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 城市文明的新坐标
2014-12-01徐明光
徐明光
记得在十多年前,看过一篇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小文章:如果你要开心一小时,找几个人一起喝酒去;如果你要开心一星期,外出旅游度假去;如果你要开心一辈子,就经常去做好事,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哪怕是给身边的弱者一个微笑、一个轻轻地拥抱!
这一观念也深深影响着我。当上级党组织让我在分管和联系的所有部门中,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兼任社会职务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绍兴市慈善总会会长。
慈善,和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密切相关;慈善,也催生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今天,如何解决“谁来捐?怎么捐?捐给谁?”的问题,不仅是慈善机构面临的课题,也是直接助推“公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实践,和大家交流三点体会,两点感受:
体会之一:慈善,需要有个公益平台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古城绍兴的爱心企业家、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社会上仍有天灾、人祸,生活暂时遭遇不幸的人群,他们急需社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们就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留本捐息冠名基金”。就是企业认捐一笔资金,把利息捐赠给慈善总会,一定三年。在最近这一轮中,全市共募集了55.37亿元冠名基金,每年实际可用捐赠金额超过1.7亿元。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慈善、参与慈善,我们把每年11月的第一周,确定为“慈善周”,给全社会各阶层,搭建起一个“从善行善”的平台。不仅募集到了更多救助资金,而且营造了一个人人来了解、关心、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以去年为例,全市慈善机构支出善款1.3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2.05万人次,慈善义工上门服务超过16.15万人次。
体会之二:慈善,需要弘扬传统文化
绍兴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我们慈善的鼻祖——范蠡,“居庙堂之高”,一心辅佐越王;“处江湖之远”,经商聚财,成天下巨富;然后他又三次散尽家财,倾其所有,救济穷人,教人致富。
今天,我们发展慈善事业,就是要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因为我们的每一分善款用好了、用对了地方,都是在传播善良,助推社会公德的升华。在我们绍兴,“只要你拿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就保证你上大学”这一承诺,已成共识,并成为新常态。近5年来,全市共发放大学生助学救助款4578万元,帮助家庭暂时困难的14460位学子,圆了大学梦。
体会之三:慈善,需要植根于民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我们倡导了每年“一日捐”活动,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捐出一天的收入,在全社会传播慈善理念,培养参与意识。“时时可以慈善,人人皆可慈善”,只有广大市民、普通群众来参与,慈善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可以持续发展。
“小额冠名基金”,是我们针对小企业、平民推出的又一项举措。不论捐多少钱,我们都给你冠名,尊重你如何用。慈善总会帮助你解决“捐给谁”的问题。8岁的小男孩,拿着长辈给的1万元“压岁钱”,捐给了“天乐慈善基金”;残疾人拿着多年的6万元积蓄,成立了“爱心慈善基金”;做小生意的周先生,取消了结婚喜宴,省下10万元建立了“益平爱心基金”……他们不富有,他们很平常,但他们不平凡:他们用一笔小小的善款,在普通人之间传递着人间的大爱;他们用不起眼的一个小小善举,写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平民慈善”、“平常慈善”正在成为古城绍兴的文明新风尚。
感受之一:慈善,是城市文明的新坐标
高楼大厦,只能说是一座城市的漂亮外衣;只有居住在里面的市民内心富有和善良,才是一座真正的完美城市。市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教育,需要培养,更需要我们去引导。当一座城市市民“人心向善”,至少他不会去损害别人,去危害社会,传递的是善良;当一个人有了“善念”后,又有了“善行”,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那么他的行为一定是受人尊敬的,这座城市的民风必定是文明的。
感受之二:慈善,是人生的零存整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使我们绍兴成为书法圣地,而且给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哲理:“人生很短暂,且行且珍惜。”
从“国学”到“家教”,从“古今”到“中外”,行善积德,已成共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慈善,是让我们内心的善良增值;慈善,也是为我们自己的生命保鲜。慈善人,彰显的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更是在积德。一个人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不仅会改变受助者的命运,影响其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而且对自己来说,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善心得到发挥,人性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行善之人,付出了点点滴滴,举手之劳,收获的将是顺风顺水,一生平安!?誙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副市长 绍兴市慈善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