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对奢靡浪费之风
2014-12-01谭晓靖
谭晓靖
摘要:基于奢侈浪费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奢靡之风的严重危害,必须端正思想观念、狠抓作风养成,完善体制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发挥舆论导向、形成良好风尚,这是遏制奢侈现象、扭转党风政风民风的必然选择和根本性举措。
关键词:奢侈浪费;奢靡之风
随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带头身体力行“八项规定”,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成为中国政坛的最大亮点之一,这不仅是当前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扭转党风政风民风的根本性举措,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奢靡行为的基本特征
奢靡是一个阶级性、历史性很强的概念,一般指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即古人说的“暴殄天物”、“害虐丞民”。它区别于正常消费和享受之处就在于,大大超越了其时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无度挥霍社会财物而不能物尽其用。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首先,奢靡行为方式的“普遍性”。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过一般国民生活水平的过度消费和浪费行为俨然受到多数人的认同,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大众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婚宴、寿宴非五星级酒店不去,酒水非名酒不上,宴会上五分之二的消费五分之三的浪费,商场里奢侈品的畅销……生活中的种种消费尽量向高标准看齐。换而言之,消费不仅仅是改善生活水平的问题,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其次,奢靡行为表现的“炫耀性”。即奢靡现象已经“由隐性消费向显性消费转变”,其行为主体追求的利益更多地是一种炫耀性质的欲望需求,表现为虚荣心的满足和面子上的荣光,物质的或者非物质的东西只是他们的一种手段。网络上80后的炫富70后的显财,豪宅名车名表等奢侈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一掷千金,竞相攀比斗富斗狠,没有最贵,只有更贵,中国式奢侈已经成为社会奢靡之风的特定用语。
再次,奢靡行为性质的“灰色性”。即对奢侈浪费行为的认知缺乏一定的明晰度,一些模糊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灰色性”。比如,建豪华的办公大楼,超标准装修办公室,用高档办公橱柜桌椅,建高档的公务住宅,超标准配公务用车,“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等等,某些部门及其领导认为是“改善办公条件,改变单位形象”,甚至是在政绩考核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和行政过程中的“潜规则”。而其中部分涉及政府官员的奢侈性消费之所以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在于其已经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或变相的腐败。
二、奢靡之风的严重危害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被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王朝兴衰更替、社会治乱变迁的普遍规律。奢靡现象蔓延一旦盛行成风,危害可谓巨大。
从物质层面上看,奢侈浪费造成大量物资的过度浪费,损耗社会财富,加剧对自然生态的掠夺和破坏。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差距大、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因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一直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的扭曲行为,造成巨大的物质浪费,导致非常紧缺的资金大量投入非关键性和纯消费领域,阻碍了有益的投资和经济增长,延缓现代化建设步伐。
从精神层面上看,奢侈浪费销蚀奋斗精神,导致伦理价值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社会文化意识扭曲,弱化整个民族的“精气神”。奢靡现象的泛化极易形成一种可怕的“亚文化”,即奢靡文化。视奢侈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奢侈品当做一种包含着情趣和精神文化的美学,使得社会成员沉湎于奢华享乐之中,淡化理想信念,消磨斗志干劲。奢靡之风引起的炫耀攀比之风,还会进一步激发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精神。这种精神状态对于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中华儿女来说显然是极其有害的。
从社会影响上看,奢侈浪费败坏党风政风,弱化党自身的凝聚力,加剧社会情绪不满和对立。奢靡之风一旦盛行,为了维持自己无法满足的奢侈生活和实现急功近利的工作目标,一些领导干部便会寻求非正常途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打政策的擦边球、欺上瞒下等不正当手段层出不穷,从而大大败坏了党风政风,带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离间了党群关系,危及党和人民的事业。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有效遏制,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羡腐”心理,人们普遍地将政府掌握的“权力”等同于“特权”,默认掌权者拥有享受特殊待遇的权力。这种心理一方面继续助长官员们的奢侈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官员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用权观,不断地利用手中权力去挥霍公共资源,另一方面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以加入掌握“权力”队伍、享受“特权”为荣,长此以往,必然是整个社会肌体被侵蚀而腐化,导致人亡而政息的悲剧。
三、奢靡之风必须坚决刹住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遏制奢靡现象的滋生与蔓延、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迫切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决刹住这种不良风气。
