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读且悟且思 动心动情动笔

2014-12-02田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动心动情文本

田光

内容摘要: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文字表达的真实、感情的真切,不再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游戏。立意、结构、文采都是可以通过系列课程“模式化”训练出来,唯独“感情真切”无法程式化的训练。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文本入手,让学生且读且悟且思,对文本动了心,发乎情,寄于笔,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引导他们从对文本人物动情,到对自我动情,完成情感的体悟,作文的飞跃。

关键词:文本细读 阅读 作文

高考作文作为语文高考试卷的重头戏,是高考语文最醒目的明星,是每逢6月份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很多考生在审题立意、结构思路、语言形式上下足了功夫,“宝剑锋从磨砺出”,很多考生在入考场前已经“胸中有沟壑”,以不变之作文结构应对万变之作文题目,抓住材料关键词,将惯有结构套用,再用上几个成型的排比开头,一篇作文就这样轻松出炉。可辞采的华美,规矩的结构并没有给考生赢来高分,在于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作文评价标准,即“感情真切”。缺少温情的文字怎能打动充满温情才情的阅卷者!一些学生平时练笔少,考试就更难写出成型佳作,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课上所讲课文于考试无益,所以“置若罔闻”。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动心动情,真正走入文本,再动笔与古人对话,这样思维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关键的,在于真正拨动了学生情感深处的琴弦,做到有感而发。

一、读百遍书——动心感知文本

许多学生不喜欢教材文本是因为他们从未走进。就像你从未走进一个人,表面冷若冰霜的他,真正用心去交流了,方知道原来热心如火。学生没有走进文本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没有认认真真的研读教材。“踏实做人,认真做学问”是教育的标准。引导学生诵读,用美读法去感染他们,读着读着有一点动心了,有一点温度了,教师再及时点拨,效果是很好的。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解读上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要有对教材至少三遍的阅读基础,才能深入剖析,否则只是教师的自我备课,学生不熟文本很难走进文本,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本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范本,读百遍书,自然融入其中。

古典文学经典之作《红楼梦》,必修三教材节选的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如果没有熟读文本,弄不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很好地梳理情节、理解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一些同学遇到生疏的字词就偷懒不细究了,这是不对的。这样课堂上参与的对于人物形象的讨论,就只会停留在印象中的固有形象,这种印象可能是听别人谈起的,或是通过影视剧了解的,而不是基于文本的印象。比如分析王熙凤形象时,同学能说出她狠辣的最典型的事例:“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这些事例都能看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的“仙子”美而不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从节选部分寻找对凤姐的印象,而非记忆中的。所以就更应反复诵读王熙凤出场这一部分,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独特出场方式,到头饰服装的描写,进而贾母戏谑性的介绍,凤姐由悲到喜的表演,王夫人问月钱发放情况及衣料之事,环环相扣体现出凤姐善于应酬的“胭脂虎”形象,《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出场匠心独运,这样的典型画面怎能不百遍诵读,却舍近求远!

二、悟千种理——动情细读文本

对文本动了情,自然要有疑问,自然要作“细读”的工作了。在细读的过程中,品味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

以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为例。在充分阅读后,学生生发了疑问:为什么比兴部分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文末交代焦仲卿的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东南有什么特别的意象?在必修三《蜀道难》中学生提出这样的疑惑:“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古人出游说“西游”,人死称“驾鹤西归”,“西”这个方位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教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古人经常选用的方向词一一解读,进而勾连了教材,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阅读是加入读者主观体验的活动。文字是作者无声传递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隐藏着大喜大悲或是细腻入微的情致,这些情致是通过一个朴实的词语、一个简单的句子,一个或繁或简的语段传达出来的,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需钻进作品,品读作者,通过品词来品文进而品人,越是经典的著作越是耐人寻味,它的魅力长久激荡人心。随着阅历的增长、情感的丰富、理性的深刻,会获得更加丰满的阅读体验。这些体验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细心诵读,一遍又一遍耐心体悟得来的,动情读文本,可谓于万花筒中看世界,千般花开,万种情思。

三、思万种情——动笔对话文本

古人读诗到动情处往往和诗一首,优秀的作品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伟大的作品总让作者魂牵梦萦。一部作品使学生了解了作家的心灵,更直观地了解了作品人物的心灵。作品人物的故事引发了青年学生多少思考!文本分析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与课本互动,写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触碰自我最真实的心灵,做真正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抒真情的能力,寄情笔上,不求语言华美,但求真实、整齐,为高考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了《涉江采芙蓉》这一课后,我让学生把想对游子说的话真实写出来,得了不少佳作:

有诗经形式的:

“式微,式微,胡不归?距离拉开了思念,琵琶弦上说相思。当年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忧伤让你孤独采莲。若是疲惫,游人请归。故人还在,一世相偎。”

“萍水相逢,逢缘相知。知己之心,心如潮水。水波漫漫,漫路长长。长途凄凄,凄也伤伤。伤悲至忧,忧以终老。”(顶真)

有对联形式的:

“温婉柔肠,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志在四方,望大丈夫卒立奇功。”

亦有现代散文形式的:

“仿佛在诗句的结尾仍回荡着你未完的叹息,那是一支离弦的曲,那是一首未完的歌。隔了千年,仍然回响在时间的深处。又何必叹息呢,在那样的时代,真的不是每个人蓦然回首时,都看得见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她如莲花,永贮于你的心里,足已矣。”

“世事易迁,人事易分。人生离散之景常有,男女恨别之情长存。雨落纷纷,归故里草木深,远眺满目尽寒。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斯人已去,流年不反,就在芬芳之中让思念落地生根,带着所有爱与悲伤。”

课堂学习中,只有做到读中悟、悟中思,从有一点动心,到真的动了情,到不自主动笔,才完成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才在每一堂课中,每一篇文本中真正培养了学生触发真情的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动心动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单人间
九千七等
“心动”与“动心”
“心动”与“动心”
陈朝东
皮影戏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