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2014-12-02张春容康晓慧邱丰
张春容+康晓慧+邱丰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混配制剂对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按质量比1.00∶2.00、1.00∶3.00、1.00∶ 3.75和1.00∶5.00四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40.06、148.42、167.90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悬浮剂每hm2施药量1 012.5~1 125.0 mL ,防治效果达到76%以上,具有较好地防治效果,并且对作物无药害,适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嘧菌酯,腐霉利,灰霉病菌,毒力测定,田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1-459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19.022
Toxicity and Field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Mixture of Azoxystrobin and
Procymidone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ZHANG Chun-rong, KANG Xiao-hui, QIU F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Toxicity of the mixture of azoxytrobin and procymidone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Per were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growth rate of mycelia, 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mixture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in the field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xtures of azoxystrobin and procymidone by ratios of 1.00∶2.00, 1.00∶3.00, 1.00∶3.75 and 1.00∶5.00 had synergistic effects on Botrytis cinerea, the CO-toxicity coefficient CTC are 140.06, 148.42, 167.90 and 126.69 respectively, were higher than 120. Furthermore, the field control efficacy of azoxytrobin and procymidone 30% SC was above 76% while the application dosage was 1 012.5~1 125.0 mL/hm2, no phytotoxicity to crops, and suitable for gener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production.
Key words: Azoxystrobin;Procymidone;Botrytis cinerea;toxicity determination; field efficacy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侵染引起的,严重危害蔬菜生产的病害之一。其寄主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发病程度高。就番茄而言,每年使番茄减产可达20%~30%,严重的高达60%以上[1]。虽然关于灰霉病防治方法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目前尚未发现灰霉病的抗原,抗病育种难以实施,因此目前中国主要依靠化学方法防治灰霉病[2]。防治灰霉病的常用杀菌剂包括腐霉利、异菌脲、乙霉威、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嘧霉胺的单剂及复配制剂,从应用效果来看,部分地区如辽宁省对乙霉威、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抗性菌株达到87.2%,对嘧霉胺的抗性菌株已达到22.9%[3-5]。在现有常规针对灰霉病的杀菌剂中,腐霉利的活性相对较高,它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对葡萄孢属和核盘菌属真菌有特效,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6]。而作为一种新型杀菌剂嘧菌酯,它对几乎所有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瘸、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且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谷物、水稻、葡萄、马铃薯、蔬菜、果树等作物安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碍真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干扰能量的合成[7,8]。然而,两者的共同缺点是菌株容易对其产生抗性,经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测初步测定,两者混配有增效作用,且可以延长菌株对药剂的抗性,同时扩大杀菌谱,延长常规农药的使用寿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菌株:番茄灰霉病菌,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提供。
培养基:常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
杀菌剂:95%嘧菌酯(Azoxystrobin)原药,95%腐霉利(Procymidone)原药,均由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均用甲醇溶解制成1.00×104 mg/L有效浓度的储备液,4 ℃保存,备用。
1.2 试验方法
1.2.1 试材准备与试验方法 供试作物:黄瓜子叶(温室常规种植的健康黄瓜子叶)参照NY/T1156.9-2008规定的-叶片法,采用黄瓜子叶进行半活体试验[9]。
1.2.2 药剂配置与处理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以含有0.05%吐温80的水溶液为溶剂,配置分别含表1药剂浓度的药液处理,并设不加药剂处理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16个子叶。
1.2.3 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将黄瓜子叶放置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1 h,然后将叶片取出,去掉子叶上多余的药液,叶片正面朝上,置于用同样浓度药液浸湿的吸水纸上,将活化好的番茄灰霉病菌用打孔器取2 mm的菌饼,菌丝朝下将菌饼接种在叶片中央,然后将接种后的叶片置于23 ℃、12 h光照交替的条件下培养。
1.3 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
1.3.1 调查方法 培养72 h后采用方格法(每个方格面积为1 mm2)测量叶片上的发病面积,与对照处理相比较计算出抑制率。
1.3.2 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药剂对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将抑制率转化成几率值(y),浓度转化成对数值(x),求出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以及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抑制百分率=