(一)端正思想观念,狠抓作风养成
奢靡现象如此盛行,私人宴请和民间活动如此浪费,一方面缘于物质生活丰富后的反弹性心态,另一方面,也与将之视为有地位权势象征或成功人士标志的错误观念有关。因此,端正思想观念、澄清错误认识、狠抓作风养成、是抵制奢靡之风、打造节约型社会的基础环节。
1.强化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教育使人明辨是非。要从理想信仰这个总根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入手,使人人明了奢靡之风的危害性和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从思想和灵魂深处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利用道德的内省力量,将从事奢侈消费的动机遏制在萌芽状态,自觉筑起抵制享乐奢靡思想滋长的“防火墙”。
2.正确认识国情,转变不良观念。当前,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1.22亿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任何过度浪费都是在挤占弱势群体的生活资源,都是在扩大社会裂痕,因此,抵制奢靡之风必须端正消费观念,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节省吝惜,又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无节制滥用,倡导文明、科学、合理的消费,做到奢侈有制,节俭有度。
3.党员干部带头,厉行务实作风。崇尚节俭、抵制奢靡之风不是小事,要站在政治的高度上看待,将其作为转变党的作风的突破口。党员干部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树立政治规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用实际行动落实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引领社会风气自上而下的扭转,从而达到“政风清而民风淳”。
(二)完善体制制度,加强管理监督
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能提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充足空间及有力保障,还能有效管理人的欲望。奢靡之风饱受诟病,尤以公款浪费为甚,因此,抵制奢靡之风的前提和关键是反腐反贪。用制度约束行为,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把“奢靡之风”关进笼子。
1. 建章立制,完善法规。不断健全细化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特别是关于“三公”费用的财政预算、审批、开支等制度,做到有法可依,用制度堵住超标报账、购物、违规建设等渠道,用制度强化对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用制度管好每一元钱。
2. 严格管理,惩治贪腐。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相关规定,把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之中,从严管理、从严检查、从严执法,真正做到打铁自身硬。对于随意处置国家资产、随意挥霍公共资金、随意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一经查实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3. 拓宽渠道,加强监督。抵制奢靡之风,还需要更广泛的公众监督力量伴行。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要畅通监督渠道,鼓励各种方式举报,认真梳理研判网络舆情,主动出击。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就是要使权力处于群众“雪亮的眼睛”之下,帮助党员领导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排除“毒素”,切除“毒瘤”,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发挥舆论导向,形成良好风尚
奢靡之风盛行,与消极从众的社会心理有着直接关系。积极主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创造一个健康文明、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生态,才能使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为人之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处事之策,“秉公保民,清廉勤俭”的施政之略,无不浸透崇尚节俭的民族品格和文化意涵。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充分证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坚持节俭遏制奢靡,不仅是坚持一种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2.积极助推社会文明新风尚。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传播推进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打造健康、从容的国民心态和厚重的国家形象,引导富裕起来的国民在满足合理范围之内的物质享受后,将更高诉求转向精神层面,如事业上的、慈善的、健康文体娱乐探索类等,使之成为社会价值共识。如“中国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还有央视“幸福街访”话题,不仅针对底层百姓,还可以涉及富人阶层和某些特殊阶层,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理想情操,建立带动更多人致富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
3.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课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诸如如何引导国民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如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如何将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引导到对文化、文明的追求上来,如何把握好发展经济、刺激消费与适度消费的关系,等等,他国是有一些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值得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开拓的精神主动借鉴和汲取。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