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养成从转变观念开始
2014-12-01尹弘毅
尹弘毅
摘 要:本文对魏书生的教育民主观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与传统师德观进行比较,说明了二者是截然不同和根本对立的,由此认为,师德养成当从转变观念开始。
关键词:师德;民主;服务
当前,我国社会对教师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师德的概念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不少教师背负着传统的“因袭”的重担,而对社会在师德方面的新的要求视而不见,浑然不觉。因此,师德构建,面临着一个走出传统、走向世界、汲取先进文化转变观念的巨大课题。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的教育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支高大的标杆。他所秉持的民主、科学两大观念为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漫谈教育改革》一书中,魏书生老师将他的教学民主思想概括为四个方面:为学生服务,同学生交心,同学生商量,同学生一起总结。据此,我们来看看民主观对教师固有的传统观念带来怎样颠覆性的冲击。
一、为学生服务
魏书生老师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次我们扫墓回来后,我就让经常喜欢打架的孩子写一篇作文,他们说:“我们没写过作文呀?”我说:“你们想不想写?”他们说:“我们没写过作文,不会写,但也想写。”我说:“想写就写一段关于扫墓的作文吧。”他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写,我就说:“我把老师写的读一遍,看谁听得仔细,然后记下来,谁记的多谁就胜利了,不用你独立构思。”他们一想,这也没什么可推脱的,只好同意了。然后我又问他们:“是否决定今天就交?”那帮男同学是从来不交作业的,所以觉得很难。我就给他们讲心理变化过程,如果你放松了这一次,心里就产生内疚感。他们最后勉强同意了,就举手表决:如果写不完就不回去。这样大家通过了。
在这一案例中,整个教育过程表现为商量式。教师的语言是“想不想,如果想,是否决定”等,委婉温和,教师似乎没有个人意志,教师似乎完全消失在学生的背后了。平等,师生的完全平等,这正是服务学生的前提。
这节作文课的要求是,不用学生独自构思,教师念,学生听,能记多少是多少,记下的就是作文了(这种方法姑且称为听记式)。这是一种极低要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一帮“经常喜欢打架的孩子”“没写过作文”“从来不交作业”。魏书生老师说这叫“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是体现思想高度、具有魏氏风格的服务学生的重要思想内涵。一般来讲,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心理预期,其总是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实际出发,应该经历这么一个心理过程,就是放弃原有的心理预期,根据学生情况建立一个新的心理预期。这正是一种彻底的学生主体观之下的大智慧、大勇敢。
综上,服务学生至少有三个内涵: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发展学生。而这与封建社会的师德观大相径庭。如中学语文传统篇目《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描述学生“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恭”“礼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教学过程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其实,这也不怪教师,封建道德不允许教师放下架子为学生服务,服务学生是与封建的师德观相悖的。值得深思的是,在师道尊严的封建师德观之下,中国古代产生了许多尊师重教的佳话,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不去认识隐含其中的封建等级观念,进而成为阻碍我们学习吸纳先进师德观念的巨大障碍。
二、同学生交心
魏书生民主观的第二个方面是同学生交心。同样这是为封建的师德观所不允许的。请看一例:“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记叙的老师。所谓不知道是因为老师发火了,并不是真的不知道。鲁迅指出“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说明,在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里,这种师德观念正是整个封建关系的反映。
这样的教师能实现交心吗?在魏书生看来,交心是前提,交心之后就是商量和总结,商量是实施教育行为,总结是对教育行为进行反馈评价,这两个工作都是和学生一起做的。关于商量,魏老师说“都和学生商量,以至我不商量商量,心里就没个底”,“我善于商量,商量商量,不会干的事,不会教的书,就会了”,“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和学生总结,魏老师说“全都让学生来总结,我就学会了教书”。可以看出,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和总结包含着征求意见向学生学习的意思,这又是一个革命性的观念。向学生学习有个前提,那就是相信学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师生是矛盾和对立的。对此,魏书生说过这样的话,“坚信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老师的助手”,还说“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上进心,用这一部分上进的因素,教育一部分后进的因素这就找到了教学的助手和教育的助手”。
“坚信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老师的助手”,这话说得多好啊!是的,每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有善,人性中有善才保证了人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善性,不正是民主的基础吗?那么,就让我们坚信这善,从这一点出发,踏上追寻民主的漫漫征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