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11-29张继红
张继红
摘 要: 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培养阅读能力: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抓好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注重读的训练,抓好重点和基本功训练,不失时机地培养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其中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己已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刻苦钻研,自觉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1.做好预习指导。
小学生到了三年级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教师可逐步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最初应放在课内进行,然后渐渐过渡到半课内半课外,当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后放手让学生预习。
2.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
教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低年级要求具备使用字典的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查阅字典。在每讲授新的一课之前,我们应该要求学生画出疑难字词,并通过查阅字典或词典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习惯,又能使他们掌握学习字典的具体方法。其次,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克服学习困难,我们还应当教会学生查资料。
3.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
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提问,要求学生经过研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才能回答的问题,归纳课文内容及读写结合等比较重要的训练活动。教师在提示学习要求与指导学习方法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不要急于组织集体讨论或指名回答。
4.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自学所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如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广大有识之士重视。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学习才会自觉,才会有热情,才能坚持不懈,最终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扣紧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包括学生对所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学所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讲、学生答所能获得的,必须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文章读明白。因此,我们要紧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抓好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每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的,其中作者内心的情感往往可通过其中的某个字词体现出来。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坐在小艇里的感觉“怪有意思的”,这个“怪”字就表达了作者新奇的感受。该课第二自然段中三个句子都有比喻词,到底是否都是比喻句呢?我们可通过对句子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喻句,形象地让学生知道小艇的特点,从而对下文理解小艇的行驶和作用做好铺垫。
小学语文课本里段的结构形式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些典型段落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将段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上,转化为写作能力。比如通过学习《威尼斯的小艇》的第四自然段,学生不仅认识了总分式的构段方式,而且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临近下课时,学生已了解了小艇的样子、行驶和作用,这时再齐读第一段,板书“交通工具”,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懂得了文章首尾需要呼应的道理。
其次,注重读的训练。文章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很密切,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语言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激起感情共鸣,这些都必须在阅读中领会,因此文章要多读,要熟读或诵读。
再次,落实重点训练和进行基本功训练。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的每个组都安排了重点训练项目,教学课文时一定要落实重点训练。
三、不失时机地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检查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而清楚表达的能力。可要求学生针对所提问题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理清回答问题的要点后,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回答。有经验的教师还常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口头解词、释句,根据段意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另外,还可以采用口头复述课文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育学生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而且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就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学习,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读书的好方法,而且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既抓住字、词、句、段、篇进行思考理解,又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获得知识,读懂课文,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