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4-12-01张欣崔昕
张欣++崔昕
这里是三江汇聚的源头,这里牛羊成群、物华天宝,这里是音乐人笔下《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里就是玉树。2010年4月14日,这里“地动山摇,千家罹难”“十亿神州,八方驰援,共赴国难”;2014年8月,玉树地震四年后,这里校舍林立,安居乐业,一片勃勃生机。
玉树地震发生后,除了党和政府全力支持灾后重建外,全国人民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灾区同胞的牵挂。中华慈善总会汇缴社会捐赠及地方慈善会善款26亿余元,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将善款拨付使用。从帐篷、棉被、衣物、生活用品到住房、学校、殡仪馆、医院、医疗设备等,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个慈善项目在玉树开花结果,一曲曲慈善之歌在高原谱写。
每一处都是感动
四年后,慈善总会和地方慈善会的代表团共赴玉树落实善款的使用情况。考察团的平均年龄在55岁,作为团队中的年轻人我们一到玉树立刻感受到了高原带来的反应,头晕、呼吸困难、走路大喘气,可想团队中其他的长者也会有同样的身体不适。当被问及是否可以直接去考察时,每个人的表情都是肯定的。
从玉树机场出发,马不停蹄地赶往项目点:玉树市禅古万达新村、玉树市第二完全小学、玉树市甘达(德旺)新村、玉树市果青(泛海)新村、玉树市殡仪馆、玉树市人民医院等,行程非常紧张,很多地方行车不便,大家就集体步行去考察。进校舍、入新居、进医院,每一处项目点考察团的成员都详细询问项目使用情况、受益者的需求、需要完善的地方等。
每到一处我们看到的都是期盼和感动的目光,每到一处我们感到的是高原人民独有的热情。
带着慈善的心去修行
考察团考察的领队是青海省慈善总会的副秘书长白秀娟。这个在玉树救灾中拼命工作的“铁娘子”,说起四年前的玉树地震还历历在目。“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条件洗澡,跟慈善会的同事们没日没夜地接收和发放救灾物资。所有的同事都一个样儿,衣服已经看不出颜色,头发布满了灰尘,脸上戴着口罩,分不清楚谁是谁。比起那些痛失亲人、痛失家园的同胞,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她的讲述虽然平淡,但是我们听者感受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在短短几天的接触中,白秀娟这样评价自己的同事和自己的工作。她说:“在青海很多人都信仰宗教,工作对他们来说也是在修行,是带着一颗为善的心在修行。”刘长亮在四年的落实项目过程中,跑遍了每一个项目点。说起项目点的情况他如数家珍,但是说起家庭,他只有两个字“愧疚”。爱人生病、孩子发烧、父母照护全都顾不上,节假日在家睡觉补充体力,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白觉来珠,地震发生前是一个快乐的导游。地震发生后他和妻子一同参与救援,先后救出伤员十余人,还举债救助周围群众。救灾结束后,他放弃了导游的工作加入到青海省慈善总会的团队中,虽然收入微薄,但仍无怨无悔。
一批批慈善从业者默默奉献、无私耕耘,为实现同一个目标不懈努力。“爱心无疆域,慈善无国界”,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慈善组织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结 语
短短的考察结束了。脑海中印刻着藏区老阿妈幸福的笑容、孩子们羞涩的面庞和玉树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不屈的精神。
这里的天空有着儿童般明媚的双眸,这里的人们脸上永远挂着坚强的笑容。玉树不倒,青海常青!?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