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不同证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表型特点研究*
2014-11-30吴建军崔红生
吴建军 崔红生 秦 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临床上应用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进行分级,这种基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GOLD分级系统存在局限性。FEV1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复杂性,也不能单独用FEV1作为疾病诊断、评估及治疗的手段[1]。COPD的表型:单一疾病或多个疾病综合特征,能够阐明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包括相关临床预后的差异、症状、急性加重、治疗反应、疾病进展速度和死亡[2]。可见,COPD表型能够阐明其异质性,有助于实现个性化的治疗,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3]。中医药在COPD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证候COPD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可能存在某些中医证候可以成为一种临床表型,从而阐明部分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本研究拟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对不同证候COPD患者临床表型特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COPD奠定基础,同时也为COP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就诊的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11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中的标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如下标准进行中医证型及西医分级诊断,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制定调查问卷,统计本病的主要证型。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确定。COPD的主要症状 (慢性咳嗽、咯痰和呼吸困难)、危险因素接触史、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肺活量(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或临床资料不全影响辨证诊断者;拒绝肺功能检查者;合并支气管哮喘、肿瘤、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所有病例中男性9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7.62±11.13)岁;病程 1~39 年;吸烟 92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中医证候资料,确定证候分型。以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为特征,制定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得出相应证型。收集不同证候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吸烟指数、急性加重频率、合并症、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mMRC)评分,COPD 评估测试(CAT)评分等。数据预处理、量化、建立数据库将每例患者的资料进一步归类为以下项目: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吸烟(是、否)、病史(<10 年、≥10 年)、BMI(<18.5、18.5~23.9、≥24)、GOLD(1、2、3、4)、mMRC(0~1、≥2)、CAT(<10、≥10)、上一年度急性加重次数(0~1次、≥2次)、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心律失常、高脂血症)、中医证候(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阴虚血瘀、热痰恋肺证,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风邪外袭证)。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资料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用Kruskal Wallis非参数秩和检验,取Z值。计数资料如性别、病程、急性加重频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变量之间的相似性测度选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数据采用二值量化处理,此项目出现即为1,没有出现即为0。
2 结 果
2.1 中医证候分类与患者病史体征关系 见表1。120例COPD患者,根据中医证候标准分类:风邪外袭证22例,气虚血瘀、痰热郁肺50例,阴虚血瘀、热痰恋肺10例,气阴两虚、痰瘀互阻22例,脾肾阳虚、水湿泛滥16例。各证型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吸烟指数,急性加重频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脂血症患病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程、BMI、FEV1%pred、FEV1/FVC、mMRC 评分、CAT 评分、GOLD分级、心律失常患病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入组患者一般特征(n=120)
