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度瞬心在机构分析中的应用

2014-12-01游代乔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加速度

游代乔

摘 要:设计一个机构,要对该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目前最常用的运动分析方法有图解法与解析法。图解法虽然较为方便,但更多是求长度、位置方面的问题,并且受限于绘图精度,而解析法虽然能得到准确的结论,但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做支持,而且计算量偏大。速度瞬心法作为常见的一种进行运动分析的方法,综合了图解法与解析法的部分优点,在求解线速度及角速度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具有的一些优势。

关键词:运动分析;图解法;三心定理;加速度

机构运动分析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和原动件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上某些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和某些构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及角加速度。而速度瞬心法对一些较简单机构的速度求解十分方便。

一、定义

所谓速度瞬心,是指两个相对运动的构件上瞬时相对速度为零的重合点,简称瞬心。若该重合点的绝对速度为零,则称为绝对速度瞬心;若重合点绝对速度不为零,则称为相对速度瞬心。

二、瞬心的确定方法

直接以运动副相连的两构件速度瞬心确定方法:若为转动副连接,铰链中心即为速度瞬心;若以移动副相连,速度瞬心在垂直于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若构成平面高副,速度瞬心必位于接触点的公法线。此外,做平面运动的三个构件之间的三个速度瞬心必定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速度瞬心在机构中的应用

1.求线速度

在如图1所示凸轮机构中,已知该机构尺寸和凸轮2的角速度ω,求从动件3在图示位置的线速度。

解:机架1与构件2以转动副连接,速度瞬心P12为铰链中心;构件3与机架1为移动副,速度瞬心P13在垂直于移动副方向的无穷远处;构件2和构件3形成高副,速度瞬心在接触点的法线方向。根据三心定理,三个速度瞬心应该位于一直线上,据此求出P23的确切位置。再根据速度瞬心的概念可得:

ω·P12P23=Vp23=V3

2.求角速度

在如图2所示铰链四杆机构中,已知各杆长度和杆2角速度ω2,求杆4角速度ω4。

解:该四杆机构理论上有6个速度瞬心,由题意可知,其中构件1和3的速度瞬心P13对本题求解没有作用,除此之外速度瞬心有5个,4个铰链点分别是4个速度瞬心,而杆2和杆4的速度瞬心由三心定理可知在如图P24所示位置。由此可得:

Vp24=(P12P24)·ω2,

Vp24=(P24P14)·ω4,

ω4=ω2·(P24P14)/(P12P24)

3.求高副机构的传动比

已知高副机构如图3所示,求该机构传动比。

解:根据速度瞬心的确定方法可知该机构速度瞬心有3个,机架1与构件2、机架1与构件3的速度瞬心就在其转动中心。机构2、3的速度瞬心在其接触点的公法线上,有三心定理可得构件2、3的速度瞬心为P23,该点线速度为Vp23,由速度瞬心定义可得:

Vp23=P12P23·ω2

Vp23=P13P23·ω3

即:P12P23·ω2=P13P23·ω3

据传动比的定义可知,传动比i等于两构件角速度之比,即:i23=ω2/ω3=P13P23/P12P23

四、总结

速度瞬心法一般适用于求解简单机构的速度,如果机构构件数目过多,速度瞬心数量急剧增加,求解过程过于复杂。该方法只适用于线速度与角速度,对加速度的求解没有有效的方法,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谢进,万朝燕.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 要:设计一个机构,要对该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目前最常用的运动分析方法有图解法与解析法。图解法虽然较为方便,但更多是求长度、位置方面的问题,并且受限于绘图精度,而解析法虽然能得到准确的结论,但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做支持,而且计算量偏大。速度瞬心法作为常见的一种进行运动分析的方法,综合了图解法与解析法的部分优点,在求解线速度及角速度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具有的一些优势。

关键词:运动分析;图解法;三心定理;加速度

机构运动分析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和原动件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上某些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和某些构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及角加速度。而速度瞬心法对一些较简单机构的速度求解十分方便。

一、定义

所谓速度瞬心,是指两个相对运动的构件上瞬时相对速度为零的重合点,简称瞬心。若该重合点的绝对速度为零,则称为绝对速度瞬心;若重合点绝对速度不为零,则称为相对速度瞬心。

二、瞬心的确定方法

直接以运动副相连的两构件速度瞬心确定方法:若为转动副连接,铰链中心即为速度瞬心;若以移动副相连,速度瞬心在垂直于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若构成平面高副,速度瞬心必位于接触点的公法线。此外,做平面运动的三个构件之间的三个速度瞬心必定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速度瞬心在机构中的应用

1.求线速度

在如图1所示凸轮机构中,已知该机构尺寸和凸轮2的角速度ω,求从动件3在图示位置的线速度。

解:机架1与构件2以转动副连接,速度瞬心P12为铰链中心;构件3与机架1为移动副,速度瞬心P13在垂直于移动副方向的无穷远处;构件2和构件3形成高副,速度瞬心在接触点的法线方向。根据三心定理,三个速度瞬心应该位于一直线上,据此求出P23的确切位置。再根据速度瞬心的概念可得:

