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十三问
2014-12-0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付于武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太快,自然也就出现了诸多矛盾。
我常常为某些问题所纠结,故给自己提出了十三个问题,同时试着做答,并与大家分享,请批评指正!
第一问: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自主品牌路在何方?
自主品牌受到了十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自主品牌已经历“十二连降”,也许还未到谷底。对于汽车产业未来的形势,尤其是自主品牌,有乐观者,也有悲观者,但我们要做清醒者。所谓清醒,就是对于事物要有客观的判断。我国轿车的历史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从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成长过程来看,我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与百年的跨国公司相比,明显品牌实力不足。若再过二十年,当我们成长为青壮年时,才会有资本与他们进行正面竞争或比赛。
因此,在现阶段切不可对自主品牌失去信心。要有足够的产业自信!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跨国公司组织的会议。国外的同行对我说,你们一定要坚持!在困难的时候,在低谷的时候,倒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只有坚持才会有出路。
第二、要协同;中国自主品牌能否在自主的旗帜下,实现更大的协同,这非常重要,应该联合起来。例如在整合科技资源、攻克核心技术上,能否做到最大的协同;在整合供应链上,能否做到最大的协同,以降低采购成本,形成比较优势,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第三、要创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汽车企业一定要激活内在的创造力,成为创新的主体。红旗不会倒下。坚持、协同、创新就会有未来。
第二问:汽车强国之路还要走多少年?
我们非常清楚,德国、美国、日本是现今汽车产业强国。现在韩国也踏入了汽车强国的俱乐部。以韩国为例,韩国是从1970年开始发展汽车,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总结韩国的强国战略,大致可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其强度之大,可能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第二是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即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顶层设计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在战术上利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记得我第一次到韩国现代考察时发现,他们在搞发动机的研发中心,耗资20亿美金。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告诉发动机是核心技术,不能依靠日本,必须用自己的。
第三是企业的创新性;最近听何部长向我介绍,德国大众前任董事长汉博士到韩国考察后,对其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现代起亚累积的海外出口量已超过1000万,在欧洲我们能看到起亚的大行其道。
第四是国际化的视角和决心;韩国从开始发展汽车产业时就瞄准国际市场,且坚韧不拨。比如,现代开始进入美国市场时曾经碰得头破血流,但他们以坚韧不拨的意志,运用灵活的、符合国际市场规律的政策及对策,再次获得巨大的成功。我之所以举韩国的例子,是希望中国汽车产业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强国之路,可谓“他山之玉可以攻石”。
汽车强国之路还要走多少年?
这里引用2003年竺延风同志曾讲过的一句话,耐住寂寞20年。当初此话也受到了诸多的质疑。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应在开放、学习的同时,还是要耐住寂寞。创新发展十年、二十年,打造汽车产业强国。
第三问:汽车产业核心技术为何缺失?如何培育零部件小巨人?
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缺失是我汽车产业最大的软肋。为什么?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正式提出扶持、培育几十个零部件小型企业。2004年汽车产业也提出了加强培养汽车零部件产业,但至今零部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零部件不强,则产业不强。这里有组外商占据市场份额的数据:
外商占据市场总额:
控制器 电喷系统 增压器 自动变速器95% 100% 95% 99%3059亿 200亿 30亿 735亿
汽车用芯片更是100%全部依赖进口,年进口额超过2313亿美元。
这些数据触目惊心,同时也说明汽车零部件是汽车行业的最大软肋,值得我们静心沉思。现就如何摆脱现状,提出五个方面建议: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二是争取政府积极支持;三是建立新的整、零关系;四是改变逢电短路的局面,加强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五是需要有担当、有远见卓识企业家挺身而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核心零部件对有作为的企业家而言是创业的蓝海,也是商业的蓝海。
第四问:新能源汽车就是电动汽车吗?
我认为对新能源汽车要有个准确的内涵。我支持或认同这样一个说法,即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七大新型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应该建立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概念,而不应该也不仅仅只是电动汽车。
能源战略应该是国家战略,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能源战略的基点应该是多元替代,这点也是坚决不能动摇的。例如,商用车的新能源能是电动的吗?肯定不是。所以,我们在一次会议上,产学研各方面达成共识,对商用车而言,新能源就是天然气。当我们在关注纯电驱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同时,也要关心混合动力的发展,还应关注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低速电动车有着广大的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旺盛的市场需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低速电动车是市场拉动型的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如果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如果新能源汽车能从低端切入向高端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将使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得以迅速地发展。
第五问:为什么国际市场开拓差强人意?为什么不如印度?
