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器侘寂之美

2014-12-02阿木撰文摄影

环境与生活 2014年1期
关键词:竹器扇骨竹丝

◎阿木 撰文/摄影

竹子本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什,近年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热,收藏杂项里的竹器成为热门。人们对名贵竹材的追求也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比如产自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的“湘妃竹”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藏家们以拥有湘妃竹扇骨为荣。竹器的魅力何在?本刊为您从头道来。

竹材

竹子,是世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在旺季一天可长一两米。古代文人将许多理想品格寄托于竹。如此集优越的物质属性和深厚文化属性于一身,几乎没有哪种植物与之匹敌。

我国有竹500多种,种类占全世界近一半,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我国是最早种植和利用竹子的国家,至少在约74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掌握了竹篾编织的技术。根据竹材的不同特性,古代艺人创造了丰富而辉煌的竹器艺术。

质朴之美

竹器以竹为材,源于自然却不损害生态。崇尚自然的道家对竹情有独钟,日本人也将竹作为自然生命力的象征用在祭祀中。

竹子中空笔直,挺拔有节,绝不华丽,却有与生俱来的优美,与日本茶道所崇尚的侘寂之美相符合。“侘寂”一词,本意大致可以概括为简素、质朴、融于自然的美。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村田珠光开启了自然、朴素的草庵茶风,采用合于自然的竹制素器。他用竹编花瓶取代了华丽的唐朝黄铜花瓶,用竹勺取代了象牙制品。后来千利休将日本茶道的侘寂之美发展到极致。

除了茶器,竹制素器还有笔管、香筒、箫笛、扇骨等,种类繁多。

就扇骨来说,竹制扇骨具有其他材质所不能比拟的清雅风格。在明沈德潜的《万历野获编》中载“今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

折扇起源于日本,在我国则是得益于明成祖朱棣的喜爱才流行起来。最初流行的是从日本进口的倭扇,后来由于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才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与倭扇不同的素雅风格。扇骨有精雕细刻的,也有素竹扇骨纯粹玩赏竹子天然色泽、花纹和形态的,如湘妃竹的紫花斑点,佛肚竹的独特形态,棕竹的油亮质感。

晋张华《博物志》载:“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这一凄美传说使湘妃竹备受青睐。一副好扇骨入手,再配以书画扇面,纳凉、赏扇、把玩,是一桩乐事。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清光绪年间的竹黄刻竹扇

清朝竹刻荷花臂搁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吴鲁珍雕刻的松阴迎鸿图笔筒

竹刻雅趣

关于刻竹的记载,最早在西周,主要为竹简。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竹勺,勺柄已经出现了透雕纹理和浅刻龙纹装饰,简洁细腻,这成为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竹刻艺术精品。而真正意义上的竹刻艺术是直到明中叶才发展起来的。

明代竹刻不是匠人之艺,而是文人雅趣。刻竹赠酬在文人中很流行,嘉定竹刻作为主流和代表,即兴起于此时。

嘉定竹刻首创者名为朱松邻,生活于正德、嘉靖年间,他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他制作的竹器有笔筒、香筒、杯、罂等,尤以簪钗等饰品称于当时。清代学者王鸣盛“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就是指朱松邻的竹簪。此后他的儿子朱小松以及他的孙子朱三松发扬朱氏技法,并称三朱。