ω·P12P23=Vp23=V3

2.求角速度

在如图2所示铰链四杆机构中,已知各杆长度和杆2角速度ω2,求杆4角速度ω4。

解:该四杆机构理论上有6个速度瞬心,由题意可知,其中构件1和3的速度瞬心P13对本题求解没有作用,除此之外速度瞬心有5个,4个铰链点分别是4个速度瞬心,而杆2和杆4的速度瞬心由三心定理可知在如图P24所示位置。由此可得:

Vp24=(P12P24)·ω2,

Vp24=(P24P14)·ω4,

ω4=ω2·(P24P14)/(P12P24)

3.求高副机构的传动比

已知高副机构如图3所示,求该机构传动比。

解:根据速度瞬心的确定方法可知该机构速度瞬心有3个,机架1与构件2、机架1与构件3的速度瞬心就在其转动中心。机构2、3的速度瞬心在其接触点的公法线上,有三心定理可得构件2、3的速度瞬心为P23,该点线速度为Vp23,由速度瞬心定义可得:

Vp23=P12P23·ω2

Vp23=P13P23·ω3

即:P12P23·ω2=P13P23·ω3

据传动比的定义可知,传动比i等于两构件角速度之比,即:i23=ω2/ω3=P13P23/P12P23

四、总结

速度瞬心法一般适用于求解简单机构的速度,如果机构构件数目过多,速度瞬心数量急剧增加,求解过程过于复杂。该方法只适用于线速度与角速度,对加速度的求解没有有效的方法,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谢进,万朝燕.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 要:设计一个机构,要对该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目前最常用的运动分析方法有图解法与解析法。图解法虽然较为方便,但更多是求长度、位置方面的问题,并且受限于绘图精度,而解析法虽然能得到准确的结论,但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做支持,而且计算量偏大。速度瞬心法作为常见的一种进行运动分析的方法,综合了图解法与解析法的部分优点,在求解线速度及角速度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具有的一些优势。

关键词:运动分析;图解法;三心定理;加速度

机构运动分析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和原动件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上某些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和某些构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及角加速度。而速度瞬心法对一些较简单机构的速度求解十分方便。

一、定义

所谓速度瞬心,是指两个相对运动的构件上瞬时相对速度为零的重合点,简称瞬心。若该重合点的绝对速度为零,则称为绝对速度瞬心;若重合点绝对速度不为零,则称为相对速度瞬心。

二、瞬心的确定方法

直接以运动副相连的两构件速度瞬心确定方法:若为转动副连接,铰链中心即为速度瞬心;若以移动副相连,速度瞬心在垂直于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若构成平面高副,速度瞬心必位于接触点的公法线。此外,做平面运动的三个构件之间的三个速度瞬心必定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速度瞬心在机构中的应用

1.求线速度

在如图1所示凸轮机构中,已知该机构尺寸和凸轮2的角速度ω,求从动件3在图示位置的线速度。

解:机架1与构件2以转动副连接,速度瞬心P12为铰链中心;构件3与机架1为移动副,速度瞬心P13在垂直于移动副方向的无穷远处;构件2和构件3形成高副,速度瞬心在接触点的法线方向。根据三心定理,三个速度瞬心应该位于一直线上,据此求出P23的确切位置。再根据速度瞬心的概念可得:

ω·P12P23=Vp23=V3

2.求角速度

在如图2所示铰链四杆机构中,已知各杆长度和杆2角速度ω2,求杆4角速度ω4。

解:该四杆机构理论上有6个速度瞬心,由题意可知,其中构件1和3的速度瞬心P13对本题求解没有作用,除此之外速度瞬心有5个,4个铰链点分别是4个速度瞬心,而杆2和杆4的速度瞬心由三心定理可知在如图P24所示位置。由此可得:

Vp24=(P12P24)·ω2,

Vp24=(P24P14)·ω4,

ω4=ω2·(P24P14)/(P12P24)

3.求高副机构的传动比

已知高副机构如图3所示,求该机构传动比。

解:根据速度瞬心的确定方法可知该机构速度瞬心有3个,机架1与构件2、机架1与构件3的速度瞬心就在其转动中心。机构2、3的速度瞬心在其接触点的公法线上,有三心定理可得构件2、3的速度瞬心为P23,该点线速度为Vp23,由速度瞬心定义可得:

Vp23=P12P23·ω2

Vp23=P13P23·ω3

即:P12P23·ω2=P13P23·ω3

据传动比的定义可知,传动比i等于两构件角速度之比,即:i23=ω2/ω3=P13P23/P12P23

四、总结

速度瞬心法一般适用于求解简单机构的速度,如果机构构件数目过多,速度瞬心数量急剧增加,求解过程过于复杂。该方法只适用于线速度与角速度,对加速度的求解没有有效的方法,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谢进,万朝燕.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加速度
理解概念内涵,清除知识迷惑
走出“加速度”理解的误区
关于用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合理性的讨论
加速度新题型精析
一题多变,搞定加速度
卫星线速度、周期、加速度的大小比较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向心加速度学习一卡通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重点剖析
认清人造卫星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