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向阳:带着全家去“南繁”

2014-11-30◇刘

种子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繁农科院向阳

◇刘 琴

为了希望追赶太阳

今年45岁的郑向阳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玉米育种专家,更特殊的身份是山西省农科院乐东县山脚村南繁基地负责人。见到郑向阳的时候,他正在为自己种的玉米脱粒,身材高挑的他被灰蓝色的长衣包裹着,一顶长沿草帽更是遮住了他的容貌,一直低头认真操作脱粒机的他,如果不是经人指认,记者根本无法通过手中的资料照片认出他来。说明来意后,他一脸笑容,幽默地说这个装扮是南繁人的“标配”——防尘、遮阳、挡蚊虫。看来他是个很随和的人,记者的紧张情绪也随着变得舒缓起来。

从郑向阳加入南繁队伍至今,已有10个年头。虽然在之前会反复听到前辈们介绍南繁之苦,但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更使生性倔强的他坚定了 “偏向虎山行”的信念。1995年,大学毕业的郑向阳投身到别人眼中并不算体面的农业育种工作中。也许因为是农民的孩子,对土地、对种子有一种特别的依恋,所以对于这份工作他投入了饱满的热情。

参加工作之初,他从事的是谷子育种工作,由于勤奋好学而不辞辛苦,几年下来,他的工作已是有声有色。但由于谷子的种植范围与产量需求的局限等原因,使他萌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愿望——进军玉米育种领域,寻求突破,选育推广大面积的、更多更好的品种。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开始了 “迁徙”的生活——每年10月,山西的玉米收了,他便带上种子去海南种,第二年三四月份,海南的玉米收了,他又将种子带回山西种,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因为是胸怀梦想的人,所以把磨砺更看作一种财富,苦也觉得甜。

来到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农忙”很紧凑,马上整地,即时下种,该施肥了,该灌溉了,该除草了,该打药了,该套袋了,该授粉了……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只分白天与黑夜。郑向阳自觉自愿,从不抱怨。多出品种、出好品种,是他唯一的追求。尤其是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白天收、晚上脱粒,连轴转。出于对工作的严谨态度,他不放心别人代劳,套袋自己弄,授粉自己搞,脱粒自己来,因为他认为有些程序必须是自己亲自干,否则对品种的特性心里没有底——是否适合机械化收获,是否适合密植,是否抗病虫,是否适应性广,等等,一本本田间记载本记录着每粒种子的族谱。哪粒种子受黏虫亲睐,他会特殊记录,因为他知道里面一定有某种特殊养分,这些资源也许可以用作以后的材料创新;哪粒种子坚硬度特别高,他要刻意保留,也许哪天有特殊需求的品种需要这个材料。是的,在他眼中,每一粒种子都是他的宝贝,即使“顽劣”,也会被正确引导。

郑向阳将自己的喜乐与玉米育种紧紧相连,情绪波动最大的情况出现在选系的时候。看到优秀的材料被自己套袋选上了,他会乐呵地哼段小曲;若是有好的材料被漏选了,他会耿耿于怀,吃饭睡觉也不得安生。他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容忍一点闪失,因为他认为“一下想不到,耽误一整年”。

玉米从授粉开始到结束也就个把月光景,期间的劳动强度是非常之大的。这期间每一个南繁人的日工作时间都超过10h,累计在田间日行20km以上。尤其是授粉高峰期,大清早起来,露水特别重时,下到田里就要套袋,衣服都是湿的,汗水露水分不清楚,这些也就罢了。在授粉的关键时期,一连数天都会吃不好饭,因为“只争朝夕”可不是光说着听的,延误了时间玉米就可能抽丝,从而影响这一代的繁育,故再苦再累也不能有闪失。与所有南繁人一样,郑向阳既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甘于吃苦”,每一个南繁人都是南繁精神的代言人。

为了种子愧对孩子

一谈起玉米种子来,郑向阳就神采飞扬,可是当记者问起他的孩子时,他却有些语塞,愧疚之情让一个堂堂七尺男儿面露难色。妻子李会霞也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育种科研人员,专攻谷子育种的她理解育种人的责任与愿望,她总是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事业上也不甘落后,这下受委屈的只能是他们的孩子了。回想头几年刚去南繁基地时,孩子还在上小学,玉米有几个组合要试验,谷子有几个品种要加代,都必须去基地,孩子怎么办?好吧,休学一起去吧,这两个“大胆”的家长带着孩子去“南繁”了。玉米组合试验成功,谷子品种加代完成,可是在基地里没有课堂,没有玩伴,没有网络,就是父母也是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田间地头,孩子落下的功课、缺失的快乐怎么弥补?好吧,让做父母的愧疚吧,育种的工作是不能停的。就这样,一直到孩子快上中学了,真的不敢再耽误了,夫妻俩合计再三,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郑向阳带着李会霞的谷子品种去南繁,李会霞在家陪孩子。

一转眼又是几年,他们的孩子已是高中生了。其实即使不在南繁基地,郑向阳照顾孩子的时间也可称得上是凤毛麟角,除了上班及加班的时间,还会经常出差。每次看到父母牵挂南繁时,懂事的儿子总是会宽大人的心:“去吧,我这么大人了,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没问题的,再说您们不去我也不安心呐!”

心系国家粮食安全,情牵种业发展大计,为大家舍小家,记者由衷地敬佩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为了种业寻求突破

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勤奋上进的人。郑向阳10年的努力没有白付出,一个个组合用于试验,一份份材料用于培育,一袋袋种子用于生产,这些不都是给予育种人最高的褒奖吗?是的,这些是郑向阳无悔付出的最好回报,经他选育的品种中,有1个通过了四川省的审定,有1个通过了重庆市的审定,有2个通过了湖南省的审定,有3个通过了山西省的审定等等,这些不是郑向阳的记功碑,相反,他认为是他的点将台,鞭策着他义无反顾地去突破、去创新。

作为山西省农科院乐东县山脚村南繁基地负责人,郑向阳向来都是尽职尽责,该协调的协调好,该管理的管理好,该动员的动员好,这不,由他组织的“南繁基地学术座谈交流会”已举办数期了。全农科院的南繁人都积极响应,大家一起讨论育种新方法、新思路,分享一些独特的育种技术,无形之中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知识平台,开辟了一条互通有无的技术捷径。大家都感谢组织者郑向阳为科研人员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在郑向阳看来,2014年对于“南繁”来说是个特殊的年月,可以用百年不遇来形容它的气候特点。在海南省,往年3月中旬就可以收获种子回山西了,可是今年不同,一是在2013年11月遭遇台风“海燕”侵扰,作物进行了重新播种,再者就是持续的低温致使到3月底才有部分品种达到收获要求。这些在旁人眼中认为是不利的元素,郑向阳却认为是个机遇。他认为这是要出一些好品种了,一些不适应多元化因素的品种将被淘汰,经受住考验的材料将会有用武之地,种业将迎来新的创新空间。郑向阳摩拳擦掌,是的,居安思危是他一直贯彻的科研态度。为了测试各培育品种的适应性,他与别的省市的科研人员进行互种试验,既检测了品种的特性,也检验了品种的适应性,互惠互利,他也将这一经验分享给其他育种人员,得到大家的肯定。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郑向阳的工作也照常进行。带着晨露他走进了田间,抚摸每一株玉米,亲吻每一粒种子,向着太阳的方向,出发!

▲郑向阳在玉米育种室工作

▲郑向阳的“标配”装扮

猜你喜欢

南繁农科院向阳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奉献南繁 讴歌南繁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管理利用好江苏南繁基地的再思考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