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上海商业区景观文化性的构建

2014-11-29张建华

上海商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小品商业景观

文/粟 忻 姜 芸 张建华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从属于江南文化,并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上海被迫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建筑和设施,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上海。对上海人而言,无论在物质上或是精神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应运而生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以及其敏感和细腻。对其他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图1)。由于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上海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域的本土文化,而是以“海派”文化为主干的各类外来文化的合集。在这些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商业景观和业态,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已经逐渐成为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新亮点。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使得具主导地位的传统店铺面临日益严峻挑战,而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可以给消费者更为直观、深刻的消费体验,因此,研究商业景观的文化性构建无疑对传统商业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上海商业文化景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建筑景观的文化主题不明显

a)建筑外观文化元素的缺失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们审美观念、社会艺术思潮、建筑技术进步、地方历史文化精髓的承载体。而建筑的外观则能给人最直观的文化视觉冲击感。当今商业建筑外观在追求现代化、多元化的同时却容易忽视建筑主题文化的营造,缺失了主题文化元素的建筑则易造成建筑造型、风格、主题定位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商业区的直观判断,从而影响到商业活动的进行。

b)建筑室内格调的设计与建筑外观缺少协调性

图1.开埠初期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

“建筑与室内是共存的。这如同容器的壳和它形成的内空一样,舍其一便都不存在。无壳不成‘器’,无其‘空’而失其‘用’。”“从某种方面讲,建筑存在的环境,也是室内设计的环境依据。”可见建筑室内设计的格调与建筑外观的关系相当紧密。当今大多数商业区在室内设计和建筑外观的协调性方面有所欠缺,老商业区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欧式建筑里却售卖着中国传统的手工小商品。这不仅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商品文化的特色,并且容易使消费者形成心理落差,影响消费兴致。

c)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的碰撞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城市新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旧城的破坏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令人心痛的城市行为。”在城市新发展与旧建筑的碰撞中牺牲的不仅仅是旧建筑本身,更大的损失是历史文化的流失。这类问题也往往出现在旧城改造的商业区中。上海市外滩到人民广场之间是优秀近代建筑风格的保护区,这里不仅保留了优秀的近代建筑,而且还保留了上海近代商业文化的风貌。然而,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环境正被近来不断涌现的杂乱新建筑所破坏。

2.景观小品对文化主题的营造作用没有得到强调

a)室内景观小品的运用不当

“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细部"是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居民生活的精神层面,是展现城市的性格和独特的魅力。”正是这些细部景观往往能够提升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满意度。因此,室内景观小品的设计是对商业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补充。然而,当今大多数商业区在处理室内景观上往往忽视了其对文化主题的营造作用。多数商业区的室内景观小品的设计呈现杂、乱、差等特点。即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小品景观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差,景观的品质也较为低下。

b)室外景观小品对文化营造的作用不重视

商业建筑的室外景观作为连接室外大环境和室内小环境的重要过渡其作用也不可小觑。而当今商业建筑的室外景观则大多过于敷衍和草率。其往往表现为既没有与建筑的外环境形成整体一致性,也没有与建筑内环境起到相呼应的效果。

3.产品文化特征形式过于陈旧

a)产品设计中文化缺失

商业产品作为商业活动的对象不仅作为价值交换而存在,而且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与内涵。在产品设计发展过程中,产品设计的方法、程序等日趋完善,很多产品有着趋于标准化程式的危险,这些因素使得产品在设计风格上日趋一致。产品设计上的雷同,缺乏各种文化个性。

b)产品材料的文化性被削弱

材料是人类进行一切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材料人类就没有创造的介质,人类一切创造活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介质。同样,材料对于产品文化的表达作用不可小觑。当今市面上的众多商品都标榜着“高科技材料”而大做文章。纳米纤维素、石墨烯、生物塑料等新型高科技材料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在制造商沉迷于新型材料热的同时,由于材料的趋同性使得产品的文化特色正严重地被削弱。传统材料和工艺正被迫悄无声息地逐渐淡出商品市场。