■×100%
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
CTC=■×100
增效作用判断:CTC大于120,为增效作用;CTC大于80小于120,为相加作用;CTC小于80,为拮抗作用[10]。
1.4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测定
1.4.1 试验设计 2012-2013年两年在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罗家店村灰霉病常发田块进行试验。试验地为黄壤土,pH 6~7,有机质含量1%~2%,正常肥水管理。试验番茄品种为荷兰百利,每处理小区面积28 m2 ,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间设有保护行。于番茄开花结果期第一次施药,7 d后第二次施药,21 d后第三次施药,采用卫士牌WS-16型手动喷雾器,全株均匀喷雾,每hm2用药液675 L。试验药剂为30%嘧菌酯腐霉利SC750倍液、666倍液、600倍液,250 g/L嘧菌酯720倍液,50 %腐霉利360倍液,50 %啶酰菌胺360倍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
1.4.2 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 分别于施药前1天和最后一次施药后7 d进行病情调查。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30果,计每区150果,记录病果数,按病果率计算防治效果。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平均数及防效。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病果率=■×100%
防效=■×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力测定结果
嘧菌酯和腐霉利及其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和相关系数见表2。结果表明,在半活体条件下,嘧菌酯与腐霉利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复配剂的EC50值均小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EC50值分别为6.207 mg/L和6.792 mg/L,其中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EC50值最小为3.833 mg/L,然后依次是1.00∶2.00、1.00∶3.00、1.00∶5.00、1.00∶1.00和1.00∶4.00,其EC50分别是3.974、4.129、4.381、5.276和5.678 mg/L。
2.2 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分析
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见表3。结果表明,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67.90,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倍数达到0.68倍。其次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00、1.00∶2.00、1.00∶5.00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8.42、140.06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而按1.00∶1.00和1.00∶4.00的比例混配后共毒系数分别为109.99和114.90,均大于80,小于120,表现为加和作用。
2.3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两年田间平均防效情况见表4,结果表明用30%嘧菌酯·腐霉利SC 600倍液和666倍液对番茄灰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6.00%和80.11%,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360倍液,防效为75.23%无明显差异,但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防治效果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3 小结
本试验采用NY/T1156.9-2008规定的-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及两者按照1.00∶1.00、1.00∶2.00、1.00∶3.00、1.00∶3.75、1.00∶4.00和1.00∶5.00(w/w)6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半活体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两个单剂,并用孙云佩共度系数法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强。因此选用此比例将嘧菌酯和腐霉利制成30%嘧菌酯·腐霉利SC,并进行田间的药效验证试验。经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SC用600~666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经过观察,该药剂在安全剂量内对番茄的生长发育无任何不良的影响,且成本低,见效快、持效期长。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稀释600~666倍,于灰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每隔3~7 d施药一次,连续施药3次,可取得理想的防效。
参考文献:
[1] 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番茄灰霉病研究进展[A].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0-82.
[2] 陈宇飞,文景芝,李立军.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93-699.
[3] 纪明山,程根武,张益先等.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抗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213-216.
[4] 纪明山,祁之秋,王英姿等.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学报,2003,30(4):396-400.
[5] 赵 琳,纪明山,祁之秋等.辽宁省蔬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2008,34(3):85-88.
[6] 沃解明.新型农用杀菌剂-腐霉利[J].上海化工,2012,22(2):5-8.
[7] 刘长令,张立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农药, 1998,37(3):1-6.
[8] BARTLETT D W, CLOUGH J M, JEREMY R,et al. The strobilurin fungicides[J]. Pest Manag Sci,2002,58:649-662.
[9] 李树正,张素华,刘淑芬,等.黄瓜子叶法筛选蔬菜灰霉病杀菌剂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94-99.
[10] 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常用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J].农药,2003,42(8):28-29.
