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上海点心:吃出回忆味道的美食
2014-11-29
香溢台北酒酿饼
酒酿饼相传是苏州一带寒食节(即清明节前一日)的应景食品,1949年以前,上海街头常见此种庶民小吃。上世纪60年代,台北街头曾有数摊,贩夫推一两轮小车,置王炭炉,即可营生,业者多操上海口音,迄今台北市重庆南路王段48号邮政支局门口,仍有“陈家京沪酒酿饼”,为台北著名美食之一,由于媒体不时报道,购买时经常需要排队。
陈家系由上海迁台,第一代业主已经谢世,目前由第二代与第三代接手。第三代姐妹两人均受过高等教育,舍弃优厚待遇的工作,只为让此一传统美食在台传承,堪称功德无量。
在上海与苏州餐厅内点食酒酿饼,感觉与台北不同,差别在于:
上海的酒酿饼:馅甜、皮薄;馅味盖过了发酵的酒酿皮香。
台北的酒酿饼:馅少、皮厚;重香不重甜。
上海友人来台,称赞“台北的酒酿饼,特有酒香”。而台北酒酿饼除了多出一味菜脯豆干外,制造过程是数十年未曾变易。
即将在台北消失的五香茶叶蛋摊
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台北媒体曾报道大陆的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形容个体户兴起后,大陆知识分子的窘境。
1949年以前,上海各大戏院门口遍布卖茶叶蛋的摊贩,一担简单的炭火炉,配着八角、五香锅子,刻意敲碎的蛋壳,透着浓、纯、香的茶叶蛋,成为上海观众的最爱。
随着国民政府迁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北西门町各大戏院门口,也聚集了不少这样的摊贩,大多是退伍老兵,在一盏透亮的电石灯旁,操着江浙“五香~茶叶蛋~喂”的吆喝口音,吸引客人。用来包茶叶蛋的系旧报纸或过期的电话簿,永远折叠得整整齐齐,有着退伍军人的庄重,成为深刻的回忆。
茶叶蛋是一种庶民美食,近10年来,在大陆各省市还能够经常看到茶叶蛋的小摊。然而台北西门町最后一个茶叶蛋临时摊贩魏朝元老先生,因为年逾90岁,多次萌生退休的打算,看来台北五香茶叶蛋即将走入历史。魏君1922年生于湖南,1949年随胡琏部队撤退来台,历经古宁头、金门炮战,1970年退伍,赶上了最后一波茶叶蛋潮,近年他卖茶叶蛋,只是打发时间。如今遍布台湾的便利商店内,必有一锅热腾腾、让人怀旧的茶叶蛋,可惜少了炭香,味道不对了。至于台湾便利商店贩卖茶叶蛋的经营模式,随着都市的进步,也悄然在上海登场。
在上海重新找到白熊冰淇淋
白熊冰淇淋兴起于民国初年的上海,上世纪20年代起即是上海知名的冰品。1949年,上海国际饭店由美国进口一套冰淇淋机器供应西餐部门,不料机器甫运抵上海码头,因局势吃紧,进退两难。为了避免损失,立刻将机器运转基隆。于1949年5月25日,由美联公司业主成禧生在台北市西门町八角楼旁上市白熊冰淇淋,甫开张,就受到热烈的欢迎,当时一球冰淇淋可卖到4元新台币(约4包新乐园香烟的价格),价值不菲,属于高级食品,依然供不应求。尤以土芒果冰淇淋最受青睐,成为白熊的招牌。其后迁到西门町成都路大世界戏院正对面,以用料实在,地利之便,天天门庭若市。没有冷气的时代,在低温的白熊冰屋吃冰淇淋,是家长带孩子的最大享受,直到上世纪80年代,白熊冰淇淋方歇业。
2008年笔者在上海台商家中重新看到白熊冰淇淋,包括“老熊带小熊”商标都与台北老店类同,颇有如见故人的亲切之感。
濒临失传的糕点技艺普一食品
台北普一食品的张老板,原籍湖北,上海时期曾在马玉山饼干糖果公司当学徒,1951年起于台北市和平东路创业。普一所做的苏浙糕点,不但是老台北上海人的最爱,也是台北市民共同的美好回忆,曾被台湾美食专家梁幼祥誉为“吃得出红楼梦味道的美食”。