清康熙年间的吴鲁珍,代表着竹刻鼎盛期的成就。他在三朱的技法中发展出开创性的浅浮雕技法,精摹透视,极致妙绝。

另有以顾宗玉为代表的精镂细刻一派,在《竹人录》中以“齐梁绮靡”喻之。这种竹刻有一个悲剧之处,就是图案过于精细而用久易坏,不易保存。

沦于浅显

周芷岩,康乾时人,被喻为竹人中的杜甫,是竹刻鼎盛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开创了竹刻的新局面,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导致了竹刻艺术的衰落。在此前竹刻发展的两百多年间,多是以北宗绘画技法入竹刻,注重表现刻画的立体和层次。但是周芷岩在三朱基础之上将南宗画法之写意融入了竹刻艺术,以刀为笔,皴擦勾勒,多用阴刻,笔简意深。后人却以为就此觅得了方便法门,仅学其皮毛,不再重视三朱以来的圆雕、浮雕等凸刻技法的锤炼,一味追求简逸格调,而落入了平板单一的境地。至民初时,传统的圆雕、浮雕技巧竟然无处可学,绝大部分作品都仅用留青和阴刻工艺,实为憾事。

1/紫竹箫

2/北京乐渔樵空间的素竹茶器

3/素竹文房清玩

4/棕竹香筒

灿若云锦

竹子纤维柔韧,是编织的良材,竹编因此成为最早的竹艺形式。在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竹编制品中,已经出现了人字纹、十字纹、六角纹、菱格纹等多种纹样,体现出高超的编制工艺。竹编的使用非常广泛,食器、盛器、箱笼、竹夫人、竹扇等等。浙江、四川、福建、云南等省的竹艺都比较发达。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恐怕就是四川自贡的龚扇了。

自贡龚扇为清光绪年间四川艺人龚爵五创制。传说龚爵五本来是一位运煤工,偶然见到乐山来的商人手执竹扇,很喜欢,于是苦心钻研,最终竟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出了一柄精美的竹扇。龚爵五拿着这柄竹扇进京参加赛宝会,一战成名,得光绪帝赏识。自贡龚扇因此入宫成为妃嫔们的爱物,也开启了此后140多年历经5代人的传承。

自贡龚扇从选料到制作,都很讲究。竹材要选用背阴肥土、节长叶小的一年龄青黄竹,须在秋分、白露后不久砍取。一年龄的嫩竹能够保证竹丝的颜色嫩黄、纤细透光,而秋冬时节,竹子含水量低,纤维相对强韧,这时候砍取能够保证竹丝的柔韧和结实。砍取的竹材经过清水灌养制成光洁透明、微风可拂的竹丝,最细可达0.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50千克的竹材只能取这样的竹丝0.2千克。

1/制作龚扇必须一丝不苟 谢洪/摄

2/自贡龚扇,由超级细的竹丝编制而成。

3/梅箓竹扇骨

4/非物质文化遗产龚扇第五代传人龚倩 谢洪/摄

5/龚扇作品《红线盗盒》 谢洪/摄

编织时,竹青和竹黄的自然色泽按照经纬丝编制图案,山水花鸟人物惟妙惟肖,在自然的嫩黄色泽中若隐若现,灿若云锦却有着清雅的格调。质地轻薄透光如蝉翼,又类纨绢。文人郭沫若第一次见到自贡龚扇,误以为是纨扇,经仔细辨认才看出是竹丝编织,盛赞“巧夺天工,世之少有”。可惜现在能够制作这种扇子的已不足10人,一年仅制几十柄而已。

手制文玩

明清竹刻的辉煌一般人无法企及。现今玩竹的人也是花样百出。竹材的源源不绝,让手制文玩变成一种新玩法。取一截青皮无损的带节原材,取适当长度即成花器,花样多的,还可在侧挖出一个或两个方形孔,适于插花时营造错落有致的效果。竹材一剖两半,略加打磨抛光,便可制成不错的素竹臂搁或茶则。如果能找到靠近根部的竹材,那特异的形态,更有宽阔的想象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新伐竹材如直接制作会有开裂、霉变、生虫等问题,须经过长时间煮制和几个月的曝晒才可制器。在市场上我们能够找到已经加工过的竹材,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猜你喜欢

竹器扇骨竹丝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南山赋
地域性设计文化的不懈探索
——读张宗登博士《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绘画的新形式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
竹丝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方向研究
竹丝镶嵌屏风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折扇收藏:扇骨渐成市场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