构建商业区文化景观的对策

1.建筑景观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好比人物素描与模特的关系,建筑是一个城市的一幅肖像、一面镜子。是一种凝固的城市文化。文化的渗透与滋养使得建筑在不同时空里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是传承文明的宝贵财富。“在我们城市经济面临转型和重构的大背景下,旧城的更新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旧城的居住区承载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痕迹,集中地体现出城市特色以及文化、空间方面的多样性特征,是吸引公众和经济决策者注意力最鲜明的城市景观”(阮仪三 陈飞,2008)。因此,老建筑景观的充分利用是构建商业文化景观的宝贵资源。

a)历史文化建筑及其特征的保护

历史建筑与老街道历经历史的冲刷与洗礼因此使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韵味,保留历史建筑的文化特征即是延续了历史文化景观。历史建筑文化特征的保护包括街巷体系系统的保护、建筑理念的保护、艺术风格的保护等。在保护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的外貌,如外墙形态、材质、肌理、色彩等,从而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韵味。注重维持原有建筑的空间尺度,对保留的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结构加固等措施,对重建的历史建筑,外立面尽可能予以保留,取得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街区景观效果。

以淮海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淮海路似一条长龙,横卧在上海市中心区,东起人民路,西迄凯旋路,蜿蜒十余里。春夏浓荫蔽道,四时鲜花吐艳,店肆栉比多名品珍品,道路宽阔以整洁著称。(如图2)道路两侧及邻近街弄,经典建筑、名人故居、革命遗迹星罗棋布。浓郁的欧洲风情,是淮海路地区一个重要特点。近代上海各大区域中,法租界的欧洲文化特点最为显著。这些充满欧式风情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东起重庆路、西迄华山路的淮海路两侧,马斯南路(今思南路)一带,有30幢法式花园洋房,百余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梧桐掩映,霓虹闪烁,欧语莺啭,琴音抑扬,人行其间,如在欧洲。优越的区位,特殊的道路,独有的传统,丰富的底蕴,使得淮海路地区在上海特色独具,卓尔不凡。

b)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图2.淮海路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林荫道

图3.田子坊将石库门建筑特色与现代商业艺术相结合

图4.田子坊内别具风情的一角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犹如唇齿相依。建筑缺少文化的内涵好比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就会显得空洞、死寂;同样,文化离开了建筑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田子坊将建筑与文化做了完美的结合。石库门诞生于19世纪中叶,脱胎于传统四合院但占地面积较小、后发展为由天井、客堂、厢房、亭子间、晒台等组成的住宅,数幢或数十幢连成一排,被称为“连体的江南民居”。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历史建筑,是上海风情的典型代表。田子坊内有大片的石库门建筑,而且有上海少见的“面对面”石库门(泰康路248弄24-42号)。不仅如此,田子坊内还有一定数量的居民生活其中(民意调查显示,有14.61%的居民选择继续居住在田子坊),这样就为田子坊带来了原汁原味的石库门生活形态。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市中心能够有这样一片“上海的记忆”,可谓弥足珍贵。田子坊现已汇集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家视觉创意公司。一个个充满了浓厚艺术气息的工作室、展厅、画廊让老弄堂散发着时尚的光芒。风格各异的创意小店与蜿蜒的小巷自然的融合,别有风情(图3)。餐厅田子坊带着浓重的“海派文化”正走向历史街区的复兴。在田子坊的建筑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们基本保留了街区内空间格局,在保持原有建筑结构、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更新。这也就保留了弄堂文化。

c)建筑内里的协调整合

对于保留的历史建筑,一方面保留其建筑外观的历史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对建筑内部的设施也要进行创新再设计。例如运用新型建筑材料、用以适应新赋予其中的使用功能、在历史街区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商业气氛。例如田子坊建筑的室内设计,突出了石库门里弄建筑中西合璧、中国传统建筑语汇和现代空间设计理念有机结合的特色,将新的使用功能融合于环境氛围之中(图4)。

d)“因旧呈新”