1.2.2 药剂配置与处理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以含有0.05%吐温80的水溶液为溶剂,配置分别含表1药剂浓度的药液处理,并设不加药剂处理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16个子叶。
1.2.3 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将黄瓜子叶放置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1 h,然后将叶片取出,去掉子叶上多余的药液,叶片正面朝上,置于用同样浓度药液浸湿的吸水纸上,将活化好的番茄灰霉病菌用打孔器取2 mm的菌饼,菌丝朝下将菌饼接种在叶片中央,然后将接种后的叶片置于23 ℃、12 h光照交替的条件下培养。
1.3 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
1.3.1 调查方法 培养72 h后采用方格法(每个方格面积为1 mm2)测量叶片上的发病面积,与对照处理相比较计算出抑制率。
1.3.2 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药剂对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将抑制率转化成几率值(y),浓度转化成对数值(x),求出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以及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抑制百分率=
■×100%
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
CTC=■×100
增效作用判断:CTC大于120,为增效作用;CTC大于80小于120,为相加作用;CTC小于80,为拮抗作用[10]。
1.4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测定
1.4.1 试验设计 2012-2013年两年在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罗家店村灰霉病常发田块进行试验。试验地为黄壤土,pH 6~7,有机质含量1%~2%,正常肥水管理。试验番茄品种为荷兰百利,每处理小区面积28 m2 ,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间设有保护行。于番茄开花结果期第一次施药,7 d后第二次施药,21 d后第三次施药,采用卫士牌WS-16型手动喷雾器,全株均匀喷雾,每hm2用药液675 L。试验药剂为30%嘧菌酯腐霉利SC750倍液、666倍液、600倍液,250 g/L嘧菌酯720倍液,50 %腐霉利360倍液,50 %啶酰菌胺360倍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
1.4.2 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 分别于施药前1天和最后一次施药后7 d进行病情调查。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30果,计每区150果,记录病果数,按病果率计算防治效果。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平均数及防效。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病果率=■×100%
防效=■×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力测定结果
嘧菌酯和腐霉利及其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和相关系数见表2。结果表明,在半活体条件下,嘧菌酯与腐霉利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复配剂的EC50值均小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EC50值分别为6.207 mg/L和6.792 mg/L,其中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EC50值最小为3.833 mg/L,然后依次是1.00∶2.00、1.00∶3.00、1.00∶5.00、1.00∶1.00和1.00∶4.00,其EC50分别是3.974、4.129、4.381、5.276和5.678 mg/L。
2.2 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分析
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见表3。结果表明,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67.90,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倍数达到0.68倍。其次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00、1.00∶2.00、1.00∶5.00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8.42、140.06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而按1.00∶1.00和1.00∶4.00的比例混配后共毒系数分别为109.99和114.90,均大于80,小于120,表现为加和作用。
2.3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两年田间平均防效情况见表4,结果表明用30%嘧菌酯·腐霉利SC 600倍液和666倍液对番茄灰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6.00%和80.11%,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360倍液,防效为75.23%无明显差异,但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防治效果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3 小结
本试验采用NY/T1156.9-2008规定的-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及两者按照1.00∶1.00、1.00∶2.00、1.00∶3.00、1.00∶3.75、1.00∶4.00和1.00∶5.00(w/w)6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半活体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两个单剂,并用孙云佩共度系数法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强。因此选用此比例将嘧菌酯和腐霉利制成30%嘧菌酯·腐霉利SC,并进行田间的药效验证试验。经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SC用600~666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经过观察,该药剂在安全剂量内对番茄的生长发育无任何不良的影响,且成本低,见效快、持效期长。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稀释600~666倍,于灰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每隔3~7 d施药一次,连续施药3次,可取得理想的防效。
参考文献:
[1] 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番茄灰霉病研究进展[A].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0-82.
[2] 陈宇飞,文景芝,李立军.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93-699.
[3] 纪明山,程根武,张益先等.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抗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213-216.
[4] 纪明山,祁之秋,王英姿等.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学报,2003,30(4):396-400.
[5] 赵 琳,纪明山,祁之秋等.辽宁省蔬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2008,34(3):85-88.
[6] 沃解明.新型农用杀菌剂-腐霉利[J].上海化工,2012,22(2):5-8.
[7] 刘长令,张立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农药, 1998,37(3):1-6.
[8] BARTLETT D W, CLOUGH J M, JEREMY R,et al. The strobilurin fungicides[J]. Pest Manag Sci,2002,58:649-662.
[9] 李树正,张素华,刘淑芬,等.黄瓜子叶法筛选蔬菜灰霉病杀菌剂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94-99.
[10] 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常用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J].农药,2003,42(8):28-29.