普一食品的枣糕、枣酥、绿豆糕、翻毛月饼、果汁牛肉干、陈皮梅、桂花年糕、沙其玛、戚芳蛋糕,是中华精致糕点的代表,更是老台北难以忘怀的风味。做翻毛月饼,得经过长时间养面,馅料甜度低、用料高级且猪油下得轻,是极为高级养生的点心,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做法。
传统的糕点不能仅凭甜味取胜,必须“香、松、绵、实”,“蒸、烤、煎、炸”交互运用,才能臻于“色、香、味”俱全,而且要不断创新,才算得上好的糕点,普一绝对当之无愧。
大陆各大城市,固有不少著名糕点,唯要论起本业翘楚,台北普一将苏杭美食发扬光大,又融入北方点心的口味,绝对有一席之地。
由于台湾年轻人习惯于麦当劳、肯德基,并钟情于葡式蛋塔与意大利式提拉米苏,使得传统糕点受到极大挑战。中式糕点讲求手工,不好做也不好卖,顾客大都在40岁以上。普一虽然力求创新,依然挡不住物价飚涨,位于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26号之7的总店,2010年年底悄然歇业。台北文化界人士虽曾发出相当大的感慨,依然无可挽回。
普一的台湾籍吴秉庠师傅在老店歇业后,回到老家宜兰县礁溪乡,改以“白鹅山脚”为品牌,成立吴师傅烘焙工坊,除了门市以外,兼营网购,总算延续了香火。
文化不靠俗,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优质文化的建立,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淬炼,才能成其大;而一个优质文化的结束,却经常是一瞬之间、一念之间。
上海老大房与掬水轩
老大房系1842年由嘉定人陈奎甫于上海董家渡天主堂街所开设的苏式点心店,初名陈大房;1851年改名老大房,设于上海市南京路盆汤弄口,日后又迁至福建路口。1949年7月16日,上海老大房在台北市成都路21号西门市场口设立分号,专售“沪行茶食”、“江南土产”、“糖果饼干”、“罐头食品”。1950年春节,推出猪油年糕、异味熏鱼、各式酥糖、猪油米花糖、猪油松糕、猪油定胜糕,并增加火腿部营业,数十年来广受欢迎,一直有固定客源。
上海掬水轩面包糖果是质量的保证,尤以鲜桔软糖知名。1949年,掬水轩迁到台北市衡阳路后,举凡公家机关开会茶点或公共餐会,多委其包办,每逢春节掬水轩特制的五福年糕,也是乡亲的最爱。至于掬水轩所代理的泰康金鸡饼干,几十年来从不换包装,当两岸开放后,台湾同胞发现大陆出品的金鸡饼干也未换包装,既为莞尔,亦为惊叹不已。
上海迁台的美食,繁多到不可细数,如1949年5月,上海棒冰厂在台北市桂林路95号开业,带来了上海式牛奶棒冰的理念;1949年7月,上海明星冰淇淋在火车站前中正西路51号海华行复产,并有状元楼餐厅门市,产品有冰淇淋、白雪糕、紫雪糕、棒冰;1950年春节,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56号的上海沙利文食品行推出糖果饼干、罐头、龙凤年糕,上世纪70年代以前,沙利文食品几乎就是延平北路的地标;1950年5月,上海伟多利糖果面包厂在台北市泉州街41巷10号开业,主营奶油面包、花开面包、羊角面包、云髻面包、巧克力糖、各式水果糖、喜庆大蛋糕,特别是太妃糖,让各省同胞以往的梦想,竟在迁台后实现。此外,如1951年12月,冠生园在台北市西门町成都路26号开业,其面包蛋糕、饼干糖果(牛奶糖)、罐头食品、干果蜜饯(陈皮梅)、牛肉干、中秋月饼、卤味叉烧,以及南北土产,均是台北人年节的圣品。
上世纪50年代,罗斯福路三段15号开业的生计食品,上海味的绿豆糕、南枣核桃糕与每年只卖五天的元宵(汤圆)等等,都足以让人魂牵梦系。生计自上世纪70年代起到美国西岸开业,扩大到十几家分店。逢年过节,生计的上海糕点,依旧是美西华人与侨社年节佳礼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