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2014-12-02杨鉴冰窦志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结型盆腔炎体征

杨鉴冰,陈 瑶,窦志芳

(1.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陕西咸阳 712000; 2.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咸阳 712000;3.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急性盆腔炎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可转为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CPID)的名称自2009年7版《妇产科学》改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2012年6月-2013年3月我们对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诊断辨证为“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病例90例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旨在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病例均为2012年6月-2013年3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患者,均诊断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组3组,每组30例。西药组中年龄(31.73±5.70)岁,中医证候积分(15.67±2.43)分,盆腔体征积分(6.83±1.23)分;中药组中年龄(31.83±6.36)岁,中医证候积分(13.63±1.83)分,盆腔体征积分(6.73±0.98)分;中西医组中年龄(33.53±5.05)岁,中医证候积分(17.40±2.55)分,盆腔体征积分(7.03±1.47)分。3组病例在年龄和病情轻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及症状评分。症状:下腹作痛,坠胀,腰部疼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症状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量多,不孕等。妇科检查:子宫后倾,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发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或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包快。病情分级标准:重度:积分在15分以上;中度:积分在10~15分;轻度:积分在5~9分。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3]教材制定:下腹疼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月经异常伴有盆腔包块、盆腔积液等。舌质暗红,或边尖瘀点,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2 治疗方法

西药组单用西药盆腔灌注,月经干净后,患者取仰面半卧位,腹穿位置依据妇科检查及B超结果,取左侧或右侧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作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后,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行穿刺术,嘱鼓腹,进针后有落空感,取出针芯,以5mL注射器抽吸,无组织吸出后,接输液器依次注入35℃左右的生理盐水100mL联合庆大霉素8万U及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5mg,替硝唑注射液100mL,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每3d 1次,3次为 1个疗程。中药组于月经干净后服盆炎消方,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芷、川楝子、枳壳各10g,赤芍、白芍、川断、杜仲各12g,元胡、蒲公英、车前子、路路通、焦三仙各15g,炙甘草6g。随症加减:小腹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附件区有炎性包块加三棱、莪术、皂刺;带下量多色黄加鸡冠花、椿根皮。1剂/d,10d为1个疗程。中西医组采用中药内服(方法同中药组)加西药盆腔灌注(方法同西药组)。3组均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进行1次记录分析,疗效评定。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及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积分为0分。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体征显著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所减轻,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3.2 疗效观察

3.2.1 3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3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经Ridit分析,中西医组与中药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及中药组与西药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3.2.2 3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盆腔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中西医组与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盆腔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个疗程后中西医组与中药组、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盆腔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3。

表2 3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分,±s)

表2 3组病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分,±s)

注:与中西医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第1个疗程 第2个疗程 第3个疗程西药组 30 15.67±2.43 10.37±2.08 6.60±2.871) 3.87±4.261)中药组 30 13.63±1.83 8.30±1.47 4.90±2.381) 2.23±3.821)中西医组 30 17.40±2.55 11.07±2.15 5.47±1.59 0.93±1.17

表3 3组治疗前后盆腔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分,±s)

表3 3组治疗前后盆腔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分,±s)

注:与中西医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第1个疗程 第2个疗程 第3个疗程西药组 30 6.83±1.23 6.88±1.24 4.80±1.641) 3.43±3.151)中药组 30 6.73±0.98 6.19±1.33 4.44±1.721) 1.37±2.361)中西医组 30 7.03±1.47 6.83±1.43 6.22±2.05 1.00±1.82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属中医学痛经、带下、癥瘕、不孕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多为经期不卫生或经期行房;或有多次妇科宫腔手术史;或原有盆腔炎史,又因过劳耗伤正气,以致寒、热、湿邪侵袭子宫、胞脉,与气血相博结,阻碍气机而发病。病位在子宫、冲任、胞脉,临床辨证多为湿热瘀结型,治法当以利湿解毒、活血行气、止痛消癥为主[4]。“盆炎消”是针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而设的经验方,方中当归、赤芍、白芍养血活血止痛,扶正而祛邪;川芎祛瘀而通畅胞脉;蒲公英、车前子、路路通利湿解毒、通络消癥;元胡、川楝子、枳壳理气活血,使气机通畅。慢性盆腔炎的病位在子宫、胞脉,胞络系于肾,故方中川断、杜仲补肾活血强腰脊是本方一个特点[5],该方治疗慢性盆腔炎十余年均取得满意效果[6-7]。

由于盆腔炎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1],故盆腔灌注中西药选庆大霉素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8];替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氧氟沙星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高;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减轻病理性纤维组织增生,防止粘连作用。盆腔灌注系血管外给药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抗生素的局部吸收浓度,药物直接作用于炎症局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且药物用量少,减少对胃的刺激,减轻肝脏、肾脏的负担,又可以有效保持药力[9]。本研究结果表明,用盆炎消联合盆腔灌注可使患者的下腹、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神疲乏力,月经不调,不孕,经期腹痛加重,子宫活动受限或压痛,输卵管增粗或子宫旁片状增厚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较单纯口服中药盆炎消和单纯西药盆腔灌注疗效显著(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为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最佳优化方案。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7-25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53.

[3]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9.

[4]杨鉴冰,刘晓倩.盆炎消联合坤复康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138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41(9):58.

[5]徐翠.杨鉴冰教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经验[J].现代中医药,2005,25(2):3-4.

[6]董玉琼,杨鉴冰,王桂芳,等.盆炎止带消治疗慢性盆腔炎 9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16-17.

[7]杨鉴冰,郭莉.盆炎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2,32(6):30-32.

[8]施彗.桂枝茯苓丸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34.

[9]杨鉴冰,郭燕,倪园洁.盆腔炎方内服结合盆腔灌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72例[J].陕西中医,2013,34(9):1165-1167.

猜你喜欢

结型盆腔炎体征
带前放压电水听器噪声建模及低噪声设计方法
及芷冰芍冲剂治疗津亏热结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清湿止痛汤联合奥硝唑、头孢硫脒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应用电路设计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