1.2.2 药剂配置与处理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以含有0.05%吐温80的水溶液为溶剂,配置分别含表1药剂浓度的药液处理,并设不加药剂处理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16个子叶。
1.2.3 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将黄瓜子叶放置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1 h,然后将叶片取出,去掉子叶上多余的药液,叶片正面朝上,置于用同样浓度药液浸湿的吸水纸上,将活化好的番茄灰霉病菌用打孔器取2 mm的菌饼,菌丝朝下将菌饼接种在叶片中央,然后将接种后的叶片置于23 ℃、12 h光照交替的条件下培养。
1.3 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
1.3.1 调查方法 培养72 h后采用方格法(每个方格面积为1 mm2)测量叶片上的发病面积,与对照处理相比较计算出抑制率。
1.3.2 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药剂对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将抑制率转化成几率值(y),浓度转化成对数值(x),求出药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以及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抑制百分率=
■×100%
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混配制剂的共毒系数:
CTC=■×100
增效作用判断:CTC大于120,为增效作用;CTC大于80小于120,为相加作用;CTC小于80,为拮抗作用[10]。
1.4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测定
1.4.1 试验设计 2012-2013年两年在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罗家店村灰霉病常发田块进行试验。试验地为黄壤土,pH 6~7,有机质含量1%~2%,正常肥水管理。试验番茄品种为荷兰百利,每处理小区面积28 m2 ,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间设有保护行。于番茄开花结果期第一次施药,7 d后第二次施药,21 d后第三次施药,采用卫士牌WS-16型手动喷雾器,全株均匀喷雾,每hm2用药液675 L。试验药剂为30%嘧菌酯腐霉利SC750倍液、666倍液、600倍液,250 g/L嘧菌酯720倍液,50 %腐霉利360倍液,50 %啶酰菌胺360倍液,以清水处理为对照。
1.4.2 结果调查及数据分析 分别于施药前1天和最后一次施药后7 d进行病情调查。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查30果,计每区150果,记录病果数,按病果率计算防治效果。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平均数及防效。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病果率=■×100%
防效=■×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毒力测定结果
嘧菌酯和腐霉利及其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和相关系数见表2。结果表明,在半活体条件下,嘧菌酯与腐霉利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复配剂的EC50值均小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EC50值分别为6.207 mg/L和6.792 mg/L,其中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EC50值最小为3.833 mg/L,然后依次是1.00∶2.00、1.00∶3.00、1.00∶5.00、1.00∶1.00和1.00∶4.00,其EC50分别是3.974、4.129、4.381、5.276和5.678 mg/L。
2.2 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分析
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共毒系数CTC见表3。结果表明,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75的比例混配后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67.90,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倍数达到0.68倍。其次嘧菌酯与腐霉利按1.00∶3.00、1.00∶2.00、1.00∶5.00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8.42、140.06和126.69,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而按1.00∶1.00和1.00∶4.00的比例混配后共毒系数分别为109.99和114.90,均大于80,小于120,表现为加和作用。
2.3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
30%嘧菌酯·腐霉利SC对番茄灰霉病两年田间平均防效情况见表4,结果表明用30%嘧菌酯·腐霉利SC 600倍液和666倍液对番茄灰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6.00%和80.11%,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360倍液,防效为75.23%无明显差异,但与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的防治效果均达到极显著差异。
3 小结
本试验采用NY/T1156.9-2008规定的-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和腐霉利单剂及两者按照1.00∶1.00、1.00∶2.00、1.00∶3.00、1.00∶3.75、1.00∶4.00和1.00∶5.00(w/w)6个比例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半活体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和腐霉利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两个单剂,并用孙云佩共度系数法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嘧菌酯和腐霉利按1.00∶3.7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强。因此选用此比例将嘧菌酯和腐霉利制成30%嘧菌酯·腐霉利SC,并进行田间的药效验证试验。经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30%嘧菌酯·腐霉利SC用600~666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经过观察,该药剂在安全剂量内对番茄的生长发育无任何不良的影响,且成本低,见效快、持效期长。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稀释600~666倍,于灰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每隔3~7 d施药一次,连续施药3次,可取得理想的防效。
参考文献:
[1] 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番茄灰霉病研究进展[A].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与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0-82.
[2] 陈宇飞,文景芝,李立军.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93-699.
[3] 纪明山,程根武,张益先等.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抗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8,29(3):213-216.
[4] 纪明山,祁之秋,王英姿等.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学报,2003,30(4):396-400.
[5] 赵 琳,纪明山,祁之秋等.辽宁省蔬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J].植物保护,2008,34(3):85-88.
[6] 沃解明.新型农用杀菌剂-腐霉利[J].上海化工,2012,22(2):5-8.
[7] 刘长令,张立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农药, 1998,37(3):1-6.
[8] BARTLETT D W, CLOUGH J M, JEREMY R,et al. The strobilurin fungicides[J]. Pest Manag Sci,2002,58:649-662.
[9] 李树正,张素华,刘淑芬,等.黄瓜子叶法筛选蔬菜灰霉病杀菌剂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94-99.
[10] 张从宇,高智谋,岳永德.常用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J].农药,2003,42(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