在基于满足城市服务需要的新建的文化景观在不影响重点历史建筑保护的前提下,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创新设计符合文脉的景观设计,大胆采取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将新建景观设计与原有历史建筑进行对比,将新、旧建筑风格有机融合促进商业景观文化性的构建。

2.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代表着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缩影,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和景观特色,它增强了城市本身的内在吸引力和创造力。因此,景观小品文化主题性的强调是对商业文化景观一个重要补充。

图5.五番街内日式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的文化主题的打造可以从植物、文化雕塑等文化小品的设计与运用入手。植物可采用乡土树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植物造型的塑造可以通过修剪文化造型突出文化特色;文化小品的运用方面可充分发掘运用传统文化景观小品,并加以创意设计,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小品。以美罗城五番街景观小品设计为例。五番街从2008年开始策划,整条街的设计邀请了日本著名商业地产设计师北井先生担 纲,营造了开放式的街景氛围,建筑内部景观的细节处理也日系味十足(如图5)。街道铺设石子路,两边随处可以看到充满日式风情的绿化和造景,还有极富创意的可供休憩的桌椅。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五番街在空间死角设计上的别出心裁。电梯口与商铺之间的空间由于具有不完整和不规则性因此往往是景观设计的死角,而五番街的设计师在保持了景观整体性的前提下变劣势为优势,将日本的石灯笼、洗手钵、木篱、景石等元素搭配盆景植物进行组合,营造了一处处别具日式情调的小景,从而将这些空间死角打造成为吸睛景观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凸显了商业景观的文化主题。

3.产品文化形式的创新

a)传统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决定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把文化元素应用到产品设计之中,能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要。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的结合可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传统图腾、传统材质、传统造型、传统色彩搭配等通过艺术的手法加工再创造引入产品设计当中。如田子坊内有一家叫“巾城”的围巾店铺。当今市面上的围巾在印花造型上大多都大同小异,然而“巾城”里却有近千种不同款的围巾。这些围巾有根据古典名著印染的也有根据名画印染的。店铺里充满着浓郁的中国味儿:丝绒质地手工刺绣的江南女子丝巾挂在墙上犹如一幅绝美的油画;精致的窗花格绸缎丝巾与老上海鸟笼图案相搭配好似一幅惬意的窗格之景;手绘通透的仕女图,让人穿越到梦魂萦绕的唐朝……(图6)

图6.田子坊“巾城”的传统韵味

b)传统材料的创新运用

“简单的产品设计材料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方面,一些基本的传统材料,如木头、金属、纸、塑料、玻璃、陶瓷等,都蕴藏着巨大的使用可能性,当我们尝试用一种非常规的思维角度或者非传统的方式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如“兴穆手工”是田子坊几个年轻人抱着对音乐与艺术的热爱共同创立的小店。巧用牛皮纸盒麻绳,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剪纸、年画等为取材背景制作的画册,本子的装订也采用最朴素的线订方式(图7)。“兴穆”本子运用的是司空见惯的牛皮纸,却唤起了80后小时候的回忆,独特的装订符合80后的时代品味,材料的运用和年龄段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低调而又时尚的气息。

图7 田子坊“兴穆手工”店低调时尚

小结

电子商务冲击下的传统商业业态发展的出路在开发、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以形成地理位置差异所致的地域文化符号的多样性,从而形成商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从以上案例可分析:文化景观元素的引入能给目前暗淡的零售商业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商业景观的文化性是实体商业店铺所具有的电子商务无法与之媲美的优势。通过对商业区景观文化性的构建,营造文化体验式商业区无疑是今后实体商业店铺发展的新出路之一。

猜你喜欢

小品商业景观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景观别墅
《临宋人小品》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商业前沿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商业前沿