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民族的文化漫游

2014-12-01本刊编辑部

齐鲁周刊 2014年47期
关键词:高仓健日本文化

本刊编辑部

谁是高仓健: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时代,一扇窗口

11月10日,日本演员高仓健去世,引发国内一片集体追忆声。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11月18日的记者会上表示:“高仓健先生是中国人民熟悉的日本艺术家,高仓健先生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的积极贡献。”

若有一人能超越中日国度,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这人一定是高仓健。

1976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是文革后被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部外国电影,高仓健式的“硬派小生”一度在中国走红。除了高仓健本人的演技之外,突破文革的精神束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高仓健的《追博》和以后引进的大量日本电影电视剧让中国人了解了当时的日本和日本人,开辟了战后两国关系最好的一段时期。

于中国人,走的不是高仓健,而是一个时代,一个高仓健的时代,高仓健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名或者是一个电影演员、电影明星,他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过文革的浩劫,厌倦了政治运动的中国人盼望着进行现代化建设。通过这些引进的外国的电影、电视、小说、音乐等文化作品中国人接收到了迥异于之前十年的信息,打开了外部世界和“现代化”的窗口。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人在悲叹:“一代人都活在了他的阴影里”。

从民国鲁迅们的东渡救国到80年代的日剧文化热:一个民族的寻找与前行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文化上的“东渡热”。一是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纷纷主张效法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中国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一条捷径。

孙中山、宋教仁、廖仲恺、秋瑾、黄兴、鲁迅、郭沫若等都曾在这一时期东渡日本,在20世纪初的10余年中,有几万中国人赴日本学习,这些留学生所涉专业从政法、文 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体育,应有尽有。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文学、教育、司法等皆受此影响。

第二次则是改革开放初期以高仓健为代表引发的日式文化风潮。除了影视上的日剧热,当时,文学上的“高仓健”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影响几代中国作家的写作;影视上的“高仓健”有小津安二郎、北野武、黑泽明等,对中国电影导演作用至重;时尚上的“高仓健”有川久保玲、山本耀司、高田贤三、三宅一生等集成东方美学的时尚理念征服世界;商业制造上,索尼、松下和夏普风靡中国;动漫上的“高仓健”有《聪明的一休》、《机器猫小叮当》、《名侦探柯南》等伴随国人的童年……

和日本文化上的往来频繁的原因之一是中日地理相近,文字习俗相似,好揣摩沟通也容易产生文化共鸣。同为黄种人,日本人的发展提供给国人反思的可能。“高仓健”这个符号有日本向中国、向亚洲、向世界文化漫游、输出,也有中国对外的求溯和探路。

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反思:日本是中国文化精神上精致的过去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是一组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已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如今日本的奈良古城为长安城四分之一大小建造。此为盛唐时期日本鉴真和尚带回日本,同时他还将律宗传到日本。

唐宋明时期,中国文化和国力的发展达到世界顶峰,日本人不断前来求学,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并将其不断传承。

日本和服日本人称为吴服,茶道来自于宋代,花道、香道来自于唐代,日本寿司料理又名汉字“鮨及鮓”,日本的中医药更是保留了中医的精髓,日本明治维新的奠基人之一是明代的遗臣朱舜水,张艺谋口中高仓健的“君子风度”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士之精神”……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写《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的时候,中国当地找不到唐代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只好用日本的建筑来举例子说明。日本是中国文化精神上精致的过去,也是中国工业上规范秩序的未来。在追踪分析“日本文化漫游”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传承。反思日本文化里的精髓之处其实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轮回,对自己根脉的一个寻找。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仓健日本文化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黄金时代》日本版
高仓健的等待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媒称高仓健有50岁养女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