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中农村科技人才发展研究

2014-12-01李国强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8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培养途径

李国强

摘 要:城乡一体化要求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及农村科技人才的发展壮大。该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科技人才匮乏现状及农村科技人才发展的阻滞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科技人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科技人才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17-02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丰则国家根基壮、农村发展则国家现代化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将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农村建设的根本举措在科技应用,农民致富的决定因素在于科技能力的掌握。考察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我们发现农村的科技成分相对缺乏、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落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 农村科技人才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辅相成

农村科技人才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城乡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把农村现代化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农村现代化要求用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装备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归根到底归结于科技的进步,然而,支撑条件确是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村科技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首先是农民的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农村劳动者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题中之义。农民不仅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而且还是农村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者。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形成引导农村发展的先进力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才能逐步打通长期桎梏农村发展的科技、流通两个制约“瓶颈”,进而充分发挥科技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

2 农村科技人才发展困境与阻滞因素分析

目前,对农村科技人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界定,该文认为,农村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四类人才,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进行农业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以及进行农业科技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该文对农村科技人才的研究主要基于这四类农村科技人才进行。从总体来说,受建国初期政府城乡发展“二元”双轨制和先城市后农村发展政策的影响,农村相较于城市来说普遍落后,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普遍,农村的科技人才普遍缺乏。

2.1 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的发展困境

2.1.1 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亟待完善

2006年5月中组部和人事部对我国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类别表”显示,具有高级技师职称的人数比例仅为2%,农民技术员的人数比例高达71%。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农村科技人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目前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2.1.2 农村高级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近几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拥有一定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通常较容易得到就业机会,并且具有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更加剧了农村其余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外流状况。

2.2 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阻滞因素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不同层面的教育培训,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力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目前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不破除这些制度上、政策上、机制上和意识上的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将难以开展。

2.2.1 对科技人才教育投资不足

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中,大量向城市倾斜,广大农村没有得到与城市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城乡教育的差异化投入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但农村所获得的基本公共教育资金仍极为短缺,而且很难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开展。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是“以县为主”,地方财政收入是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基础,然而对于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虽然名义上是由县级和乡级政府支付,但实际上很多乡镇财政紧张,难以支付必要的教育经费,这就使得由政府支付的义务教育落实困难。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农民家庭不得不重新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承担者,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后续发展。

2.2.2 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认识不足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新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于农业发展还依循传统路线,对于农业、农村中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金量少,竞争力弱,科技创新度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持久性受到严重挑战。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意识薄弱,事实上成为农村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2.2.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人才发展积极性

在我国,受长期执行的传统城乡“二元”双规体制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人才“外流”现象。现有农村科技人才大多土生土长,靠的是多年的实践积累,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差距较大。虽然政府在基层人才的培育上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培训内容杂乱,简单;培训形式上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流于形式,技能提升不明显。endprint

3 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及途径

农村科技人才根据其类型不同一般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依据农村科技人才分成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科研人才、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四种类型,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人才应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3.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途径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下,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培训与需求脱节、师资队伍不完善、没有制度化、体系化等等突出问题。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应本着有用、科学、灵活、长效的原则进行。

3.1.1 建立成果快速转化体制,促进实用人才的培育

建立以农业试验站为载体的成果推广机制,通过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等等方式,强化农业试验站和所在地区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连接,使基层推广的作用通过试验站成果展示、人员培训得到充分发挥。

3.1.2 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

科学有效的农业推广体制应包括方法多样的培训手段、灵活多样的培训渠道、不同客体的培训对象、多种多样的培训内容。就培训手段和培训渠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宣传手册等手段拓宽推广培训领域。就培训对象来说,要照顾到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年龄结构开展针对性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及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实现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3.1.3 加强培训后的追踪服务

农民在参加了培训活动以后,可能会对培训中的若干方面尚不明白,亦或培训结束后,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运用中出现问题,培训机构应及时进行培训后的追踪服务,针对农民科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对农民培训后的追踪服务是培训活动的持续性表现,是培训活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3.2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将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连接的有效桥梁。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不仅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人才需求,而且能有效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主要培养措施如下。

3.2.1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学历教育

应鼓励农村科技推广人才进行学历的再教育活动。对各省、市、县、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有计划地逐级培训活动,并针对培训结果的考核情况给与一定的学历资格的认证,承认其培训行为,并及时地将培训结果与培训人员的薪酬有机结合,通过提升培训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报酬,承认和激励培训行为的正确性,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

3.2.2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

鉴于我国农村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人多,学习农业科技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营销、水土保持、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少的这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现状,应加强对科技推广人才的职业培训活动。

3.2.3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政府应立足于统一规划,完善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多层次、全方位、长效性培养机制。比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力度,确保推广人员的质量;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完善科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激励机制等,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由短期培养向长期培养、短期效应向长期效应的有效转化。

3.3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试验型人才缺乏、农业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与实地结合紧密的科研体制,在此体制下,运用资助、教育、考核等方式培养科研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3.3.1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培养模式主要是将生产一线或企业、农业院校、科学研究机构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组织和企业的联动,采取学历教育、长短期培训、企业攻关课题和项目等多途径复合型培养科研人才,教育培训组织与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在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培养造就农业需要的科研一线人员。

3.3.2 加大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提高其科研创新的能力

农业科研人才是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转化的关键。农业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成为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必要保障。为此,应不断加强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再教育培训,从科研理念、科研内容、科研手段、科研实践能力等若干方面保障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可以通过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技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学习农业理论知识,提高学历和技能水平,创造出更多的农业研究成果。

3.3.3 建立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形成正能量激励效果。农业科研人才绩效评价考核的内容可以从工作结果、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置,并以绩效工资和晋升职务等形式将考核结果客观正确的进行体现,从而激励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3.4 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途径

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是农村科技发展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是农村科技发展的重要的人才构成部分。

3.4.1 加强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理念的转化

目前农村科技发展的落后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理念落后所致,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农村科技转化、农村科技发展的主客观环境条件的配备状况等。因此,转换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管理理念成为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为此,使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意识到农村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农村科技发展的目标、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等宏观理论的培训,增强其管理思想与管理服务的目的性、前瞻性、规划性,才能为农村科技发展制定正确的宏伟蓝图、提供正确、科学、完善的服务活动。

3.4.2 建立灵活的分层次培养机制,提高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水平

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包括科技管理者和科技服务者两类人才。针对这两类人才应进行差异化培养。就农村科技管理者来说,又有不同地域、不同行政区域、不同管理层次的差异,因而对能力的要求体现出程度上的差异。就农村科技服务者来说,要包括市场研发者、市场营销者、科技技术提供与维修人员等等,在实际活动中所需能力的侧重也不同。因此,对农村科技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分类、分层次培养将为农村科技发展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完善的法律保障、科学的管理服务和必要的市场运营保障。

农村科技人才的发展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具体培养措施和途径,更涉及到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是一项宏观规划与微观操作的整合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应受到高度重视。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培养途径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