国际汽车市场是各国汽车产业的必争之地,自然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必争之地,中国汽车产业应该下大气力,花大功夫争夺国际市场。美国、德国、日本的汽车出口比例均在50%以上,韩国亦是如此,巴西20%,印度13%,然而中国的出口量竟然不到5%。这种现状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有人说“我们的绝对额大,所以比例小”。这话是不准确的。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就拿参加国际汽车展来说,无论是参展的策划、还是参展人员的精神状态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彼此的差距。在开发新兴的海外市场方面,往往还会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这些都值得行业深思。
这里,我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合资产品一定只供应中国?难道不应该积极争取出口吗?我们应该利用中国的综合优势,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挑战国际市场。第二个问题是要争取做好自己,在产品质量、品牌管理上要有脱胎换骨,刮骨疗伤的决心与意志。
第六问:国际并购,国内重组,恰逢其时吗?
回答是肯定的:恰逢其时!
比起其他产业,我国汽车产业表现得很出色。从罗孚、萨博,到沃尔沃,支持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也有一批零部件企业成功并购的案例。
中国汽车产业的重组,在产业下行的压力下,相信会有所发展。当然,我们还不希望政府“拉郎配”,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希望产业内广泛地建立合作、协同、抱团、共赢的产业文化。如果能够实现自主品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才能形成能与跨国公司对抗的竞争力。我想我们的企业家会有这样的大智慧。
第七问:国际合作等于合资吗?
当然不是。
中国汽车产业前30年的合资合作是基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力、国情和产业的状态,我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合资只是国际合作的一种路线、一种途径,我们应积极探索更多的国际合作的模式,比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比如能不能只在某些核心技术上进行合作,而不一定是整个企业的合作。总之,要探索多种国际合作的模式。要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盘活企业。
当然,我们也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长城,他们虽然没有合资,但有深度的国际合作。最近我到安徽华菱星马,他们的12升发动机整合了国际最优秀的零部件,由华菱来系统集成。这款发动机的知识产权属于华菱,品牌亦属于华菱。我国现阶段应当积极推动合资合作的新模式,发展合资合作的新形态。
第八问:汽车产业会被互联网产业颠覆吗?
答案是:不会颠覆,但要结合。
最近马云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成为世界市值最高的第二互联网公司。这几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很快,我认为我国的汽车产业不仅应该学习互联网,还要拥抱互联网。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最好载体是汽车。所以汽车产业要拥抱互联网产业,实现两个行业的相互合作与共赢。期盼汽车企业及相关企业能够对车联网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合新兴产业技术,发挥后发优势,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第九问:汽车产业政府应该怎样管理?多管还是少管?
最近,李克强总理多次谈到政府改革,要简政放权,这对于汽车产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汽车产量从几十万辆,几百万辆,到现在的两千多万辆,我国政府对汽车的管理基本没变化,甚至还有越管越严的趋势。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发展,国家必须要有顶层设计,要简政放权,释放企业的活力,这是产业强国不可或缺的。关键的问题在“转”。即转变管理方式。第一、要从事前批准管理,到向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过度;第二、标准和法规是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基础,要抓紧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充分发挥其引导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三、要做好顶层设计;我赞成左延安同志的说法,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是有国家顶层设计的,而且还有延续性。可传统汽车就没有顶层设计,比如在对待合资的问题上,国家就没有政策的引导,这让企业如何操作。
第十问: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前,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在哪儿?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着鲜明的经济特征,即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发生,就汽车而言,有三大趋势,即新能源、轻量化、车联网三个新的技术方向。希望汽车企业在新的方向上,跟踪发展、加速发展、形成后发优势。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新的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总会有一批跟不上形势的老企业被淘汰,也会有一批新兴的企业会介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工业革命的机会。在新的工业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来临之际,要有所作为,才能保持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
第十一问:中国汽车产业要不要学习其他产业,加速创新发展?
这里我们以高铁为例。现在中国的高铁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成功标志。在此之前,包括我自己在内,认为高铁是国家垄断企业,汽车与高铁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学习高铁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再比如,我参观北京机床研究所时,所长对我说,他们研发的机床的主轴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知名公司到我们公司都要低下昂贵的头。在其他产业也都有创新的成功实例。汽车是集各种技术之大成的产业,所以要有博大的胸怀,学习其他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为我所用,汽车产业才能再创辉煌!
第十二问:怎样加速解决汽车人才匮乏的问题?
我们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与世界汽车业领先的同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其根源就是人才匮乏的问题。如何解决?首先,教育界要回归教育本色。现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怎么能够更快、更多地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很好地研究。其次,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再次,要克服浮躁心态。简言之,在人才教育、培养领域需要对原有体系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做大做强。
第十三问:如何加速培育知名品牌?
品牌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做产品可以讲周期。36个月,48个月为一个周期。而做品牌则是一生一世,一辈子的事情。
做品牌“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既要雷鸣电闪,又要涓涓流水”。
做品牌需要有:企业家的决心、企业的文化、创新的品格、团队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牌可成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