设解决对策

3.1 践行城乡差别化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缩小城乡差距,不意味着乡村吸纳城市的全部。千百年来,乡村不断地发展演进产生了较于城市更加丰富的多元化优势,这些使乡村充满个性和活力。城乡无差距有差别才是最佳的发展模式。

3.1.1 尊重村民意愿,深入实地调研 青海东部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各村庄在地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规划师必须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深入村庄,倾听民意,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

3.1.2 尊重乡村意象[4],挖潜地域特色 乡村是地域特色的发源地和传承载体,是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间。自然、亲切、古朴的田园风光,热情、友善、质朴的风土人情,生动活泼、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自然村庄形态,体现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乡村特有的乡土气息。

3.1.3 尊重传统文脉,突出民族风貌 青海东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历经千百年发展的积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河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古民居和历史文化风貌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同时,运用现代科学设计理念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充分吸收村庄传统空间布局的优点和本土传统建筑符号特点,建设突出汉、回、土、撒拉等多民族特色浓郁的河湟庄院。

3.2 生态建设优化 青海东部地区目前仍有半数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对于幅员辽阔的农村来说,生态建设尤为重要。只有人类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人与自然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生态建设的特征就是要有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

3.2.1 节约土地,减少开发 新农村建设应以整治改造为主,异地新建、扩建为辅,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减少开发量。尊重地形,不占用基本农田,依山就势进行建设。保护原生态环境,不占用或破坏水系、果蔬园、草木植被,通过土地整治减少旧村建筑密度,增加绿化,改善村庄人居生态环境。

3.2.2 推广生态技术 尝试使用低洼的生态草沟引导雨水径流和处理生活污水,利用土壤过滤和植物对特定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水质,补注地下水,或是在屋檐下放置雨水收集桶,并拿来浇菜浇花等。同时,减少村庄中的不渗水路面,充分利用村庄原有道路,比如就地取材的卵石路、石板路。建筑设计提倡自然采光,积极推广太阳能采暖。建筑材料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如空心砖等,淘汰红砖。大力推广洁净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太阳灶、沼气、风能、以电代柴、秸秆气化炉制气等。

3.2.3 发展生态经济 青海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一产业比重大。而农业自身就是循环经济,可向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方向多元化发展,并尝试利用村庄优势发展庭院经济、生态旅游和农牧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3 邻里交往空间人性化 在农村,村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决定了其交往空间是多选择性的,可以是大树下、池塘边、住宅庭院中或是寺院庙宇中等。在对外部公共活动空间规划布局时,应充分考虑村民生活特点,整合设计可驻足聊天的交流场所,便于村民交往,增强凝聚力,构筑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创造和谐的邻里关系。

外部公共空间可结合村庄绿地或是旧建筑改造建设,进行简单的分隔和界定,并且硬质景观与乡土软质景观结合布置,提供遮荫空间,使场地活化更具亲切感,供老人和儿童活动的场地边缘安排一些供人休息的空间,使场地更舒适宜人,不仅提高了公共空间的使用率,还增进了村民间的交往。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在青海东部地区稳步推进,不仅改善和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加快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步伐。但青海东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更加完善的系统研究及解决方法的不断探索实践,避免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类似问题,使新农村真正地成为城乡和谐的可持续的物质和精神乐园。

[1]薛成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民生保障法律研究——以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06):90-95.

[2]虞敏,王小梅.欠发达省域城市群建设路径分析——以青海东部城市群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2-47.

[3]姚中.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李合章.乡村意象和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思考——以大庄村整治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08):4340-4343.

猜你喜欢

邻里青海村庄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我的小村庄
大美青海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村庄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