2.2 临床资料聚类分析结果 见图1。根据初步统计结果,COPD患者临床常见证型为五类,聚类分析按五类起始进行分析。(1) 聚五类: ①男,BMI<18.5,BMI 18.5~23.9,吸烟,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GOLD3。②女,年龄≥60岁,不吸烟,阴虚血瘀、热痰恋肺证,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GOLD2。③中年,BMI≥24,病史<10 年,mMRC 0~1,急性加重 0~1,GOLD1,CAT<10,高血压,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④病史≥10年,mMRC≥2,急性加重≥2,GOLD4,CAT≥10,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⑤高脂血症,心律失常,风邪外袭证。(2)聚六类:①男,BMI 18.5~23.9,吸烟。②女,老年,不吸烟,阴虚血瘀、热痰恋肺证,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GOLD2。③中年,BMI≥24,病史<10 年,mMRC 0~1,急性加重 0~1,GOLD1,CAT<10,高血压,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④病史≥10 年、mMRC≥2,急性加重≥2,GOLD4,CAT≥10,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⑤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GOLD3,BMI<18.5。⑥高脂血症,心律失常,风邪外袭。(3)聚七类:①男,BMI 18.5~23.9,吸烟。②女,老年,不吸烟,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③中年,BMI≥24,病史<10 年,mMRC 0~1, 急性加重 0~1,GOLD1,CAT<10,高血压,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④病史≥10年,mMRC≥2, 急性加重≥2,GOLD4,CAT≥10,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⑤气阴两虚、痰瘀互阻,GOLD3,BMI<18.5。⑥阴虚血瘀、热痰恋肺,GOLD2。⑦高脂血症,心律失常,风邪外袭证。综合以上聚类结果,可见聚六类更符合临床特征。
图1 患者临床资料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 论
COPD表型是能够反映患者间差异的一种或几种疾病特征,与临床预后(如症状、加重、对治疗反应、疾病进展速度或死亡)相关。从临床的角度,COPD表型应该能将患者区分为不同的亚组,并提供预后信息,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预后;从研究的角度,表型有助于在临床试验中选择较为均一的患者群,是最重要的预后评价指标;表型也是机制研究的基础[4]。
本研究的通过对120例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6类,其中第1类,男性、吸烟为普遍规律,故予以剔除。根据临床证候特征划分出五类患者,其基本特征如下。
第1类10例(占8.33%):阴虚血瘀、热痰恋肺,女性,年龄≥60岁,不吸烟,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GOLD2。这类患者以阴虚血瘀、热痰恋肺为多见证候,老年,不吸烟女性多见,GOLD2占较高比例,合并症多。包含了GOLD 1~2级的患者,分别为1例(10.00%)、9例(90.00%)。
第2类50例(占41.67%):气虚血瘀、痰热郁肺,年龄<60岁,BMI≥24,病史<10 年,mMRC 0~1,急性加重 0~1,GOLD1,CAT<10,高血压。这类患者以气虚血瘀、痰热郁肺为多见证候,最年轻,病史短,体质量在超重范围,肺功能损害较轻。症状、急性加重、合并症较少。GOLD1占较高比例。包含了GOLD 1~2级的患者,分别为 32例(64.00%)、18例(36.00%)。
第3类16例(占13.33%):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病史≥10 年,mMRC≥2,急性加重≥2 次/年,GOLD4,CAT≥10。这类患者以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为多见证候,病史较长,症状、急性加重较多,肺功能差。包含了GOLD 3~4级的患者, 分别为 4例 (25.00%)、12例(75.00%)。
第4类22例(占18.33%):气阴两虚、痰瘀互阻,GOLD3,BMI<18.5。这类患者以气阴两虚、痰瘀互阻为多见证候,营养状况差,肺功能较差。包含了GOLD 2~4级的患者,分别为 8例(36.36%)、12例(54.55%)、2例(9.10%)。
第5类22例(占18.33%):风邪外袭,高脂血症,心律失常。这类患者以风邪外袭为多见证候,常合并高脂血症和心律失常。包含了GOLD 2~4级的患者,分别为 12例(54.55%)、8例(36.36%)、2例(9.10%)。
可见,不同证候患者存在不同临床特征。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患者年龄小,体质量超重,病程短,病情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阴虚血瘀、热痰恋肺证患者多为老年,不吸烟,合并症多的女性;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患者营养状况较差;风邪外袭证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和心律失常,提示高脂血症合并心律失常可能成为COPD患者感受外邪的危险因素之一。
此外,多维指数,如BODE(B体质量指数,O为气流受限程度,D呼吸困难程度,E运动能力)指标可用来评价COPD预后[5]。本研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在上述指标方面进行探讨。另外本研究尚未对病例的发展过程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风邪外袭,气虚血瘀、痰热郁肺,阴虚血瘀、热痰恋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等证型是不是COPD患者的一种表型,有待于长期随访研究。
[1]Burgel PR,Paillasseur JL,Caillaud D,et al.Clinical COPD phenotypes:a novel approach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cluster analyses[J].Eur Respir J,2010,36(3):531-9.
[2]Han MK,Agusti A,Calverley PM,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henotypes: the future of COPD[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0,182(5):598-604.
[3]Al-Kassimi FA,Alhamad EH.A challenge to the seven widely believed concepts of COPD[J].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3,8:21-30.
[4]陈亚红,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型的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8):619-622.
[5]MiravitllesM,Soler-Catalun~aJJ,Calle M,etal.Anewapproach to grading and treating COPD based on clinical phenotypes:summary of the Spanish COPD guidelines (GesEPOC)[J].Prim Care Respir J,2013,22(1):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