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6A型拧管机的研制
2014-12-02卜艳娇
卜艳娇
东北煤田地质局沈阳钻探机械研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122
0 引言
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拧管机可代替人力拧卸钻杆,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施工工作效率。拧管机主要有液压式拧管机和机械式拧管机。液压拧管机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以下问题:1)当外界温度变化很大时,工作中油的粘性变化也很大,容易出现漏油现象,引起运动特性的变化,影响工作的稳定性,降低了施工效率;2)液压元件的配合件制造精度要求较高,加工工艺较复杂,导致成本比较高,使得液压拧管机价格贵一些;3)液压传动结构比较复杂,液压系统发生故障不易检查和排除,故障率高,维修困难,影响施工进度等。 针对上述问题和用户需求,我中心开发研制了机械拧管机。该机械式拧管机采用纯机械传动,具有传动稳定精确,对外界环境要求低,其传动元素件加工精度要求不高,成本低廉,维修起来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等优点。
1 主要结构
该拧管机结构如图1 所示,它主要由①由离合器部分;②差速箱部分;③变速箱部分;④井口转盘箱四部分组成。其中包括(1)伞齿轮;(2)坐轴套;(3)小伞齿轮;(4)三牙对轮;(5)一字轴;(6)行星齿轮;(7)半轴齿轮;(8)对轮盘;(9)皮带轮;(10)摩擦轮;(11)传动轴;(12)付花键轴;(13)齿轮Ⅰ;(14)联轴套;(15)拨叉组;(16)脚闸组;(17)齿轮Ⅱ;(18)花键轴;(19)拨盘。(见图1)
图1:拧管机结构图
2 工作原理
1)拧管机的正反转:当皮带轮(9)和摩擦轮(10)啮合时,摩擦轮(10)带动皮带轮(9),皮带轮(9)与主轴通过花键连接,另外皮带轮(9)右侧与对轮盘(8)连接,对轮盘(8)与半轴齿轮(7)啮合,通过半轴齿轮(7)带动行星齿轮(6),行星齿轮(6)带动另一个半轴齿轮,半轴齿轮与主轴通过花键连接,此时起到差速作用,通过主轴传动到变速箱③,经变速后输出到小伞齿轮(3),小伞齿轮带动伞齿轮(1),伞齿传动到拨盘(19),带动拨盘转动,此时拧管机正转。
皮带轮和摩擦轮分开时,按住脚闸板(16),此时拧管机反转;
2)拧管机整体传动过程:皮带轮部分作为离合器部分①的核心部件,皮带轮(9)以滚动轴承装在传动轴(11)上,传动轴左端用一盘轴承安装在轴承座上,在摩擦轮(10)的前方安有离合拨叉组(15),搬动手把可以使摩擦轮左右滑动即可与皮带轮离合。当皮带轮(9)和摩擦轮(10)啮合时,摩擦轮带动皮带轮,皮带轮与传动轴通过花键连接,皮带轮轮毂右侧以螺钉连接对轮盘(8),对轮盘右端为矩形花键与摩擦轮(10)结合,对轮盘与半轴齿轮(7)啮合,通过传动轴(11)传到差速箱②,差速箱壳以螺钉连接成旋转形箱体,体内纵向装有一字轴(5),一字轴两端装有两个行星齿轮(6)。通过半轴齿轮(7)带动行星齿轮(6),行星齿轮带动另一个半轴齿轮,半轴齿轮(7)内孔为矩形花键,左花键孔与对轮盘相连,右花键孔装有连轴套(14),与变速箱相连,半轴齿轮(7)与主轴通过花键连接,此时起到差速作用。花键轴左端与联轴套(14)连接,中部装有滑动齿轴,付花键轴中部装有固定齿轮,右端花键通过三牙对轮(4)与转盘箱部分连接,扭力矩由三牙对轮输入,通过小伞齿轮(3)带动伞齿轮(1)转动,大伞齿轮带动拨盘转动。(箱壳底部装有止推轴承,上面有伞齿轮,空心套,拨盘三件组成转动件)拨盘(19)上部分有工作挡铁,当拨盘转动时,挡铁带动绞叉旋转,从而达到拧钻具的目的。
当拨叉把皮带轮和摩擦轮分开时,向下踏动脚闸杆时,差速箱即停止转动,其右端半轴齿轮(7)传递出变向力矩,此时井口拨盘反转,从而达到卸钻具的目的。
3 主要技术参数
1)输入功率:14.8kw;
2)井口最大扭矩:99.79 N·m;
3)井口转盘齿轮传动比:6:40;
4)皮带轮传动比:45:22;
5)井口拨盘转数(见下表);
6)井口直径:Ф110-Ф140mm。
4 主要特点
1)适应性强,该拧管机即可拧卸Φ50 钻杆,Φ60 钻杆,又可拧卸Φ68 钻铤(更换垫叉),即可在有电源区使用,也可在无电源区使用;
2)扭矩大,拧卸可靠;
3)离合器全部采用摩擦式,操作方便,无振动和撞击声;
4)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适合野外勘探中较恶劣的使用环境;
5)与液压拧管机相比,维护,维修方便,对维修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6)与液压拧管机相比,对扣损伤程度轻。
5 结论
该型拧管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修简单,对操作和维修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提高拧管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该型拧管机在钻探施工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
[1]孙志礼,等.机械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启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沈阳: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3]孔制礼,冷兴聚,魏延刚主编.机械设计.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4]王茂元,王靖东,等.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